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以及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又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頭說:“答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確立之後,就必須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視目標,並朝目標勇敢前進,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又有一則小故事。
有一個工頭叫工人拿一支圓鍬,挖了一個深洞後,工頭要工人爬出來,到別處挖另一個洞。當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後,工頭進洞檢視一番,不滿意地搖搖頭,要工人再到他處又挖一個洞。
如此,周而複始,挖到第五個洞時,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氣地丟下圓鍬說:“挖!挖!挖!到底在挖什麼呀!我不幹了。”
工頭訝異地說:“你急什麼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處啊!”
工人的臉色緩和下來說:“原來如此,你何不早說呢!”他拿起圓鍬,繼續工作。
對啊!工頭何不在一開始,就把挖洞的目的告訴工人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目標要明確。
一個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須確立目標,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不是有了目標就會成功呢?
“成功最大的阻礙,就在放棄。”
有人問企業家張國安成功的秘訣,他回答說:“選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腦筋好的人,而是對一個目標咬住不放的人。”
張國安的話中談到了二件事,其一是選定一個目標,其二是咬住不放。
有一位老師在講台上諄諄教導學生做事要專心,將來才會有成就。
為了具體說明專心的重要,老師叫一名學生上台,雙手各持一支粉筆,命其同時在黑板上,右手畫方,左手畫圓,結果學生畫得一團糟。
老師說:“這兩個圖都畫得不像,那是因為分心的緣故。追逐兩兔,不如追一兔。一個人同時有兩個目標的話,到頭來一事無成。”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隻能選定一個目標。
再說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意思。
王永慶說:“年輕人踏入企業界,隻要你努力學,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領,而三年有成。”
日本有句俗話說:“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焐暖。”
這兩句話主要在勉勵我們,至少要三年咬定一個目標不放,全力以赴。才會有成。
目前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胸懷大誌,自信滿滿,也勤奮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棄了。愛迪生說過,全世界的失敗,有了5%隻要繼續下去,原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礙,就在放棄。
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在選定一個目標之後,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愈挫愈奮,咬住不放,一定會成功。
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隻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
適合自己的才叫人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進攻方向。
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
魯迅、郭沫若原來都是學醫的。作為醫生,他們並不出類拔萃,後來改搞文學,成了文壇巨人。如果他們堅持學醫,那就可能埋沒了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