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態度是成功的原動力(3)(2 / 3)

有位學者在他長達數年的憂鬱防治法計劃研究中發現:樂觀的人記得比較多快樂的事,不快樂的事則忘記得較多。除此之外,樂觀的人做好一件事會肯定自己;做壞一件事則當它是失誤,不會太在意。

悲觀的人剛好相反嗎?

不,他們記憶正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他們是所謂“麵對現實”的人。但如此麵對現實,沒想到竟也讓他們失去了“做夢”的能力。

很多人說:“成功是屬於敢於做夢的人。”

悲觀與樂觀所不同的不是聰明才智或機運,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天真的信心——與其牢記失敗,放棄嚐試,我們更該學習相信希望、不屈不撓。

生活中處處有生機,唯有不斷嚐試的人,才會比別人更可能掘到一口活井——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願意不斷嚐試。差別僅在於此而已。

自重似泰山

心理的改變,才是真正的徹頭徹尾的改變,也是最有價值的改變!從內心深處尊重自己,善待自己,關愛自己,人生才會更具風采,你才會如泰山一樣重!

按理說,人人都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而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一種反常的情況出現。

對於職務高的有錢的人,我們這裏暫且不論,單就職位低的窮人而言,確實容易產生一種卑微的從屬心理,委瑣地“破帽遮顏過鬧市”,目光始終不敢與人對視,正所謂“人窮誌短,馬瘦毛長。”

唯唯諾諾,自慚形穢的形象不但可憐,也是可氣的。弱者會受到同情和憐憫,但因窮而誌短、自暴自棄的形象同樣也會令人看不起的。

窮並不可怕,恐怕世上大多數的人都經受過窮,都“享受”過窮的尷尬所帶給的“精彩十分”。可怕的在於窮使一個人喪失鬥誌,自甘墮落,自願沉淪。

對此,改變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從心理上振作起來,自重自愛,自強不息。

從古代開始,我們的先賢們就給我們留下了諸如“窮且益堅,不墜春雲之誌”,“窮則思變”等古訓,這方麵的例子山多如繁星,不勝枚舉。就是現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同樣也屢見不鮮。

這是一片高尚住宅區,每天出入這裏的,都是一些白領以上的人。

這裏不但有大片大片的綠地、假山,還有日夜不息的噴泉,以及大型的健身廣場,環境十分優美。

這裏的人們談吐高雅,穿著華貴,簡直是名人、名車、名裝的展示中心。每個人的臉上都持著躊躇滿誌或自命不凡。

這裏沒有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更沒有乞討者的足跡。小區裏那麼多的保安使人聯想到首長們出巡時的戒備森嚴。

這天,天下起了一場大雪。這是一場因天氣越來越暖而極少見的大雪,“大如席”的雪花盡情狂舞,如同九天瀉銀,把整個世界鍍得聖潔無邪。

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在這銀裝素裹的世界裏盡情歡呼雀躍,忘情地堆雪人兒,打雪仗,以至忘了夜已悄悄來臨,帷幕早垂。

忽然,人們發現一個纖細的身影在一個人垃圾箱邊遊動。躡手躡腳,躲躲閃閃的樣子,很快讓人想起圖謀不軌的賊。

“準是個小偷兒,沒錯!”“快去找保安吧!”人們湊在一起悄聲議論著。“不,大家誤會她了。”保安隊長過來後,急忙向大家解釋,“她原先也是咱們小區的住戶,前幾年她先生得了白血病,花掉了所有積蓄,賣了住房,還欠了不少債,但……但最終沒有留住他。孤兒寡母的,可真不容易啊!所以,我們就破了例,隻允許她一個人晚上進來。”保安隊長說這話時,眼圈有些發熱。聲音有些哽咽。

人們唏噓不已,既原諒了保安們的“瀆職”,又從心裏麵為她打開了一扇門。

故事到此本該結束,誰知又節外生枝,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了。

小區的一位大爺,回家後一宿未眠,在深表同情之後,決定要幫她一把。第二天傍晚的時候,從家裏搬出好多食品,為了不傷她的自尊,就放在了垃圾桶裏。

她如期而至。在彎腰低頭看過,又用雙手翻找完後,將她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收起,便提著那個大袋子離開了,並未動大爺的食品。

不遠處的大爺很不解,追上前告訴她,那些都是好食品啊!

她怒了:“我不是乞丐,用不著別人可憐!我撿破爛又怎麼啦?撿破爛的也是堂堂正正的人!”然後,就氣衝衝地走了。

連著幾個晚上,她都沒有來,後來人們知道她病了。可當她再次出現在小區的垃圾桶邊時,她驚呆了,幾把椅子整齊地排列,上麵是一塊潔白的布,布上擺放著各種吃的用的。高高的像座小山,那上麵有這樣幾個字:你永遠是受人尊敬的人!

望著所有的一切,她心頭發熱,眼裏有晶亮的東西滾落。

生活展現給每個人的,不一定是金光大道,中間也會布滿荊棘,時不時來一段坎坷,或者是獨木橋,或者是急流險灘,算是人生的一段插曲。你對此應該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很正常的啊。不要向命運低頭,不要屈下你高貴的膝呀,我的朋友!

也許你永遠得不到高官厚祿,永遠不會衣鮮履亮,但你不要忘了,上天賦予你的頭顱和高官厚祿、衣鮮履亮者一樣高貴。

在嚴峻的現實麵前,要想不屈膝低首,就要像我的故事中的她一樣,首要的是要尊重自己,隻有自重了,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