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加快現代化建設,但卻同時在文化領域、精神領域出了問題。共同麵對的問題,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研究的領域中來。
現代化是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現代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其現代化建設中,如果隻注重現代化的“物”的目標和“工具理性”的發展,而忽視現代化“人”的目標和“價值理性”的發展,那麼,經濟的增長、物質的豐富、生活的富裕、科學與技術的發達等,不僅不會必然地帶來社會的和諧、安寧和人生的充實、幸福,相反,卻會由此引起一些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因而現代化建設需要文化的關注。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已經突顯出來,而且變得越來越嚴重。貝爾認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對於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缺乏基本的道德與心理上的準備。
而中國是一個後發外生型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捷徑是發展經濟,進行市場經濟建設。但是當經濟因素被突出出來,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被片麵化為經濟的單維發展時,中國社會中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也同樣開始突出,文化矛盾和文化危機隨之出現。丁立群教授指出:“貝爾的分析就其內容來說,一部分是與西方社會的特定時空相聯係的;一部分則表現了大多數進行現代化建設國家的共性。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認識和分析現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和方法。”的確,研究貝爾的思想對分析和解決中國的文化問題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貝爾關於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思想對解決中國文化矛盾與危機具有借鑒作用。
一、當代中國所處的主要文化境遇
在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政治和社會中引發的各種矛盾往往最終會折射或集中於文化上,表現為文化矛盾。因此,社會是和諧、統一,還是混亂、分裂,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為風向標。從現實看,我國日常社會生活中,文化問題也日益呈現出來,在這種形勢下,正視、重視、而不是無視、忽視、輕視、歧視文化矛盾問題就顯得並非無關緊要,因為它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極為重要的。
轉型時期的中國,國民在精神生活、價值追求、心理狀態等多個方麵都受到了重大的文化衝擊。外來的現代化與後現代化所固有的矛盾以及它們與現存的中國社會之間所產生的新的矛盾,無論從哪一方麵來看,都足以引發文化的矛盾。而文化的矛盾之根源是圍繞信仰而來的。正如歌德所言:世界曆史唯一真正的主題是信仰與不信仰的衝突。所有信仰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對當代人和後代人都是光輝燦爛、意氣風發和碩果累累的,不管這信仰采取什麼形式,另一方麵,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時代,都隻得到一點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暫時地誇耀一種虛假的光榮,這種光榮也會飛快地逝去,因為沒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種對不信仰的東西的知識。信仰問題關乎著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發展,從我國現狀來看更是關乎著國之根本的大事。我國社會體製及政治理想注定了堅持信仰的重要性。信仰危機的出現是新時代中國發展中必然麵對的問題。由於信仰的失衡,人們心理迷茫彷徨,虛無感和享樂主義就會塵囂至上。缺乏核心意義和精神支柱的社會文化,隻會淪為其他經濟、政治力強盛的文化的附庸,無法真正找到自身前進的道路。
(一)文化享樂主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領域對文化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同化效應。在經濟過程中,社會主流的優勢統治了部分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題;緊張的運行節奏造就了一種補償性的娛樂文化,將文化的教化功能轉化為消遣功能,將文化對人生的深沉領悟轉化為快餐式的生物滿足;巨大的市場效應吸收了文學藝術的創作衝動,並將它轉化為商品。當文化以一種商品的形式任憑人們消費時,它其實就是在滿足人的需要,無論是身體的、社會的,還是精神的。
然而,在當前,享樂亦即身體感覺器官的直接滿足,已經成為文化消費最直接的形態。市場日益擴大的需求必然刺激著文化商品的產生,因此,最初是狹義的娛樂文化,後來就墜入這樣的法則:娛樂至上、過把癮就死、誨淫誨盜、色情暴力,這些現象使娛樂文化離開享樂主義的一般定義,而走向文化精神的敗壞,甚至走向違法犯罪。
(二)文化虛無主義
所謂文化虛無主義是指把人類的存在理解為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本質價值的存在。虛無主義否認人生和世界的意義,否認基礎、目的和價值。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以及虛假偶像的倒塌之後,神聖感、超越感、宗教情懷在人們的心目中變成了迷信或荒唐的同義語。中國人本就既不敬畏天地,也不崇拜上帝,現在更有甚者是連傳統儒家所主張的道德價值也已經不再具有規定性,它至多隻是一個文化遺產和遺跡。例如,傳統的春節不僅是家人的團圓,而且也是對於天地的膜拜和對於祖宗的追思,但現在的春節卻完全改變了其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