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係和不平等的關係,都是有其“道理”的。因為這個“道理”的存在,人們對一些歧視、特權或不公正,往往已經默許了,所以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道理”可以暢通無阻,沒有“道理”則會寸步難行,路就是“道”,依靠的就是一個“理”,所以有理走遍天下,不善言理的人往往視說話為畏途,而那些辦事能力強的人,也就是那些會說話會講理的人。其實這個“道理”就是行得通的依據,會找依據的人才能行得通。
以前有個國王,他向全國頒布了一條法令,不管誰犯了罪,隻要他說出三條駁不倒的真理,就可以獲得寬恕。
有一天,一個士兵犯了罪,該當處死。武士抓住他,把他押到法庭上。
“你知道新頒布的法令嗎?”法官問。
“知道”士兵回答。
“你能說出三條駁不倒的真理嗎?”法官問。
“能”士兵回答。
“那你就說吧!”法官命令道。
於是士兵說道: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生來就壞,你不要相信”。
“對,是這樣。”法官表示同意,“一個人不會生來就壞的”。
接著士兵說出第二條真理: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現在很高興,你不要相信。”
“確實沒有哪個人處在你這種境地會很高興的。”法官同意道。
接著士兵又說: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現在跑了還會自動返回來,你不要相信”。
“你說得對,”法官肯定說,“沒有哪個人剛剛逃出虎口,又會重新投進去的,你的這三條真理無法駁倒。”
結果,士兵被釋放了。
3.現代哲人。
我們在介紹語言學的時候,非常強調觀念的轉變和更新,這是有道理可講的,也是完全不用講道理的。希望講道理的人就認認真真地讀,不需要講道理的人,你就一笑了之。讓新觀念衝擊你的大腦,激活你的思維,為遊戲人生而遊戲一番,自知樂趣是什麼,我們不主張有什麼深刻的意義,隻期望有良好的感覺和實際的效果。這裏講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謬誤,也無意讓讀者發現真理得到真理,隻是為了給你一種說法,表示對沒有掌握“真理”的人,表達能力較差的人,沒有“語感”的人,希望人人都有一種“說法”,人人能受歡迎。或者受每一個人的歡迎,就像人們曾經問朱哈:“真理的位置在哪兒?”朱哈說:“難道還要確定真理的位置嗎?真理無所不在!”
愛因斯坦常到大學去講授相對論。有一次,在去講課的途中,司機對他說:“博士,我聽過你的課大概有30次了,我已經記得很清楚了,我敢說,這課我也能上哩!”
“那麼好吧,我給你一個機會。”愛因斯坦說:“現在我們要去的學校,那裏的人都不認識我,到了學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當司機,你就可以自稱愛因斯坦去講課了。”
司機準確無誤地講完了課。正當他準備離開時,一位教授請他解答一個複雜的問題,司機想了一下說道:
“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我很奇怪你竟然要問我,好吧,為了讓你明白它是多麼容易,我現在就請我的司機來給你解答!”
善於表達即是靈活機動
在演講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呈情,比如:某個聽眾突然提出反對意見,挑三揀四,企圖打亂,演講者的全盤計劃。這時,隻要你能靈活機動的發揮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能順利地應付評論和挑剔的聽眾。
隻要你能靈活機動的發揮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能順利地應付評論和挑剔的聽眾。
1.如何精明地回答難題。
首先,仔細聽清提問。其次,重複或解釋一遍問題以免聽眾沒聽清。走開並將目光移開提問者,這樣他就不會成為關注的中心。然後,作為表達者,你可以采用下列的方法:
①回答這個問題;
②將問題拋還給提問者;
③問問聽眾中有誰能回答。
如果提問者還堅持要談論或提問,你可以巧妙而鎮定地說:“現在讓我們給其他人提問的機會。”或“我得在規定的時間內講述完整,所以我得將發言繼續下去,我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討論更多的問題。”
2.如何順利地應付反對意見。
有的人在一群人麵前發言時,表現出歡迎批評的勇氣。這種情況看起來非常有趣,它照例會招來聽眾的評論——不論是讚成還是反對。聽到讚同的意見,發言者會情緒大漲、洋洋得意,自信“我已將他們團結在我周圍”。
但有時,某個聽眾偏偏會提出反對意見,挑三揀四,打亂演講者的全盤計劃。
比如,在某高校,一個著名的政治評論家進行了一場演講。她引用了許多觀察材料,並對國際政治事件做了精辟的分析。當演講結束時;她讓聽眾提問。一個坐在前排的人舉了手,他站了起來,直視著評論家的眼睛,大聲地說:“那又怎樣!”
評論家目瞪口呆。她問那提問者:“什麼,什麼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