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巴菲特——一代股神(2 / 3)

但巴菲特卻認為,波克夏的保險事業不應發展到變成無利可圖的交易。為此,他采用了兩個方法來凸顯波克夏保險公司,一是它的財務力量。當時在產物保險業界裏,波克夏的投資組合淨值僅次於州農公司而占第二位,而波克夏投資組合對保費收入的比率,是這個行業平均值的3倍。

二是巴菲特不在意投資承保保額的大小,雖然他希望一直能承保大量的保單,但價格必須合理,如果價格非常低廉,隻要有小額交易,他也就非常滿足了。

這種承保哲學是國家償金公司的創辦者傑克·林華建立,並灌輸到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之中的,巴菲特認為這個哲學也是波克夏保險公司的承保原則,並予接受和堅持。

事物正沿著巴菲特的初步規劃軌跡發展:一開始,當競爭對手以低於預期成本的價格承保時,有的顧客便離開了波克夏公司,但當這些保險公司因為發生虧損而退縮並紛紛消失時,波克夏公司卻依然堅持做一個穩定的保險供應商,於是顧客便又回流回來。由於巴菲特堅持隻做價格合理的生意,人們稱他的方法為保險業的“安定劑”。

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在巴菲特的領導下,不僅成功地完成了從紡織業向保險業的轉型,而且通過一係列收購行為,發展成為一家擁有報紙、糖果、家具、珠寶、百科全書出版社、真空吸塵器以及製造與銷售的控股公司。

在對報業的進軍中,首當其衝的是收購《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公司是一家綜合性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廣播、有線電視係統和雜誌。

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上市總值為8000萬美元,而巴菲特認為大多數證券分析師、廣告媒體經紀人和廣告媒體主管,應該會將WPC(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實質價值估計在4億到5億美元之間。因為巴菲特不僅了解報紙股東的盈餘增加率等於通貨膨脹的增長,而且了解報紙特有的超乎尋常的調價空間。這是因為大多數報紙在社區內屬壟斷企業,它有特定的消費者與消費群體,因此,它價格上揚的速率常可以高過通貨膨脹。

即便這樣,巴菲特還是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要在郵報市場價格少於其總實質價值的1/4時買入。不論情況如何,他都將在公司價格大大低於它的實質價格時才毫不猶豫地買進。這個策略符合老師葛拉漢的教誨:低價買進才會保證有安全邊際。

從1973年到1993年,巴菲特同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投資數額由1000萬美元上升到4.4億美元。而華盛頓郵報公司給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回報則更高。這證明巴菲特認為“一份強勢報紙的經濟實力是無與倫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強勢的經濟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實際的。

當巴菲特購買《華盛頓郵報》的時候,它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是15.7%,隻略高於斯坦普工業指數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但至1978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就增加了一倍,是當時斯坦普工業指數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兩倍,比一般報社高出約50%。

以後10年間,華盛頓郵報公司一直維持著它的領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更達到了36.3%。在1975年至1991年期間,華盛頓郵報公司賺取的現金,比轉投資於本業所需資金多出許多,麵臨將盈餘還給股東還是運用到新的投資機會的選擇時,巴菲特傾向回饋給股東,其做法是大量購入郵報公司的股票,以每股60美元的價格,購入了43%的股份。

1990年,該公司將每年給股東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這樣無論是賣出該股或繼續持有該股票的投資者,都由此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統計資料表明,從1973年到1992年的20年不到的時間中,華盛頓郵報公司為它的業主賺了17.55億美元,從這些盈餘中撥給股東2.99億美元,然後保留14.56億美元,轉投資於公司本身。其市值也從當年的8000萬美元,上漲到27.l億美元,市值上升了26.3億美元。期間為股東保留的每1美元盈餘,經轉投資後其市值增值為168美元。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內經濟一片蕭條,其中大西洋區情形尤其更甚,對《水牛城新聞報》和《華盛頓郵報》都造成了傷害。而且報紙失去了價格彈性,經濟活動減緩,廣告商也縮減開支,電視、直接郵購和其他更便宜的廣告方式與顧客接觸,使報紙失去了壟斷地位和廣告媒體上的優勢地位。

