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學習是成功的助推器(1)(2 / 3)

而學習化企業是使學習成為企業的根本的生存方式,成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最合適的選擇,由此企業必須在選人、用人、育人三方麵進行嚴格要求,在選人方麵,要看重員工的學習素質,特別是看重具有終身學習化精神、終身學習化能力的人。挑選這樣的人才建立學習化企業就容易多了。能夠終身學習而不厭的人,往往後勁十足,最能夠培養成為可負重任的人才。

企業家魯冠球說:“我曾用心培養過許多人,在相同的條件和環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場,而有的人則遲遲派不上用場。我常常在想這是為什麼?通過多方向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差異是對業餘時間的利用不同。”

有的人把業餘時間用來進行學習、鑽研,有的則認為業餘時間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現代生活,玩卡拉OK、保齡、桑拿、打牌賭博。僅僅是“對業餘時間的利用不同”,就造成極大的差異,由此可見,在選才時應該選適合終身學習的人。

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是創辦學習化企業的先驅,他向員下問道:“如果別人問你,鬆下電器是一個製造什麼的公司,你怎樣回答?”被問的人理所當然地答道:“我會回答說:‘鬆下電器公司是製造電器用品的。”一‘像你這樣回答是不行的!你們這些人的腦袋裏到底裝著什麼?”大家一頭霧水,而鬆下卻說:“如果別人問,你們鬆下電器是製造什麼的公司,應當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機器。”在企業中能夠像鬆下電器一樣,既造機器,又造人的企業理念,確實很少,但這也正是鬆下電器百年不衰的原因。

在美國,除了學校外,企業培訓大學也是美國重要的培訓和教育機構,1993年,美國的企業培訓大學隻有30家,1996年激增到1000家。學習化企業的育人,不僅是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學習、培訓的機會和條件,同時還要提供一個團隊學習的環境和文化,設立許多有助學習的反饋和評估製度。

隻有每個員工都能積極地參與學習,不斷地成長和提高,方能和企業共生共死,方能始終走在同行的前列。

一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的根本之道,便是全民學習。在現代社會裏,學習化國家將占主導地位,其他國家隻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麵。要成為“頭腦國家”,就要大力開發國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創造一個全民族、全社會學習化的環境,從製度、機製、政策和文化、宣傳等方麵人手,使全體國民能夠自動地學習。特別要從教育、人事、分配3個方麵進行改革,以適應學習化國家的要求。要建立全民自動學習的動力機製,它可以使人自動地向著某個方麵去學習。隻要建立了全民自動學習機製和創造了全民終身學習的條件,就會使全體國民人人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能力,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國民。具有這種素質的國民之國,一定是萬國之首。

可見,學習不僅對個人、家庭而且對企業和國家,都是生存本領的重大評判。學習就像一艘船,帶領我們駛向無限廣闊的美麗的海洋。

學習才明白以苦與樂

如果用強製、嚴格的辦法來使學生苦學,還不如“改為引導興趣為主”。引導興趣為主,就是樂學為主。一旦樂學,就會進入“好學——勤學——終身學”的境界,從而獲得學業大成。

恐怕任何一個人都曾經被下麵兩句話折磨得耳朵長繭,即“十載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使許多人誤認為教育是一種強迫行為,學習是折磨人的事。它使學生將學習當成負擔,當成是受罪。很多人把快樂與學習完全對立起來,在他們心目中,學習不能快樂,快樂不能學習。

不久前,有報社記者曾問一個班的中學生:“未來社會將進入一個終身學習的年代。你們認為怎樣呢?”結果,僅有個別的學生露出“欣欣然”的表情,而多數的學生紛紛抱怨說:“完了,那我們不是永無出頭之日了。”回答令人寒心,它不折不扣地反映了一點:學生們都是在一種“苦學”的狀態下學習,在他們心中現在的“受苦”是為了將來的“解脫”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將來的“不學習”!學生普遍討厭學習,一心巴望著“解放”!我們悲哀地看到希望工程全力救助那些失學兒童,而很多有學上的兒童卻如此厭學。

把學習視為一種苦差事,自然就會陷入“苦學——厭學——懶學——逃學”的境地,這怎麼能指望人們做到終身學習?

但如果能夠變苦學為樂學,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結果就大不同了,柏拉圖早就說過這樣的話:如果用強製、嚴格的辦法來使學生苦學,還不如“改為引導興趣為主”。引導興趣為主,就是樂學為主。一旦樂學,就會進入“好學——勤學——終身學”的境界,從而獲得學業大成,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知識結構才永遠不會過時。

“樂作舟”比之“苦作舟”,能量來源大不相同。

“樂作舟”樂在其中,“苦作舟”則苦在其中。“樂作舟”遠勝於“苦作舟”,怎樣才能“樂作舟”呢?隻有“巧作舟”才能“樂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