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巴菲特——一代股神(1 / 3)

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彙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在公眾的眼中,巴菲特是投資家,是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家,與周圍普通的住宅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在美國這樣的住宅,一般屬於一個中上等的中產階級,但是這所房子的主人沃倫·巴菲特,是一個屢次登上世界首富寶座的億萬富翁。內布拉斯加大學商學院學生蘇珊:“他是個極棒的商人,但是他一直堅持他的價值觀,他知道他該如何去投資,如何領導他的事業,還有他的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些都是我門值得學習的。”

初露鋒芒

1930年8月30日,在美國中部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鎮,當地一位名叫霍華德的股票經紀人和共和黨國會議員家中,誕生了20世紀一位偉大的投資天才沃倫·巴菲特。

對於取得輝煌成就的成功人士說來,他們的天才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及孩提時代,那是他們重蒙初開的早慧歲月,對於有些人來說,甚至是人生坐標就此定位的初始時期,沃淪·巴菲特與股票結緣也許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了。

就投資股票來說,沃倫·巴菲特顯然具有先天地承繼乃父專業的優越條件,其父霍華德是一位股票經紀人,家中關於股票的藏書甚豐,這使小巴菲特從小就感受到股票投資的氛圍,他對於數字的特殊的興趣和悟性與此顯然不無關係。當他8歲時,便會閱讀這些書籍,並使他十分著迷。

巴菲特的祖父及父親的青年時代都是經營雜貨店的,而巴菲特小小年齡就在祖父店中幫忙,耳儒目染的“生意經”,使商品意識深深地浸染了他。懂得了低進高出、賺取差價這一商品流通中鐵的定律。

從8歲開始,巴菲特就開始學著做生意了,他從家中的雜貨鋪裏買來可口可樂,然後加價五美分賣給他的小夥伴,一年多下來,巴菲特已成為當地孩子們中頗有名氣的“老板”了。

11歲時,巴菲特到父親擔任經紀人的哈裏斯·厄普漢姆公司做股價板的記錄。這使他對低進高出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把他的興趣由小生意轉向了股票。

13歲時,巴菲特隨當了國會議員的父親遷居華盛頓,雖然家中生活優裕,但巴菲特這時已由做小生意轉而對自創事業感興趣。他先是替《華盛頓郵報》、《時代前鋒報》送報。有意思的是後來沃倫·巴菲特成了《華盛頓郵報》的大股東,以至有人懷疑是不多少年時送報伊始,就為他以後人主《華盛頓郵報》埋下伏筆了。

也是在這時,巴菲特用自己做生意的積蓄開始他的第一次實業投資,他用50美元購買了兩台半新的彈子機,借一家理發廳的空地方擺放做生意,後來又陸續再購進了五台。就這樣,七台彈子機每月可以為他掙得200美元的收入。

嚐到了投資甜頭的巴菲特後來又與中學的一位朋友在一起,花了350美元,購買一輛舊的勞斯萊斯車,然後以每日35美元租金出租,這使他在16歲中學畢業時,就已賺得了6000美元。

從沃倫·巴菲特孩提時出5美分一罐可口可樂,到出租舊車積聚起第一筆資金起,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的增加,他的投資實踐也在一步步前進的軌跡。盡管他還稚嫩,但作為投資天才的潛質已經顯現,因為到他積聚第一筆6000美元資金時,他還僅隻16歲,一個在人們眼中還不請世事的中學畢業生而已。

少年巴菲特度過了平靜、溫和與相對舒適、優裕的少年時代。如果說,一個人一生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是帶著他兒童到少年時代的家庭與社會的深深烙印的話,那麼,巴菲特被人們公認的良好性格是溫和與仁慈,無疑與他奧瑪哈故鄉那個溫暖、幸福、和睦的家庭環境有關。

