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女性,她們對年齡一向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年紀較大的女性,都不喜歡在眾人麵前被人揭露自己的年齡。所以在稱呼方麵,男士們應該采取得體的稱謂。
事實證明,和工作上有來往的女性交結應酬,與其對她們親切,倒不如輕輕地誇獎她們幾句來得有效,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在稱讚對方的同時,更進一步指出對方應具備何種形象,則更能刺激對方的優越感。例如,你對某位女性說:“你的歌唱得很好,但如果你再配合一下台風,相信會更加完美!”像這種說法,對方才會覺得你對人的關心是出自於真心的。
我們在誇獎男性的時候,應該在背後誇,經由第三者傳達至當事人耳朵裏,這樣才最具效果。但誇獎女性則恰恰相反,無論哪種場合,都應麵對麵毫不顧慮地直接稱讚,而且要不厭其煩的應用各種方式。
女人心難揣摩,這是大多數男人的體會,事實上他們不知道,女人最渴望的隻是你對她的讚美。那麼從現在開始,去了解並運用女人喜聽恭維的話,恭維她幾句,相信她一定會樂於幫助你。
5.交友要懂得“雪中送炭”
那些在社會上吃得開的人都懂得這樣一個交際秘訣,在一個人春風得意時與之靠攏,和在他失勢時拉他一把,所形成的關係是大不相同的。他們知道,受到幫助的人就像股票中的原始股,其價值會在日後顯現。
人究竟誰和誰關係最近?一般情況下,當然是直係親屬。不然就不會有“是親三分像,是火熱過灰”的說法了。但是,這也要看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有些時候,由於利益的原因,或許親屬也並不如別人更容易相處。但人這東西不論親疏遠近,都不可輕易得罪。因為誰也不知道誰將來會提什麼氣,長什麼彩,發什麼光。俗話說“困龍猶有上天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877年冬,河南大旱,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恒被調往開封幫辦河南賑務。袁世凱跟隨堂叔到了開封,本打算要幹出一番事業,沒想到剛到開封的第二年,袁保恒就因染上當地的流行病去世了。袁世凱失去靠山,料理完後事,隻好又鬱鬱寡歡地回到了故鄉項城縣。
袁世凱從7歲隨嗣父袁保慶離鄉,曾先後轉赴濟南、南京、北京、開封,在都市斷斷續續生活了將近12年。在此期間,都市繁華、官場風氣,他都已經了如指掌。因此,他是無法甘心在閉塞的故鄉淡泊一生的。因此,袁保恒去世以後,他回到項城,開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段文人詩酒生活。
袁世凱生性喜歡多事,又好出風頭,雖然他自己的文章並不好,卻聯合了一大幫讀書人,組織了一個文社。這個文社所需要的一些房屋和費用,都由他一個人負責。因為這個緣故,大家也就公推他為文社的負責人了。
這一日,袁世凱正在仰山堂讀書,一個秀才前來拜訪。袁世凱延納入室,兩廂坐定。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遂結拜為換帖兄弟,此人就是後來當上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
徐世昌長袁世凱4歲,當時正為陳州授館課童,由於家道敗落,已是非常窮困潦倒。袁世凱曉得徐世昌無北上應試的盤纏,便慷慨解囊結果徐世昌此一次赴京趕考,果然榜上有名。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徐世昌1882年中舉,188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此以後,袁世凱宦海生涯30年,徐世昌是他最知心的謀臣。
1879年秋,袁世凱第二次參加鄉試,但再次落第。科舉沒希望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捐官,但捐官得需要一大筆錢,這對於當時的袁家來說,也是個不小的難題。因為袁保恒死了,等於折斷了袁家的一個擎天柱,莫說捐官,連在一起生活下去都已經成了問題。
於是,袁世凱不得不為籌措金錢而費周折。開始,袁世凱曾向內弟——於氏夫人的弟弟借錢。沒想到這位小舅子不但不給,反而挖苦說:“你還是在家呆著好些,就你那德性,莫說上北京,就是上天京,也是老和尚上供——白扔麵。”一句話差點沒把袁世凱氣死。但是,這卻從反麵刺激了袁世凱,不蒸饅頭蒸口氣,他一定要出人頭地!
好心人還是有的,最後,袁世凱的一位遠房親戚借給他100兩銀子,讓他北上活動謀事。同時,袁世凱的嗣母牛氏和生母劉氏由於愛子心切,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他。袁世凱這才啟程上路,從北京輾轉於上海、潮州,聯係父輩的門生故吏,以圖謀取進身之階。然而,初出茅廬袁世凱還是失敗了。
袁世凱帶著捐資北上至京,想通過他父輩的老關係,謀取一官半職,然而京城卻是公子王孫們揮金如土的地方,和他們打交道寒酸不得。所以,袁世凱一到北京,就開始呼朋引伴,花天酒地,想給人留下一個大戶人家子弟的印象。結果,他官沒有捐上,所帶的盤纏卻全被一夥腥臊亂賭的人給騙走了。
這真叫破屋偏遭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正當袁世凱走投無路的時候,恰巧遇上曾經資助過的徐世昌。這時的徐世昌已經是點了翰林的京官。徐世昌問明了究竟,便拿出一筆款子,資助袁世凱回鄉。
袁世凱知道,項城老家絕對不是發跡之地,因此,他很快又南下,到了廣東潮州。因為袁世凱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辦潮關。袁世凱在周馥手下幹了一段時間之後,周馥幫助他捐了一個正五品,然後又給李鴻章寫信,把袁世凱推薦給他。從此,袁世凱發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