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波及全球的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下,北京市的一批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走出科研大院,率先在中關村地區建立起了聞名遐邇的“電子一條街”。幾年來,電子一條街上的技、工、貿一體的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1988年在這個基礎上,由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八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高擴散性、高滲進性、高風險、高附加價值的新技術企業,從建立伊始就和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展開了激烈的碰撞,並且以其頑強的生命力,促進了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全國的科技改革。本調查報告試圖通過對試驗區形成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和試驗區融資形式的考察,剖析蔽資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完善新技術產業的磁資政策理順思路,向決策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一、試驗區發展情況
試驗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是指由科技人員領辦,以科技成果商品化為主要內容,采取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方式,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科學研究、技術谘詢、技術服務的技、工、貿一體化的知識密集型企業。試驗區成立前,中關村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以電子行業為主,1987年,電子和計算機技術企業占中關村地區企業總數的655%。試驗區成立後,一批從事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光機電一體化、空間技術的企業迅速發展,到1988年這類企業占全部試驗區企業的65%,試驗區企業突破了最初的電子行業的單—化的格局,形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新技術產業群。
發展規模。1980年,中關村地區出現了北京市第一家科技企業,1983年增加到12家在以後的4年裏,科技企業迅速增加,1987年達到148家1988年達到523家比1987年增加了25倍1989年上半年又創辦新企業268家。截止到1989年底,已審批認定的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836家,從業人數17000人。隨者新企業的加速增長,企業經營能力逐步加強。據對1984年11家、1985年17家、1986年28家、1987年43家科技企業的統計,四年來總經營額達到14.3億元,形成固定資產8000多萬元,流動資金2億元,年經營收入在1000?5000萬元的有8家,5000?10000萬元的有2家,超過億元的有2家,最多的是四通集團公司,1987年經營額為1億元,1988年達到6億元。
(二)所有製構成。試驗區的新技術企業具有多種所有製形式。其中有全民所有製的,有集體所有製的,有股份製的,還有中外合資的。這些所有製不同的企業,在競爭中表現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根據1989年底以前批準的836家企業的統計,所有製構成如下表:
(三)創業資金。新技術創業初期的啟動資金大致來自三個部分,即上級投入、合作投入和國家投入。
大多數全民所有製企業、有主辦單位的集體所有製企業和全民、集體聯營的企業,其啟動資金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投入的,這類企業約占試驗區企業總數的90%。
以民間集資方式創辦的企業多是試驗區內那些純粹意%上的“民辦”集體企業。這些企業創業之初,一般是由企業創辦人合夥湊錢,作為開辦費,獨立創辦並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試驗區的股份製企業已有2家,而以股份製籌措創業資金的“信通”也有創業股本300萬元,並且已經成為有國家股、企業股、個人股的複合型股份有限公司。
據1989年6月對試驗區525家新技術企業的統計,其創業資金總計32587萬元,其中上級投入比重最高,占69%。合作投入占24%預算投入僅占5%。這種創業資金投入的構成,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試驗區麵向社會、自由籌資、不靠國家撥款興辦新技術企業的基本精神。
(四)經濟效益,1988年試驗區總收入達到14億元,比上年增長556外工業總產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667冗實現利稅5億元,上交稅金5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出口創彙13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倍;人均經營輛15.8萬元,人均創利稅3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5萬元,遠遠髙於北京市國營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1989年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試驗區向財政部門上交稅金7391萬元。
二、試驗區融資方式
一般來講,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方式有三種:第一種通過政府預算直接增加投資;第二種通過對外舉債和引進外資來增加投資;第三種通過國內融資(包括民間集資等方式)來增加投資。試驗區的新技術企業由於剛剛發展,外部經濟環境還不允許它齊頭並進地采取以上三種方式融資,因此,試驗區的融資方式主要地表現在第三種形式上。
(一)銀行信貸
1984年以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保險公司、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家專業金融機構先後在試驗區設立了分支機構。到1988年6月止,海澱區已有各種金融營業網點,包括支行、分理處、辦事處、營業室、儲蓄所以及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等近200家,金融從業人員達到3000人。在融資方麵,各金融機構都視支持新技術企業和試驗區的發展為己任,因此,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地給予資金支持。據粗略統計,1983年至1989年上半年,各類金融機構向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發放貸款達12億元之多。據對525家企業資產負債資料的分析,目前企業通過各種負債方式獲得的資金占全部資金來源總額的比重達到56”,其中僅短期銀行一項就占35%,占負債總額的6%呢),居第一位。可見銀行貸款已成為新技術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銀行對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從企業單位經營成果占用的銀行貸款教這一關係中反映得更加清楚。1984年至1987年,企並百元銷售收入占用銀行貸款钁平均57.1元1984年至1983年6月間,平均為32.3元。企業單位經營成果占用銀行貸款額有所下降,但銀行支持企業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例如,“科海”企業集團在1983年開業時,自有資金隻有10萬元,其它所需資金全部從銀行貸款,1984年,“科海”獲得海澱農行貸款500多萬元,使得“科海”的技術貿易總收入當年一下子達到2300萬元,積累自有資金527萬元,並開發和轉讓了壓力傳感器等20項科技成果。1988年,“科海”在銀行的貸款餘額達到3200萬元,為1984年的良4倍,這一年實現的經營收入達到34億元,為1984年的5.8倍。目前“科海”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1個獨立核算公司、2個工、1個實驗室、1個培訓中心、7個聯營公司,自有資金逾2000萬元的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