小巴菲特從啟蒙時代就接受的商品流通中低進高出賺取差價的法則,從他兒時到少年時代便不斷從實踐中得到證明,這對他的經商意識和堅韌不拔的投資風格形成是具有深遠的影響的。

及時轉行

1950年,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後,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傳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6年,由於葛拉漢決定退休,他所經營的葛拉漢——紐曼公司也同時宣布解散。沃倫·巴菲特也隻得辭別老師回家。

此時的巴菲特,已非當年隻身來投師求學時的一介書生了。而是潛心研究了葛拉漢與費雪的投資理論與策略,並吸收了世界各國投資成功人士的經驗。還在葛拉漢的指導下,於葛拉漢—紐曼公司經過了投資實習,從理論到實踐他已得到了完整的訓練,且有一個很高的起點,是號稱“華爾街教父”的投資大師葛拉漢和著名的“葡萄藤”網絡投資理論創始人費雪的高足子弟。

此刻的巴菲特重返奧瑪哈,應當是學成歸來,是隻振翅欲飛的羽毛豐滿的雛鷹,等待它的將是任由它翱翔的廣闊的天空。

回到奧瑪哈後,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巴菲特開始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公司——有限責任合夥投資事業。投資夥伴有7人,共有資金10.5萬美元,而巴菲特自己則從100美元起家。

按巴菲特訂立的章程,其他有限合夥人,每年收回他們投資的6%,以及超過固定利潤以上總利潤的75%。巴菲特的酬勞是另外的25%。巴菲特向他的合夥人保證:“我們的投資將以實質價值而不是熱門股作為投資的選擇基礎,將會嚐試減低長期的資本損失。”

對於初入股市的巴菲特,他的父親霍華德以一位老資格的股票經濟人的經驗向他建議,買入股票要三思而行,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約在200點左右,他父親認為這顯然太高了。但巴菲特秉承葛拉漢的投資理念,他開始用合夥人的資金進行投資,而且能很快地抓住投資機會,他不僅隻買下冷門股,也盡量保持了對許多公營企業及私人企業的興趣。

巴菲特步入股市的第一步表明,他可以不被市場情緒所左右,他能分清購買股票的投資行為與預測市場走勢而下注式的投機行為之間的差異,他沒有被市場情緒所感染,追逐那些已經上漲的熱門股,而如他老師所教導的那樣從尋找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入手,著眼於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場行情。他理智地認識到,短期之內股票價格的波動是受市場情緒的影響,但這種波動總是圍繞著企業的市場價值上下的。對股票市場的非理性表現有了足夠的認識之後,巴菲特就能坦然對待市場中所發生的一切。

巴菲特的理性投資還表現在他不受他人所左右,包括富有經驗的老資格股票投資經紀人——他的父親在內。巴菲特不相信市場預測,他認為人們無法預知短期內股價的變動,也不相信有誰能可以做到這一點,他說:“股市預測專家存在的推一價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麵子而已。”

巴菲特的有限合夥投資事業以其獨特的眼光,選擇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企業進行投資,1961年他買下了名叫丹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的一家生產農業設備的公司。

1962年,巴菲特又著手購入柏克夏·哈斯威紡織公司的股票,其時,這家公司正陷於艱難運行的困境之中,而正是大多數投資者對這類企業嗤之以鼻時,他即看準了柏克夏·哈斯威的潛力及發展前景,毅然購入該公司的股票。

此時,巴菲特在投資圈裏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有許多人慕名要求巴菲特幫助管理其財務。由於合夥關係的擴大,1962年,巴菲特決定重組合夥關係,成立一個新的合夥體。同年,巴菲特還決定把合夥體營業處搬遷至奧瑪哈的威特廣場,至今該營業處仍然存在。

到1965年,巴菲特合夥體的資產已達2500萬美元,從1956年至1969年的13年間,這個合夥體以每年29.5%的複利增長著,而期間道·瓊斯工業指數有五年是下跌的。1956年巴菲特投資100美元於合夥體,至1969年,他已擁有了2500萬美元。

