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是職工用以換取生活消費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工資水平是衡量職工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對北京市的工資水平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正確地處理好工資增長與生產發展的關係和工資增長與生活消費品價格調整的關係,保障職工生活水平在生產發展、勞動生產率增長基礎上,得到逐步提高和改善,對調動職工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保持社會安定具有重要的意%。這也是合理地調整和製定與首都特殊地位相適應的宏觀政策和改革措施的一個重要方麵。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改革的成功與否會產生泛影響,因此,北京市在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實踐中,如何處理好工資與物價的關係,如何搞好工資和物價改革具有特別重要的。
從實際來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首都的生產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人民生活得到提高,成績是很顯著的,但是,近幾年來由於在新舊兩種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微觀搞活,而宏觀控製手段還很不完善,使我市經濟的某些方麵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造成了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生活費價格指數上升過猛,特別是, 1984年以來,生活費價格指數上升的漲度均超過兩位數,對職工生活產生彳大影響,一部分職工的實際收入下降,而且有擴大的趨勢。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阻礙改革的進—步深化和順利進展,產生嚴重的後果。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個突出問題。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本文做了一些調查,在對北京市建國以來職工工資增長變化情況和物價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的同時,對北京與上海、天津、州、沈陽、西安、重慶、武漢等七個大城市的情況作了對比分析,以便於對北京市工資增長的速度和水平做出適當評估,為領導決策提供一些參考,並對如何解決我市的工資增長與物價上漲的關係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1978年以來,北京市生活費價格指數增長較快,對實際工資的增長影響較大。1952年至1978年間,物價比較穩定,職工生活費價格指數平均年遞增6%,上升的漲度不大,但在八大城市中是上升速度較快的,居於第三位。1978年至1988年間,職工生活費價格指數年遞增5.9%,排八城市第二位,其中1984—1986年間增長最快,三年平均遞增12.08%,1988年全市物價上漲20%。1984—1986年職工貨幣工資增長較快,平均遞增142%,但扣除物價上升因素後實際工資僅增長彳。5%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增長比例為1:5.7左右,是價格影響最大的時期,一部分職工的實際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據統計,1987年全市約有1/3的地方全民所有製職工實際平均工資下降,其中又有706外的職工不僅貨幣工資增長速度低於職工生活費價格指數上漲漲度,而且貨幣工資水平也低於全市平均水平。1988年地方全民所有製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25.7%,生活費價格指數上升20%,實際工資基本與上年持平,全市職工貨幣工資低於價格增長輻度的人數比1987年進一步擴大,這部分職工主要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和一部分經濟效益上不去的企業。
統計局和物價局的負責人已明確指出,這兩年的物價上漲代價是很高的,1987年全國純因物價上漲而使實際收入下降的戶,已占全國總戶數的21對,其中已經引起生活困難。
據北京市統計局調查,由於市場價格上漲,1987年生活費收入絕對減少的家庭占243%,如果再加上絕對收入增加但其增加幅度低於物價上漲的家庭,比例更大,而且目前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在物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收入不國定的人可以不斷調整他們的收入來抵補支出,而收入固定的退休人員、機關幹部、教師和科技人員,隻能讓價格指數來蝕他們的老本,社會調查部門做過測算,物價補貼的5元錢,隻能抵得上生活費用上漲的42.6%。另據統計,這些收入較固定的職工,1985年工資改革和各種職稱和職務的工資掛檔都未到位。
目前,一些退休職工的生活水平明顯下降,令人擔憂,而隨著老齡型社會的到來,退休職工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從上表可見,目前超過勞動年齡組人數是1958年的4倍多,由於他們的收入偏低且較麵定,因而對物價上漲反應最敏感,心理承受力難差這部分人要求退休金同生活必需品價格指數掛鉤,以保障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