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結:反思我們的專業設置。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傳媒專業設置,往往緊跟本科專業設置步伐,缺少自身定位。根據筆者2010年在北京地區的統計結果,新聞采編與製作、主持與播音、動畫專業開辦較多。美國傳媒教育專業的設置啟發我們:高職專業設置應順應互動市場需求及移動媒體需求;媒介社會化的到來讓各行各業都有了傳播需求,專業應在此尋找生長點。影視製作和互動媒體是值得借鑒並大力發展的專業。尤其是互動媒體專業,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大力發展,而市場已經發展相對成熟,教育需及時跟進。
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概況。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普遍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公共課依照教育部規定,美國的傳媒專業也大致分為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不同的是,我國的傳媒專業重專業教學,輕人文課程,美國則重人文。以密蘇裏新聞學院為例,其本科專業學分隻占33%,人文課程則占近70%。③專業課程各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分類。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根據影視製作專業特點將專業課程分為:綜合製作類、專業方向類、聯合作業類。瑞德大學分為:係級核心課程和學位課程。係級核心課程是全係學生必選課程,本係所有主修專業的學生必須修滿本係核心課程(21學分)。學位課程是除去係級核心課程外,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特定主修專業的必修課程(24學分)。
2.人文類課程。我國的人文課程由語言、計算機、心理、軍訓、思政課組成。美國的人文課程涉及語言文學、數學、科學、社會科學和傳播學、曆史及人文學等方麵。在我國的教育體係中,往往將人文教育重心放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更多地針對高考,未能真正挖掘學生的濃厚興趣,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人文基礎。而我國大學階段的人文教育雖然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偏重意識形態教育和英語學習。筆者認為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傳媒專業中應加強人文素養教育。這一方麵是出於對“全人”培養的考慮;另一方麵,傳媒崗位本身對人文素養要求較高。
3.專業課程。瑞德大學將專業課程分為係級核心課程和學位課程。係級核心課程麵向全係學生開設,包括傳播學概論理論與實踐或傳播學理論、演講傳播學、大眾媒體傳播學、媒體說服寫作、傳播法、傳播倫理、傳播學高級研討會等,期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口頭與書麵兩種形式的有效傳播,掌握媒介理論、法律與倫理。學位課程由學生選擇一個主修專業後選修24學分。以“廣播電視方向”為例,每門課3學分,共需修滿8門課程。從“廣播電視方向”的學位課程來看,瑞德注重了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強調因材施教理念。相比之下,國內的專業必修與選修雖然也在教學計劃中標明,但是,大多數課程都是由學校統一課表提前完成,留給學生的選擇空間較少。
密蘇裏新聞學院從大二下學期、大三開始學習新聞理論課和實踐課。在理論方麵,所有專業方向的學生都需要研修傳播法、美國新聞史、跨文化新聞學、新聞學基本規範等科目。在實踐領域,學生必須掌握所選方向的基本采、寫、編技能,根據個人喜好,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選修更高級別的專業課。
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綜合製作類課程,要求一個學生完成影片製作中的製片、導演、攝影、錄音、剪輯等所有工作。“507製作一”和“508製作二”是典型課程。“507製作一”是持續一個學期的必修的製作基礎課,培養學生對影視製作的感性認識,了解鏡頭語言,要求學生用數字DV拍攝5分鍾左右的小故事,每兩周拍一個,共5~6個。“508製作二”緊隨507之後,要求兩個學生一組合作兩部5分鍾左右的16毫米影片。一人做編劇和導演,另一人做攝影和編輯,第二部短片職位調換。兩門課修完後,學生就可以有選擇性地修專業方向類的課程,包括中高級製片、導演、攝影、剪輯、錄音等方麵。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