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可怕的恰恰是“漸變”,如果不能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會在危機來臨時“舒服得沒有反應能力了”。
中國有一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人在困苦的環境中因為容易激發奮鬥的力量,反而容易生存,而在安樂的環境中,因為沒有壓力,容易懈怠,反而會為自己帶來危難。這一句話也可這麼解釋:人如果時刻都有憂患的意識,不敢懈怠,那麼便能生存;如果耽於逸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麼就有可能自取滅亡!
在管理學中常常用“煮青蛙”這個實驗來說明憂患意識。把一隻青蛙投入沸水鍋裏,青蛙受到強烈刺激後,“嗖”地跳將出來以逃生;另一種方法是將青蛙放在冷水裏慢慢加溫,青蛙意識不到危機將至,不掙紮也不跳出,等它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卻沒有了逃生的能力,結果被活活燙死。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對於青蛙來說,最可怕的是“漸變”,而不是“突變”。因為突然麵臨危機,青蛙可以迅速地做出應變反應,從而逃離危險;但讓它慢慢地、逐漸地靠近危機,它卻悠悠哉,感覺不到危機的到來,至死也毫無反應。其實恐怕也是已經舒服得沒有反應能力了。
同樣,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可怕的也是“漸變”,如果人不能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危機就會來臨。人要有憂患意識!也就是要有危機意識!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到不可測的橫逆。
也許你會說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是如此,何妨一切隨興隨緣,又何必要有危機意識呢?沒錯,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上及實際作為上有所準備,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不要說應變,光是心理受到的衝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消弭,但卻可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找到生路!
伊索寓言裏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牙,一隻狐狸見了,問他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也沒看到獵人和獵狗!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那麼,個人應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應落實在心理上,也就是心理要隨時有接受、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這是心理建設。心理有準備,到時便不會慌了手腳。
——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意外的變化,我的日子將怎麼過?要如何解決困難?
——世上沒有永久的事,萬一失業了,怎麼辦?
——人心會變,萬一最信賴的人,包括朋友、夥伴變心了,怎麼辦?
——萬一健康有了問題,怎麼辦?
其實你要想的“萬一”並不隻這幾樣,所有的事你都要有“萬一……怎麼辦”的危機意識,並未雨綢繆,預作準備。尤其關乎前程與一家人生活的事業,更應該有危機意識,隨時把“萬一”擺在心裏。心裏有“萬一”,你自然就不會太高枕無憂!當然,這也不是說因此而時刻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但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隻有“動態”的穩定,才是真正的穩定。
《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大意是說君子要終日奮發努力不懈,時時警醒,這樣才能處於危險地位而不會發生災難。
人最怕的就是過安逸的日子,想想有多少人因為有許多年平順的日子,如今一遇不順就前進後退都無路,而又不甘心淪為人人看不起的小角色,後來呢?他還是隻能當個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