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工資與物價的關係及對消費的影響(2 / 3)

另外,從獎金占工資的比例上分析,增長速度很快,1979年為15.1%,1988年增加到26%,而知識分子集中的部門、行業獎金增長速度均低於平均增長速度。

除此之外,一些單位發放實物的現象普遍,實際上抵消了—部分物價上漲。實物發放是很不平衡的。中央、地方、部隊、企業、事業差距很大,有的單位根本沒有發放實物,而有的單位是將發獎金後的剩餘錢購物發給職工,可以說發放實物是在貨幣工資差距拉大的基礎上,使其差距進一步加大的一種社會現象。

(二)

1978年至1987年間,我市職工貨幣平均工資與職工生活費價格指數的增長比例為1:055,其中,1978年至1980年間平均為1:5,1984年至1986年間平均為1:73,1986年至1987年為75左右。從上麵的數字可以看出,物價的上漲已經嚴重影響了全市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正確處理北京市的工資和物價的關係,是關係到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大事。我們認為,搞好我市工資和物價的改革,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處理好工資和物價的關係。

從物價調整的發展趨勢來看,由於過去長期違背價值規律,導致部分產品的價格與價值背離,不合理的價格長期未能調整,積累的問題很多,改革價格體係的不合理現狀,將使物價的總水平呈現上調的趨勢。加之,我市的財政、信貸不平衡的因素很多,生產資料供給很難不留缺口,社會購買力大於市場商品可供憊的狀況也一時難以根本解決。在財政、信貸、物資不平衡的情況下,要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是有困難的。從長遠來看,對物價上漲進行非工資性補貼,又會驅動物價的上升,而且財政也難以負擔,1987年市財政對副食品價格的補貼為5.14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15.5%,;198年已增至12.09外,對物價的非工資誰補貼0經成為北京市的一大財政負擔。從以上情況分析,物價將麵臨著上升的趨勢,必須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控製投資規模對社會總供需進行調節平衡,把物價上升的漲度控製在財政可以負擔的範圍之內,盡力處理好工資和物價的關係。處理好物價、工資改革和職工、企業承受力的關係。

對企業來說,由於物價改革,會引起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企業不能全部把物價上漲的負擔轉嫁給消費者,而要立足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消化原材料上漲的因素,創造提髙職工工資水平的條件,以增強企業和職工對物價上升的承受能力。所以進行物價和工資的改革,必須考慮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能力和承受力,超越企業和職工承受力來進行物價和工資改革,會造成社會生活的混亂。因為,物價上漲如果超過了企業的消化能力,企業就會把物價上漲帶來的損失推給社會消費者。這幾年,我市地方全民所有製企業的全員勞產率每年增高10冗左右;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不宜超過10%。而1984年以後,物價上漲超過了這個幅度,1988年達到25.4%左右,相當於勞產率的一倍,這就大大地超過了企業和職工的承受力,造成了流通領域和市場的混亂,使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處於困境,職工有不少怨言。

處理好物價、工資製度的改革和我市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的關係。

價格改革是確立新經濟體製的基礎,不合理價格體係的存在,給我市深化改革設置了重重困難,目前經濟環境過熱,本來我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在“七五”期應在7%左右,但由於經濟發展過熱,宏觀經濟失控,實際增長速度超過10%,這種高速增長,造成市場緊張,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信貸失控,通貨膨脹,超過了社會和企業的正常承受力。在經濟秩序方麵,流通領域亂漲價之風和“官倒”的不正常現象,價格扭曲,價格信號失真,難以在混亂的經濟現象中測算出產品的真實成本,價格和工資改革方案難以出台。在新舊體製轉軌的過程中,新舊體製並存還很難在短期內消除,在經濟發墀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問題。對於出現的各種問題,必須采取務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建立新的經濟秩序,為價格和工資製度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

首都的社會發展戰略,就是向文化主導型過渡,充分發揮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在這種戰略下,解決收人分配中的“腦體倒掛”是一個突出的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