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的氣氛霎時變得凝重,等老師發現大家太緊張了,補充一句“但也不是每家公司都這樣”時,已經無法抹去大家心裏的陰影。
畢業後,她帶著恐懼到新公司上班。為了怕被同事出賣,她從來不敢和同事聊私事。哪裏有同事聚在一起聯絡感情,她肯定逃之夭夭。有人對她好,她懷疑他別有用心;有人對她不好,她覺得是印證了最初的猜測,也害怕付出更多。
她封閉自己將近一年,寂寞得快要發瘋。有位同事注意到她悶悶不樂,上前關心詢問,她終於打開心門和同事談,沒想到這一談,談成了一輩子的朋友。即使多年後她另謀高就、結婚生子,這位老同事永遠是最先知道她情況的人。
從商職畢業已經過了十多年,工作環境起碼也換了五六次,她不是沒有遇到過刁鑽古怪的上司,或是不得不防的同事。這些年來,她慢慢分辨得出什麼樣的人能當朋友,什麼樣的人得保持距離。然而對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而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拒所有人於千裏之外。
故事開始提到的他在家裏又窩了幾年,在斷斷續續的求職生涯中,終於在一次兼差時被同事問起:“你不喜歡你的工作嗎?”
他仔細想了想:“還好啊,挺喜歡這工作的。”
“但你看起來不太快樂的樣子……”朋友說。
他好奇地反問同事,才發現自己進入新公司後。那防衛的態度給人的感覺竟然是自命清高的傲氣——碰到困難也不問人,一味埋頭苦幹。有人想幫他,他把對方當賊來防。同事有難也未曾見他伸出友誼之手。缺乏工作熱誠,總是等上司講一步才肯走一步。進公司好幾個月對自己的職位總是一副可有可無的模樣,好像隨時都準備要離職。
聽完同事的話後他平心靜氣地反省,不得不承認,倘若自己是老板,也會想要解雇這種怪裏怪氣的員工。他終於明白整天疑神疑鬼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他應該培養的是與人合作的能力,積極地尋找生活中的戰友,而不是消極地逃避一切。
生活是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
盡管我們偶爾會在生活中遇到不好的同事、老板、朋友,但並不代表所有人皆是如此。
不好的經驗隻是生命旅程中幫助我們成長的動力,並非完全無法控製或歸結為生命的全部。
無限擴大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並不會讓我們開心,隻會讓我們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阻礙我們與別人建立友誼,進而將自己帶進孤獨的城堡裏。
2.悲觀與樂觀的差距。
我所協助的教授專門教導中小學準教師使用電腦輔助教學。她熱愛教書,很喜歡與學生來往。這位教授人也相當樂觀。每學期她都是在一、三、五上課。從早上9點到中午12點,4節完全相同的課一個緊接一個,很多時候她不累,電腦都累了。
身為助理的我在她上課期間隨時待命,與她一起幫助學生。整個學期中總會有幾天電腦的故障率特別高,或是學生對所教的內容聽不懂。
此時,你會見到我們倆在電腦教室中像蝴蝶一般不停地穿梭飛舞,忙得焦頭爛額。碰上學生能力不齊或對電腦特別不熟悉的班級,現場更是一片混亂。
然而,即使在這個時候學生抱怨聽不懂、學不來、操作上頻頻出錯或是電腦不合作,她都是開朗地笑道:“今天我們的運氣好像不太好,對不對?”
“看來電腦決定休息一下了……”
“這是個很好的學習經驗,下一回,我們可以嚐試其他方法,避開這個錯誤。”
“沒關係,慢慢來,就算今天學不會,晚些時候我還可以幫你們。”
事實上,就算天要塌下來,她也是那麼鎮靜自若。
有一回,她給學生示範如何啟動某電腦軟件,就在一步步示範說明到了關鍵之處,她將鼠標點上程序名稱。在眾目睽睽之下執行它:“所有的麻煩都在前麵,現在這麼一點畫麵馬上就會出來……”沒想到出來的畫麵竟是:“程序錯誤”。
她頓了幾秒鍾,回頭朝學生笑笑:“或馬上不出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有位學生提到自己的工作提案不受老板青睞:“老板退回我的企劃,還批評了我一頓。”
教授聽完不是安慰她:“沒關係,至少你已經盡力了……”而是很興奮地說:“這真是個好消息,代表你隻要照著他的建議去做,下一次就會成功!”
教授接著繼續鼓勵她看到更多光明的方麵。說得好像那位同學不是被退件,而是被“有條件地”接受,聽得那位同學的心都雀躍起來。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將自己的提案再做修改,雖然仍沒被老板采用。但她離開了那家公司,將自己的提案附在履曆表裏,找到了理念相同的老板,受到了重用。
這位教授是“正向思考”的絕佳典範——在她心中,逆境是短暫的,生活是可以控製的。
有時候人們會因為害怕重蹈覆轍而強迫自己“牢記失敗”,從此不做“多餘的努力”——這些人認為隻有牢記失敗、避免嚐試,才是萬全之道。
事實上,唯有正向的思考、不斷的嚐試、輕鬆的心情、樂觀的態度,才能以最快的方式幫助你一步步走過考驗,迎向光明。
那麼,悲觀與樂觀的差距在哪裏?
一般而言,樂觀的人多數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