不過打聽也要看對象,向他的密友打聽,他當然都是好話;向他的“敵人”打聽,你聽到的當然壞話較多!不過“敵人”說的比密友又較接近真相。最好能多問一些人,不一定是他的朋友,同事、同學、鄰居都可以問,重要的是,要把問到的綜合起來看,不可光聽某個人的個別看法。
當然,打聽也要有技巧。問得太白,會引起對方的戒心,不會告訴你實話,最好用聊天的方式。這種技巧需要磨煉,不是三兩天可以學到的。
其三,你也可以看看對方交往的都是哪些人。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和“龍交龍,鳳交鳳”,意思是什麼樣的人就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價值觀相近,所以才湊得起來。一般來說,性情耿直的就和投機取巧的人合不來,喜歡酒色財氣的人也絕對不會跟自律甚嚴的人成為好友。所以,觀察一個人的交友情況,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性情了。
除了交友情況,也可以打聽他在家裏的情形,看他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兄弟姊妹如何,對待鄰人又如何。如果你得到的是負麵的答案,那麼這個人你必須小心,因為對待至親都不好,他怎可能對你好呢?若對你好,絕對是另有所圖。
如果他已結婚生子,那麼也可看他如何對待妻子兒女,對待妻子兒女如果不好,這種人也必須提防。若你觀察的是女性,也可看她對待先生孩子的態度,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
最後,你可以“投其所好”,讓他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麵具掀掉。
有一則寓言很有趣:有一個王子養了幾隻猴子,他訓練它們跳舞,並給它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戴上人臉的麵具,當它們跳起舞來時,逼真精彩得像人在跳舞一樣。有一天,王子讓這些猴子跳舞,供朝臣們觀賞,猴子的精彩演出獲得了滿堂的掌聲。這時有一位朝臣丟了一把堅果到舞台上去,這些猴子看見了堅果,紛紛揭掉麵具,搶奪堅果,結果一場精彩的猴舞就在朝臣的嘲笑中結束了。
猴子的本性並不因為學習舞蹈和戴上麵具而改變,猴子就是猴子,看到堅果就原形畢露。人的表現雖然不會像猴子那麼直接,但不管他再怎麼偽裝,碰到他的弱點,他總會無意識地顯現他的真麵目。
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主動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因為若先了解其“所好”,就不用費心了),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譬如說,如果你想了解某個人的喜惡,可主動安排,從酒色錢賭等方麵去觀察,若某人真的有某方麵的喜好,假麵具至少要掀掉一半,甚至忘形到赤裸裸地露出真麵目,而你便可以從其表現來推斷他的真性格,作為與他來往的參考,有些商人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掌握他的客戶的。
如果你沒有能力興師動眾安排各種情境,那麼,就利用各種機會趁便觀察他的所好,這種觀察比刻意安排的更為深刻有效,因為你觀察的對象沒有防備,真麵目會顯現得相當徹底!
用“投其所好”來看人可以看出人品,而人品會影響他的行事、判斷和價值觀,甚至影響他為善或為惡的選擇,無論是交朋友,找合作夥伴或共事,這都是一項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