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以退為進:“妥協”不是軟弱(1 / 1)

“妥協”不是無原則的讓步,而是一種積極的“韜光養晦”,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涉及風險之事時尤應如此。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就是說,隻有在其他手段無法解決矛盾時,戰爭才是不得已的最後辦法。

在國際政治中,這種例子經常可以看到:兩國因某種爭端劍拔弩張,一方麵宣稱不惜動用武力,另一方麵又加緊談判斡旋,通過相互妥協解決爭端。

“妥協”是雙方或多方在某種條件下達成的共識,在解決問題上,它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它有不少的好處。

——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日漸成為可能時,“妥協”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補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妥協,因為他“資源”豐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子,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少的“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妥協。

——可以借妥協的和平時期來扭轉對你不利的劣勢。對方提出妥協,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也需要喘息,說不定他根本要放棄這場“戰爭”。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願意接受,並且同意你所提的條件,表示他也無心或無力繼續這場“戰爭”,否則他是不大可能放棄勝利的果實的。因此“妥協”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妥協,那麼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協”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舉動,但若從上麵的所提幾點來看,“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裏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不過,“妥協”要看狀況。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標何在,也就是說,你不必把資源浪費在無益的爭鬥上,能妥協就妥協;不能妥協,放棄戰鬥也無不可。但若你爭的本就是大目標,那麼絕不可輕易妥協。

第二,要看“妥協”的條件,若要麵子就要求麵子,要裏子就要求裏子,但不必把對方弄得無路可退,而是為了避免逼虎傷人,是有利害權衡的。更何況,除非你把對方殺了,否則他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協的弱勢者,且有不惜玉石懼焚的決心,相信對方會接受你的條件。

總之,“妥協”可改變現狀,轉危為安,是戰術,也是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