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社交是成功的基礎(3)(2 / 3)

在斯坦福大學誕生之前,哈佛的校長為一次傷害他人自尊的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穿著便宜的西裝,也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人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老先生輕聲地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鍾頭,秘書一直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他們卻一直等在那裏。

秘書終於決定告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

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

校長很有尊嚴而且心不甘情不願地麵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書,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感動,反而覺得很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後死亡的人豎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像墓園一樣。”

女士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他們的條紋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我們學校的建築物都超過750萬美元。”

這時,女士沉默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

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隻要750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斯坦福夫婦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創立了斯坦福大學,以此來紀念他們的兒子。

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的來曆。尊嚴是每個生命個體都必需的價值體現,人是與其他生物不同的高級動物,因而有受人尊重的需要。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將尊嚴列入人的五項基本需求當中。

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尊嚴,這是他們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即使是乞丐也不例外。

吉姆曾經在流浪漢聚集的地下通道裏遇到一個乞丐。那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衣衫破舊,抱著一把褪了色的舊吉他,唱著悲傷的歌曲。這樣的情景,在這個城市每一天都可以見到。

“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卻在這裏乞求別人的施舍,他們為什麼不覺得臉紅?”想到這裏,吉姆加快了腳步,向前走去。吉姆可不想為這樣的人付出什麼。憂傷的歌曲依然在吉姆的耳邊縈繞,但是吉姆沒有心情停住。”

“先生,請等一等。”當吉姆走上台階的時候,一個聲音叫住了吉姆,吉姆知道是那個乞討的人。

“別人不給錢就算了,還要追上來要錢!這樣的人我是絕對不會給他錢的。”想到這裏吉姆生氣地對他說:“對不起,我沒有錢給你,我現在很忙,請不要打攪我。”

“您誤會了,我想問這是您的東西嗎?”當吉姆看到他手裏的錢包的時候,這才發現,那正是自己的錢包,裏麵有整整一萬美金,這些錢要是丟了,吉姆的工作就完了。

刹那間,吉姆感到了羞愧,是自己誤會了這個乞丐。他並不是向吉姆討要什麼,而是歸還吉姆丟失的錢包。

吉姆非常激動地接過了錢包,為了表示謝意,他從錢包裏拿了一張10美元的紙幣,然後對乞丐說:“為了表示感謝,請接受我的一份心意!”

“先生,我是需要錢,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則。”那個年輕的乞丐說道,“希望您今天有一個好心情,下次可要注意了。再見,先生。”說完,又回到了原先的地方,繼續彈那把舊吉他。

原本覺得並不怎麼樣的吉他聲突然變得如此的人性化,吉姆站在那裏,感覺四周靜悄悄的,隻有悅耳的吉他聲在耳邊縈繞。

這就是乞丐的尊嚴。

傳奇性的法國飛行員兼作家聖蘇荷依寫過:“我沒有權利去貶抑任何一個人的自尊。傷害人的自尊不啻為一種罪過。”

一位英明的領導者會遵行這個重要的規則。已故的德懷特-摩洛擁有調解激烈爭執的非凡能力,他怎麼做的呢?很簡單,他隻是小心翼翼地找出對方正確的地方,並對此加以讚揚,並積極地強調。他有一個很堅定的調解原則,那就是他從不指出任何人做錯了事情。

會計師馬歇·凱倫傑說:

“辭退別人有時也會煩惱,被人解雇更是令人傷神。我們的業務季節性很強,所以,旺季過後,我們得解雇許多人。我們這一行有句笑話:沒有人喜歡揮動大刀。因此,大家都擔心避之不及,隻希望日子趕快過去就好。例行談話通常是這樣的:‘請坐,湯姆先生。旺季已經過去了,我們已經沒什麼工作可以交給你做了。當然,你也清楚我們……’”

“除非不得已,我絕不輕易解雇他人,而且會盡量婉轉地告訴他:‘湯姆先生,你一直做得很好(假如他真是不錯)。上次我們要你去迪瓦克,那工作雖然很麻煩,而你處理得滴水不漏。我們很想告訴你,公司以你為榮,十分信任你,願意永遠支持你,希望你不要忘記這裏的一切。’如此,被辭退的人感覺好過多了,至少不覺得被遺棄,他們知道,如果我們有工作的話,一定會繼續留住他們的。要是等我們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很樂意再投奔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