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之間的稱謂--你知道怎樣稱呼親戚嗎
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都有著特殊的、相應的稱謂,如果要是弄錯的話,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的行為。
(1)有血緣關係的直係親屬稱謂:對於自己的長輩,父係方麵依照輩分可稱為父親、祖父和祖母、曾祖父和曾祖母以及高祖父和高祖母;母係方麵依照輩分可稱為母親、外祖父和外祖母、曾祖父和曾祖母、高外祖父和高外祖母。對於自己的晚輩,夫妻間的第一代稱為兒子或是女兒;夫妻間的第二代以下,分別是孫子和孫女、曾孫和曾孫女、玄孫和玄孫女等。
(2)有血緣關係的旁係親屬:稱父親的哥哥為伯伯、伯父或是大爺,稱他們的妻子為伯母;稱父親的弟弟為叔叔,稱他們的妻子為嬸嬸;稱父親的姐妹為姑姑,稱他們的丈夫為姑父。稱母親的兄弟為舅舅,稱他們的妻子為舅母;稱母親的姐妹為阿姨或姨媽,稱他們的丈夫為姨夫。
(3)姻親之間的稱謂: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嶽父:丈人,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嶽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嫂:對兄長妻子的稱呼;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父母與子女間的禮儀--子女要尊重父母,父母要理解子女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作為子女除了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以外,對父母更應講究禮數,否則將被視為不孝的行為,會被社會所唾棄。
(1)給予精神慰藉。每個人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在父母晚年的時候,做兒女的不僅要在物質上提供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給予安慰。所以,要經常對父母噓寒問暖,空閑時不妨多陪他們聊聊天。即使是不在父母身邊,也應該常回家看看,或是給父母打電話。另外,在父母眼裏,子女永遠都是小孩。因此,即使父母再嘮叨,也絕不可以嫌棄他們。
(2)不幹涉父母。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為人父母也不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做子女的切忌幹涉,尤其是喪偶父母再婚時,子女更應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幹涉。
(3)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果適合父母在一起居住,或是回家看望父母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幫父母多做一些家務活,多和他們說說心裏話;在父母生日的時候,在非特殊的情況下,要為他們準備一點小禮物,再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頓飯。這些事情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對於年老的父母來說,這卻是最珍貴的東西。
(4)在父母身體不適的時候,除了端藥送水,還要加以勸慰和問候。如:"爸爸,好點了嗎?好好休息,很快就會好的。""媽媽,你想吃點什麼?您放心歇著,家務活我會幹的。"這將是你給他們最好的藥。
夫妻之間的禮儀--相敬如賓,才能百年好合
有人認為結婚之後,夫妻關係也就進了"保險期",雙方之間就不在講究禮節,對待對方的態度也惡劣起來。要知道,夫妻關係是在家庭關係中,處於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要想謀求家庭的幸福和諧關係,夫妻間必須學會以禮相待。
(1)八互原則。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互學、互助、互讓、互諒、互慰、互勉,這是周總理和夫人總結的經驗,值得每對夫妻學習。
(2)共同分擔家務。夫妻要共同承擔家務勞動,不應將其推給另一方,更不要以為是另一方一個人的責任。尤其是做丈夫的,就算再忙,適當的時候,也要幫妻子做一些小的家務活,也說明你對她的關心、對家庭的責任心,無疑會使感情更加深厚。
(3)切忌唯我獨尊。有些做丈夫的,很大男子主義,獨斷專行,不顧妻子自尊,粗暴無理,甚至大打出手。也有些為人妻的,從小嬌生慣養,眼中容不得他人,結了婚就總想統治丈夫,漠視公婆。這些都要改正,否則對夫妻之間的和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