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李約瑟難題(一)(1 / 1)

在人類曆史中,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重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費爾馬大問題(又稱費爾馬大定理)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某一學科的誕生和發展,其影響有時甚至超過了某一學科本身,李約瑟難題就是中國近幾十年曆史上為人們關注的這類問題之一。近幾十年來,關於它的爭論和解答連篇累牘。

李約瑟博士(1900~1995)是英國著名學者,一生涉獵很廣,尤以撰寫《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文通常譯作《中國科學技術史》)而著稱於世。“李約瑟難題”的稱呼很多,包括“李約瑟問題”(Needham Problem,或Needham Question)、“李約瑟之謎”(Needham Puzzle)、“李約瑟命題”(Needham Thesis)等等。其一般表述是:為什麼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麵,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或者,為什麼近代科學,關於自然界假說的數學化及其相關的先進技術,隻是輝煌而短暫地興起於伽利略時代的歐洲?[1]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於是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等問題。中國人對解答李約瑟難題的熱情類似於解答哥德巴赫猜想的熱情。各種解答“既見之於嚴肅的學術刊物,也頻頻出現在流行的大眾讀物上。據一項初步統計,從1980年以來,國內關於‘李約瑟難題’的討論已發表論文不下260餘篇,出版著作達30餘種。參與討論者,既有研究中國曆史與文化的學者,也有科技界、經濟界、教育界等方麵的人士。幾乎可以說,凡是關心中國的前途和未來的人,都對這個問題抱有或多或少的興趣。”

其實早在李約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與李約瑟難題類似的問題。最有名的當屬任鴻雋先生。任鴻雋在《科學》第1卷第1期(1915年)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其中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指出:“今試與人盱衡而論吾國貧弱之病,則必以無科學為其重要原因之一矣。然則吾國無科學之原因又安在乎?是問也,吾懷之數年而未能答,且以為苟得其答,是猶治病而抉其根,於以引針施砭,榮養滋補,奏霍然之功而收起死之效,不難也。”任鴻雋在文章第3段中指出:“今夫吾國學術思想之曆史,一退化之曆史也。秦漢以後,人心梏於時學,其察物也,知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其擇術也,騖於空虛而引避乎實際,此之不能有科學不待言矣!……周秦之間尚有曙光,繼世以後乃入長夜,沉沉千年,無複平旦之望。何彼方開脫之易,而吾人啟迪之難也?……一言以蔽之,曰未得研究科學之方法而已。”

任鴻雋在20世紀初的中國科學界是一位領軍人物。《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12日發表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樊洪業的文章並加編者按指出:今年12月20日,是任鴻雋先生誕辰116周年。在20世紀前半葉,任公是中國科學界中“帥”字號人物之一,特別在科學傳播、科學體製探索、科技政策研究等方麵扮演了先驅的角色,他的思想和精神,對今天的我們仍深具啟發意義。

任鴻雋(1886—1961),化學家和教育家,一生中撰寫了大量科學論文、專著,並翻譯了一些國外著作等,內容涉及化學、物理、教育、科學思想、科學組織管理和科學技術史等多方麵。他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月刊的創建人之一,也是傑出的科學事業的組織領導者之一,為促進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頭兩卷在1954年、1956年出版,1957年任鴻雋就寫了兩篇書評對之進行介紹。他對“李約瑟難題”給予自己的解答,認為現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一是“缺乏科學方法”,二是“急於追求應用”。

盡管在近90年前任鴻雋認為中國古代無科學,這一論斷與現有的研究結果不符,但他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是根本性問題,對中華文明的複興具有重大意義,“是猶治病而抉其根”,筆者非常讚同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