波克夏棉花製造公司是巴菲特最早投資的企業。這家公司成立於1889年,至1929年時,波克夏與其他紡織工廠合並,成為英國最大的工業公司之一。至1955年,波克夏棉花製造公司和哈斯威製造公司合並後,改名為波克夏·哈斯威公司。但由於當時持續低迷,使合並後的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至1965年時,該公司股東權益已經滑落了一半,營運損失已超過了1000萬美元。

就是這樣的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被沃倫·巴菲特和他的投資合夥體看中,他從1962年開始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於1965年購買下了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取得了這家公司的控製權。

但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投資對於巴菲特說來並不是最理想的,雖巴菲特想重振英格蘭的紡織業,結果卻令人失望,股東權益報酬率,勉強達到兩位數。

這是一項失敗的投資,也是巴菲特投資經驗中的寶貴積累。至1970年末,波克夏·哈斯威的股東們開始質疑該項投資是否明智,而巴菲特正視這個問題,並不隱瞞經營上的困境。他當時還相信紡織企業仍有一些利潤可圖,他希望那些紡織部門,在適當的資本支出上賺取利潤。用他的話來說,“我不會因為隻是為了要讓我們公司的獲利率增加一丁點,而去關掉一個利潤低於正常的企業。”

但是,該項投資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巴菲特利用波克夏·哈斯威公司投資早年積累的資金,於1967年,以總價860萬美元購買了奧瑪哈的兩家績優保險公司的股權,即國家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由於保戶支付保費,提供了經常性的流動現金,而且由於理賠時間的不確定性,保險公司在投資時傾向於變現能力較高的股票和債券,這就為巴菲特日後投資取得了良好的資金來源。

巴菲特購進這兩家公司時,擁有價值2470萬美元的債券和720萬美元的股票投資組合。至1969年,僅經過兩年,巴菲特使這兩家保險公司債券和股票總值達4200萬美元。由於此舉的成功,彌補了巴菲特在波克夏·哈斯威公司投資遭受的挫折。

巴菲特早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從擔任華盛頓市的政府公務員保險公司主席的老師葛拉漢那裏,學習到很多書上沒有的保險公司知識,並結識了保險公司的財務總裁,了解了保險業務的各種運作情況,這對巴菲特來說無疑是筆寶貴的財富。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巴菲特在經營保險業上大顯身手,繼國家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之後,於70年代又買下了三家保險公司,並購並了五家保險公司,這十家保險公司,使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實際上已由紡織業進軍保險業了,幾乎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保險托拉斯,這也是巴菲特在投資的道路上嚐試的第一次成功的轉型。

多方投資見成效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菲特的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已擁有十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龐大的保險業集團。

雖然一開始有人對巴菲特從紡織業轉到保險業的作法不以為然,認為他隻不過是從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轉換為另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而已。但是憑著對保險業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的淵博和深刻的研究以及自己知識和智力的優勢,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創造了不可小覷的業績。

商場風雲瞬息萬變,昨天和今天賺錢的事業不等於明天也能賺到錢,更不要說後天以至遙遠。在商場這個特殊的戰場上,誰能察風起於青萍之末,根據細小的變化及早采取對策,便能取得主動,也能最終贏得勝利。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創造出了連續獲利的良好業績。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巴菲特注意到一些他無法立刻加以控製的因素開始影響保險成本,當時雖然消費物價指數每年增加3%,但醫藥費和汽車修理費卻快速增加了3倍。

另外,經法院判決必須賠償給原告的損害賠償費用也在迅速增加,這使保險公司的成本每月增長達1%,除非保險費率上漲,否則收益則會縮減。

在商品市場上,常有一些公司為了占有市場份額而寧願賠本經營,這種不惜成本,爭取擴大市場占有率的作法,其希望在於有朝一日保險費率能回升,從而以此抵消起初的虧損,這裏麵存在著一廂情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