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李約瑟難題(二)(1 / 1)

關於李約瑟難題,劉鈍先生在《李約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約瑟》一文指出,多年以來,李約瑟一直為一個曆史問題所困擾,這個問題後來成為他實施其不朽的SCC計劃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在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之後,一個像他這樣接受過係統的西方科學訓練並受到馬克思主義曆史觀影響的學者,腦中開始考慮:為什麼近代科學,尤其是對自然的數學化的假設,及其所蘊含的所有先進技術,隻產生在伽利略時代的西方?事實上,李約瑟的許多關於中國古代科學傳統與技術成就的作品都是為此或與此有關的問題而撰寫的。在隨後的半個世紀中,關於這一問題有了許多答案,有數種是李約瑟自己提出來的。今天的科學史學家將這一與科學革命和中國科學技術演化狀態的比較有關的問題稱為“李約瑟問題”。它已成為全世界科學史家乃至一般曆史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其重要性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科學”這一主題。

鑒於李約瑟難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如果能尋找到一個新角度解答李約瑟難題,而從這個角度的解答又較為全麵、係統和深入,那麼它對於正確評價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對於挖掘中華民族的曆史寶藏,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代宗師李約瑟

本書作者之一薑岩是參加李約瑟喪禮全過程的唯一一位記者。中國國內各大媒體發布的李約瑟先生的逝世消息、生平和通訊大都出自薑岩筆下。作為新華社駐倫敦的一位科技記者,薑岩如實地記錄了這段曆史。

一、李約瑟魂伴菩提樹

1995年3月31日,英國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卡耶斯學院教堂的鍾聲響了,為李約瑟博士送行的人們靜靜地站在教堂裏,62根白色蠟燭的燭光在微風中搖曳著。李約瑟博士的棺樽被人們護送進教堂,棺樽上麵擺滿了淡藍色的雛菊花。在教堂的風琴聲中,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挽歌……半個小時後,殯儀人員抬著李約瑟先生的棺樽來到岡維爾和卡耶斯學院碧綠的草坪間。李約瑟先生曾是這所擁有700多年曆史的學院的院長,並在此工作和生活了大半生。擔任過該學院院長的人都能得到一份殊榮,在最後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其靈柩將在校園內環走一周,人們正是遵循著這一古老的傳統,深情地陪伴著李約瑟先生靜靜地告別他的學校和朋友。人們目送李約瑟的靈柩直到看不見為止。

離岡維爾和卡耶斯學院不遠是著名的李約瑟研究所,研究所的院子裏有一棵菩提樹。在這棵菩提樹下一左一右安葬著李約瑟先後兩位妻子的骨灰。中間的位置是李約瑟為自己留下的。當記者6月10日參加李約瑟大規模紀念活動時,負責料理後事的李約瑟先生生前好友麥克弗森博士對記者說,李約瑟先生的骨灰不久前已安葬在中國梧桐樹旁。

熟知李約瑟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就離不開他的第2位妻子。他的第1位妻子多菲斯去世後,他與華裔科學家魯桂珍女士結婚。李約瑟先生生前曾向中國記者講述過30年代他與魯桂珍女士在劍橋大學邂逅的情景,並深情地回憶起他們合作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時的美好時光。魯桂珍女士1991年12月永遠地離開了他。李約瑟先生終生沒有子女,陪伴他的將是2位妻子和這棵菩提樹。

二、李約瑟先生最後的日子

李約瑟先生走了,他帶著對中國的無限眷戀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人們心情無不悲傷。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真誠的老朋友,世界人民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李約瑟先生是3月24日逝世的,逝世時安祥地躺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家中,周圍擺滿了中國的書畫和用具,陪伴他的還有已故中國妻子魯桂珍的遺像。

3月25日清晨,記者聽到李約瑟先生逝世的消息後立即驅車從倫敦趕到劍橋大學,在那裏見到了他的老朋友負責料理後事的麥克弗森博士。麥克弗森博士說,李約瑟先生忘我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把生命的最後一刻獻給了中國。

3月23日,李約瑟逝世的前一天下午,他象平時一樣仍然堅持讓人推著輪椅到辦公室聽人朗讀有關中國的資料。雖然當天晚上他感到有些不適,但24日白天他仍堅持工作,他想利用生命的最後時光盡力處理一些事情。24日晚倫敦時間8時55分,李約瑟先生安靜地躺在床上永遠閉上了眼睛。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李約瑟先生去世時十分安祥、平靜,沒有痛苦,沒受折磨。

李約瑟的貼身護士鄧肯?曼森先生對記者說,李約瑟先生在最後的日子裏除休息日外每天都要去辦公室,要麼坐在辦公桌前工作,要麼觀看電視中的科技頻道,他喜歡關於科學和自然的記錄片。每到周末,他家中總是高朋滿座,他用英國茶和點心來款待數不清的來客。他是一個樂觀的人,從來不缺少朋友和同誌者,在天氣好的時候,他總是讓人推他到院子裏享受燦爛的陽光,欣賞盛開的鮮花和美麗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