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施工現場中,一個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黑瘦身影分外忙碌。他一會兒拿著圖紙,用手提電腦測量參數,一會兒給年輕的工人們講解技術操作的關鍵點,一會兒又提著工具箱手腳麻利地爬上軌道車……
他就是在鐵路一線奮鬥了近30年的中國中鐵一局的鐵路工人——竇鐵成。從自學成才到技術創新,從技術超群到無私奉獻,竇鐵成對工作一絲不苟,對企業認真負責,成為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金牌工人”。
1979年12月,竇鐵成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背著行囊從蒲城老家乘上中鐵一局的解放卡車轉渭南到華縣做了一名普通電力工人。因為比同去的人年齡大、底子差,竇鐵成自然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他放棄了周末回家、農忙回家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都在全力以赴地學習。
在30多年的自學曆程中,具有年代特色的60多本日記、100餘萬字,記下了竇鐵成點點滴滴的奮鬥曆程。後來他根據這些工作筆記和經驗積累,自編的《變電所施工工藝》、《牽引變電試驗規程》兩本書,因其具備先進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而被廣泛推廣、使用。
回想起近30年的奮鬥曆程,竇鐵成掩飾不住自己對企業的感激之情:“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企業給我的平台與機會,就沒有我的今天。人生很短,如果不在社會上留點什麼,就會愧於人生。隨著科技發展,我的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自1997年以來,竇鐵成擔任電務公司供電分公司供電部部長,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主動把所學知識和技能無私傳授給公司的新工和大中專學生,注重培養年輕人。1990年以後,竇鐵成舉辦電力、變配電技能知識講座260餘課時,培訓300多人次。
有外國公司以更好的待遇試圖“挖走”竇鐵成,一開始竇鐵成也有過動搖,但看到企業如此重視、培養自己,他婉言謝絕了。他常說:“在國人麵前,我們代表中鐵一局工人;在國外人麵前,我們代表中國工人。”
竇鐵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京秦鐵路坨子頭變電所是竇鐵成接觸變配電施工的第一個大型變電所。第一次負責技術工作的竇鐵成深深意識到自己知識的欠缺,於是在白天收工後,他將自己關在備用調壓器房裏,對一本本書、一張張圖、一條條線、一個個節點細細分析、研究。後來,在大夥的共同努力下,這項工程榮獲了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
從電磁管保護到晶體管保護,從微機連鎖保護再到四電集成保護,在改革開放的30年裏,我國電力變配電所經曆了幾次換代升級,竇鐵成始終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努力追趕時代,不斷更新知識,永立潮頭,保持著企業新技術引領者的地位。
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是第六次鐵路大提速的標誌性工程,而板杉鋪牽引變電所是浙贛線上規模最大、技術最新的牽引變電所。施工過程中,變電所需要的變壓器引入線設計要求為銅板雙導線,當時國內還沒有這種產品。眼看著工期一天天逼近,竇鐵成大膽提出了“簡化結構,保障功能”,自行加工產品的創新方案。經過嚴格試驗和業主同意,竇鐵成組織工友利用現場既有的銅排銅螺栓等材料,加工製作出了符合技術和功能要求的“全銅間隔棒”。這一產品完全達到技術指標,這一技術在900多公裏的浙贛線上迅速推廣,既保證了工期,又節約了大量成本。設計院一位電氣化專業的權威人士評價說:“中鐵一局的牽引變電所施工水平已達到行業一流。”
2001年穿越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京珠高速公路粵境北段大橋變電所施工時,所用設備是法國的產品。當時竇鐵成帶著一班人接受這個工程時,還未曾接觸過外國設備。在交工前進行送點實驗時,其中一個變壓器開關總是跳閘。竇鐵成通過反複檢查,測試數據,分析比對,發現開關有問題。而對於竇鐵成的懷疑,隨後趕來的法國專家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自己的產品非常精密,不可能出現問題。然而,當法國專家親自檢查測試後,最終被折服了。他們佩服地豎起大拇指連聲稱:“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時代呼喚更多的“竇鐵成”,隻有每個人都懂得感恩和負責,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才能為社會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企業是員工發展的載體,作為企業的一員,我們應該心懷感恩。企業的存在讓我們有了工作的機會,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企業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工作的位置,讓我們得到培訓,從而掌握新知識,學到新本領;企業為我們解決了衣食住行和職位升遷,有這樣的機會和舞台,我們應該對所在的企業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