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選擇是成功的前提(5)(1 / 2)

沒有目標,任何行動都失去實際的意義,有目標的生活,人生的行動才有的放矢,當然,它的前提是,目標必須是具體的。有人曾提出目標製訂的具體化(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切實性(Realistic)、可追蹤性(Trasckabk)模式,即SMART模式。在這幾個方麵,最重要的莫過於可行性和切實性,隻有幾方麵兼顧,目標的實現,才可以張弛有致,切實可行。

雖然,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要對SMART模式進行靈活性地調整,隨時修正目標中不切合實際的因素,不妨把目標定得高遠一些,把戰略性的目光放在未來,改變思維上的某些習慣定式,努力去嚐試新的方法,放棄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如果能適時調整手法並且正確地應用它,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敢於挑戰目標,是實現成功的第一步驟,美國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在這方麵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夠做的,我都想嚐試。”在約翰·戈達德15歲的時候,他就把他這一輩子想幹的大事列了一個表。那時的他,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他把那張表題名為“一生的誌願”。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

當戈達德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後,他就開始抓緊一切時間來實現它們。

在他16歲那年,他決定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個項目,他還學會了隻戴麵罩不穿潛水服到深水潛遊,開拖拉機,並且買了一匹馬。

20歲時,他已經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裏潛過水了。他還成為一名空軍駕駛員,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飛行。他21歲時,已經到21個國家旅行過。

22歲剛滿,他就在危地馬拉的叢林深處,發現了一座瑪雅文化的古廟。同一年,他就成為“洛杉磯探險家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接著,他就籌備實現自己宏偉壯誌的頭號目標——探索尼羅河。

在他26歲那年,他和另外兩名探險家一道乘坐一隻僅60磅的小皮艇,在這條長達4000英裏的尼羅河航行。經過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在10個月之後,他們終於從尼羅河口劃入了蔚藍色的地中海。

緊接著尼羅河探險之後,戈達德開始接連不斷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標: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個科羅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長達2700英裏的全部剛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羅洲和新幾內亞與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活人頭顱作為戰利品的人一起生活過;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馬紮羅山;駕駛超音速兩倍的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寫成了一本書《乘皮艇下尼羅河》;他結了婚,並生了五個孩子。他開始從事人類問題的研究之後,他又萌發了拍電影和當演說家的念頭。在以後的幾年裏,他通過講演和拍片,為他下一步的探險籌措了資金。

將近60歲時,戈達德依然顯得年輕,漂亮,他不僅是一個經曆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老手,還是電影製片人、作者和演說家。戈達德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他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榮譽,其中包括,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家俱樂部的成員。沿途,他還受到過許多人士的親切會見。他說:“……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業來。我對一切都極有興趣:旅行、醫學、音樂、文學……我都想幹,還想去鼓勵別人。我製定了那張奮鬥的藍圖,心中有了目標,我就會感到時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圍的人往往墨守成規,他們從不冒險,從不敢在任何一個方麵向自己挑戰。我決心不走這條老路”。

戈達德在實現自己目標的征途中,有過18次死裏逃生的經曆。“這些經曆教我學會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嚐試。”他說,“人們往往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表現出過巨大的勇氣、力量和耐力。但是,我發現,當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時候,你會突然產生驚人的力量和控製力,而過去你做夢也沒想到過,自己體內竟蘊藏著這樣巨大的潛力。當你這樣經曆過之後,你會覺得自己的靈魂都升華到另一個境界之中了”。

他指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去努力實現他們。《一生的誌願》是我在年紀很輕的時候立下的,它反映一個少年人的誌趣,其中當然有些事情我不再想做了,像攀登埃佛勒斯峰或當‘人猿泰山’那樣的影星。製定奮鬥目標往往是這樣,有些事可能力不從心,不能完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放棄全部的追求”。“檢查一下你的生活並向自己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能夠再活一年,那麼我準備做的事還是繼續我的願望,從現在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