巴菲特對此已有認識,他承認:“事實是——報紙、電視以及雜誌的經濟特質,已經開始類似於一般企業,而不再是擁有特許權的特權階級。”

報業盈利能力的改變,不僅表示長期永久的環境改變,也和暫時性景氣循環的變化有關。可見巴菲特雖主張長期投資,但它絕對是注視並不斷研究經濟形勢的本質變化的。

抓住時機購通用

20世紀90年代,巴菲特率領下的波克夏·哈威斯公司大舉收購迅速擴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收購行動中,不少人對巴菲特收購通用動力公司的股權感到困惑,因為這家公司既不具有巴菲特以往認定的被收購公司所應有的特質,甚至也不具有經營良好的曆史記錄,那麼巴菲特為何會作出這項投資決策呢?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名聲赫赫的企業,它是美國主要的軍事工業基地之一,是美國核潛艇的領導設計者,建造者以及裝甲車輛的製造者,其產品包括美國陸軍的MIA1和MIA2戰車。但自柏林牆倒塌、蘇聯瓦解、東歐易幟後,全球政治經濟態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期冷戰政策的結束必然引起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而世界第一號軍事強國美國也麵臨軍事工業的重整,也是必然結果之一。

1991年,威廉·安德森出任通用動力公司總經理,當時通用動力的股價處於10年來的最低點——19美元。他了解由於國防工業麵臨的基本形勢的變化,為了企業的生存,他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步驟。

這些措施包括節約成本。他希望除去任何財務的不利因素,並削減1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和研究經費,裁減員工達數千人,並執行以公司股價表現為基礎的管理人員的薪酬計劃。

同時,威廉·安德森促進產品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將堅持經營以下業務:保持那些市場反應良好的產品,或具有市場獨占性的產品;要實行規模經營。對此安德森強調:“產量不足的事業將很難逃脫被賣掉的命運。”

開始時,安德森把通用的重心集中在它的4個營運核心上:即潛水艇、坦克、飛機以及太空係統。安德森判斷通用仍會在萎縮的國防市場中生存下去,其他的通用企業則被逐步剝離掉。

同年11月,通用動力把其麾下的資料係統公司,以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電腦科學公司;1992年,又以6億美元價格把賽斯那航空公司賣給德克斯朗公司;不久,又把它的飛彈企業賣給休斯航空公司,售價4.5億美元。

在近半年時間裏,通用動力通過出售非核心部門企業,增加了12.5億美元現金的收益。安德森此舉引起華爾街的注意,通用動力的股價也因此上揚了112%。

安德森在充裕的現金基礎上,宣布首先要滿足通用動力的流動資金需要;其次是降低負債以確保財務實力。對於仍然多餘出來的現金,安德森決定為股東造福。

1992年7月,依據標構遊戲的規則,通用動力按每股65.37美元到72.25美元之間的價格,回購了它流通在外約30%的股份共1320萬股。

這個大膽高明的舉動,引起巴菲特的興趣,他親自打電話給安德森,告訴他波克夏公司購買了430萬股通用動力股份,巴菲特說:“我對通用的經營策略留有深刻的印象,我買股票是為了想投資。”

兩個月以後,巴菲特又宣布,隻在安德森保留有公司的總經理職務,通用動力的董事會將擁有波克夏股權所代表的表決權,這個決定對威廉·安德森來說不僅使他終生難忘,而且增強了安德森改革的決心。

對於這樣的一個企業,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決策是否有誤,因為這是一家被政府控製,90%以上業務來自政府機構,而且國防工業市場正在日趨萎縮的企業。通用動力公司隻有少得可憐的收益,和中下等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除此之外,它未來的現金流量也是不可預知的。對此,巴菲特是如何想的和做的呢?巴菲特對此事解釋說:“在購買通用動力股票一事上,我們是幸運的。”

