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誌長。我們生活中,必須立下誌願。才會有奮鬥的目標。否則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那豈不是虛度光陰嗎?孔子曾說過,他在15歲的時候就立誌向學。日本高僧日蓮法師也在12歲時,立下誌願要成為日本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在年輕時就立下誌願,而終身為之奮鬥,終成為名人。立誌不但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同時也提高了生命的價值。相反的,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將做些什麼事,不但不能體會人生的快樂,也會失去生存的意義。
鬆下幸之助說:“即使是乞丐也會發下宏願,努力乞討,以求致富。”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誌向要愈高愈好。因為所立下的誌願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脫離了現實範圍,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目標,從實際出發,製訂長遠的計劃,一日一日地逐步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這就是克拉博士給劄幌農校的臨別贈言,真是語重心長。
蕭伯納說:“人生真正的快樂,在於你自認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目標。”
“每個人對工作看法之差異,就在人生觀之不同罷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aw)把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求(饑餓、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於恐懼、工作保障等)、社會的需求(親情、愛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認可與尊敬)、自我實現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這五項需求與“為何而工作”相互對照的話,“為生活而工作者”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為工作而工作者”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為理想而工作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有一則真實的故事。
巴黎艾菲爾鐵塔當年在打地基之時,有一位報社的記者去訪問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們對此項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幹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後,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滿意足了。”這名工人神態懶散,對興建鐵塔似乎沒什麼興趣,是個典型的“為生活而工作者”。
記者走了幾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問他相同的問題。
工人擦擦汗回答說:“我一家五口就靠這份收入,所以我必須努力地工作,以養家活口。而且,我知道勤奮工作必獲上級的賞識,希望不久之後就會升級加薪。”這是個“為工作而工作者”。
記者走到另一邊,遇見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
工人昂首回答說:“我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這件工程完工之後,全世界的人都將慕名來參觀。能夠參與這一件偉大的工程,我覺得很榮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為榮。”這是“為理想而工作”的典範。
三個領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對“工作”的看法差異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觀迥異罷了。
那麼,請問你是“為生活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還是“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咬住目標不放棄
不論就業或創業,在選定一個目標之後,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愈挫愈奮,咬住不放,一定會成功。
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隻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
目標一經確立之後,就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直前。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上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