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已滲透於各行各業之中,幹事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作為源源不斷的工作能源,如果躺在原有的知識上啃老本,不注重知識更新,總有一天,知識會枯竭,這樣的人終將被時代淘汰,更談不上事業的成功。因此,我們要權拉“終生學習”的理念,讓知識幫助我們更新思維,便我們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生活就是終身學習
要使我們的思想適應新情況,就要學習,一旦學習停滯了,適應就停滯了。適應新時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傳統的學習觀是不適應現代社會變化的,所以有人說要進行學習的革命,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適應21世紀的新學習觀。
在國外有家電視台曾舉行了這樣一種民意測試,“你是願意在過去生活100年呢,還是在未來生活100年?”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居然有2/3的觀眾選擇了過去!而這個電視欄目是以20歲左右的青年觀眾為主的時尚節目!
這說明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即麵對信息及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瞬息萬變,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心深處的危機感。
要使我們的思想適應新情況,就要學習,一旦學習停滯了,適應就停滯了。適應新時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在談終身學習之前,先談另一個話題——終身教育。終身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定義,動搖了傳統教育大廈賴以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對教育事業帶來了革命的影響,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終身學習就是每一個人的一生一世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它始於生命之初,終於生命之末,從搖籃到墳墓,持續不斷。我們認為現代社會學習正成為各國迎接新世紀新挑戰的高能武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麵向21世紀教育研討會”。當時各國人士就已認識到,由於技術的進步,從未受過教育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學習者,因此會議的主題是“發展一種麵向21世紀的新學習觀”。
學習的重要性在20世紀90年代更是得到了升華,1994年6月在日本成功召開了第三屆經濟技術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大會,會議提出了一個更加發人深思的主題——終身學習,麵向未來的戰略。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強調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就難以在21世紀生存。
活到老就學到老,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世紀的學習方式。我們的人生,應當是學習化的人生,不斷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終身做到事事在學習,時時在學習,處處在學習。
學習,不僅是個人在新世紀的最佳生存方式,也是國家、企業、家庭的最佳生存方式。
在學習化的家庭裏,學習會成為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主旋律,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一種共識,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從選擇社區、營造家居與房間的設置等各方麵都要學習化。
在古代,孟母把有利於子女學習作為選擇居所的主要準則;在近代,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大力開發家庭的學習和教育功能,立誌把子女培養成林肯、華盛頓式的偉大人物。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還應是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家長,同時應當是教師,向孩子提供學習的最好範式和榜樣。前蘇聯的霍姆林斯基說:“在一個家庭裏,隻有父親自己能教育自己時,在那時才能產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因此,隻有父母能夠主動學習、熱愛學習時,在那時才能產生孩子的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家長,同時又是孩子的同學,要共同學習,要相互學習,要學會向孩子學習,學習孩子的童真、好奇,對周圍一切敏感,與時代同步等有益品質。
學習化家庭還要形成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兩代人共學共長的新型關係。
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華裔趙小蘭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可歸因於她的家庭。趙小蘭的家庭就是一個學習化家庭。這個家庭有6個女兒,4個從名校研究所畢業。布什總統對趙小蘭的家庭讚美有加,對他太太說要向趙小蘭的母親學學怎麼管孩子。在這樣的家中,家長不是充當學監的角色,而是學習的參與者。趙小蘭家,晚上極少開電視,父母以身作則,不過分地花時間在電視中,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父親處理未完的公務。母親雖然年過半百,卻與二三十位青年朋友一塊學習和討論,攻取碩士學位。孩子回家後,由姐姐帶頭,自動讀書,而且分擔家裏的瑣事也成為一種學習和訓練。
學習化家庭,使學習融入家庭的方方麵麵,使學習成為整個家庭生活的主導,使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樣的家庭肯定會給其成員帶來巨大的動力,因此會長興不衰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