他還說:“我直到去年夏季才稍微注意公司的動向。當它宣布公司將透過標購,買回大約30%的股票時,我就料到會有套利的機會。我開始為波克夏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希望賺得微薄的利潤。”因為巴菲特知道這是為套利而購買股票,所以不適用波克夏投資股票的原則,包括財務和營運表現的一些條件。

但是,為什麼從套利出發後來又變成為對該股的長期持有者呢?巴菲特說:“後來,我開始學習了解公司的經營情形,以及威廉·安德森擔任通用動力公司總經理以後的短期表現。我看見的事情令我眼睛為之一亮。他有一條理井然的理性策略:他積極實現其想法,而那成果真是豐碩。”

正基於此,巴菲特不但拋棄了原先套利的“短炒”的想法,反而決定變成長期持股,應該說這是一記勝招。

事實證明,巴菲特這項決策是對威廉·安德森是否能夠抗拒盲從同業不理性行為的一大考驗。其時,一些人已批評指責安德森解體了一個公司。但是,安德森則辯解說,他隻是將公司的未實現價值轉換為現金而已。安德森沒有停止他的改革步伐,盡管他曾想保留飛機、太空係統作為其核心部門,但後來還是決定繼續將其出售,如航空器賣給了洛克希德。

通用動力公司與洛克希德和波音公司本是新一代戰鬥機F-22的合夥人,3家各自擁有1/3股權。後來通用動力通過轉讓,洛克希德取得了F-16業務,波音又取得對F—222/3的股權。

接著,通用動力的太空係統又出售給了太空發射係統的創始人——馬丁·瑪麗塔。這兩項銷售給通用動力公司提供了17.2億美元的資金。

現金流量的充沛,公司再度分配股利給股東,僅在1993年間,4月份發給股東每股20美元的特別股利。7月份,又發給股東每股18美元的特別股利。到10月,又發給股東每股12美元的特別股利。1年間,3次發給股東每股紅利即達50美元,而且每季支付的股利也從每股0.4美元,提高到0.6美元。

因此,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在1992年7月到1993年底的1年半時間中,隻要投資每股72美元於通用動力股票上,即獲得了每股2.6美元的普通股股利和50美元的平均特別股利,而這段期間,股價也上揚到每股103美元。

由於安德森開始清算通用動力公司的貨幣價值,並給予它的股東以現金股利,對通用動力的股票投資收益,不但強過它的同行,並遠勝過同期斯坦普工業指數的表現。

至於巴菲特將會持有通用動力公司股票的時間,對此,巴菲特說:他將會在股東權益報酬率令人滿意且公司前景看好,市場不高估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價值,以及經營者為誠實有才幹者的情況下,才會繼續持有。話雖簡單,但體現了巴菲特投資的基本原則。

在巴菲特的事業如日中天時,巴菲特投資以套利為目的的股票不能不令人驚訝。巴菲特居然也想玩一把“投機”,可見其投資股票時在具體操作上並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也說明股票投資領域方法多樣性的重要,雖然這次巴菲特是以“投機入市”,但後來通過研究該股和管理層,從中又發現了新的投資價值,並決定持股和授權安德森以波克夏公司持股的表決權。可見巴菲特投資思想之活躍,投資藝術之高超了。

實現大逆轉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布波克夏已經購入威爾法斯哥公司股票的500萬股。當時,威爾法斯哥以每股高價86美元上市,由於投資人擔心經濟不景氣會蔓延到西海岸,導致對商業區和住宅區的不動產市場的大量貸款損失。由於威爾法斯哥是加州地區銀行業中擁有最多商業不動產的一家銀行,因而人們紛紛拋售,並有人估空該股,導致股價下跌,威爾法斯哥股票在當年10月的賣空收益高達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