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禁中,尚寶監。
“公公,夜深了,您該歇息了!”一個尖細的聲音輕輕響起。
一個麵容枯瘦,年紀五十多歲的太監放下自己手中的書信回過頭來:“小順子,今個你先去歇息吧,咱家有些事情還要好生想想才能睡。”
“是,公公,若是有事還請傳喚小的。”
這個五十多歲的太監不是別人,正是尚寶監掌印太監劉若愚。
曆史上這位爺一直是天啟帝的親信之一,和魏忠賢也很是不對付,但是魏忠賢死後他的運氣也不怎麼好。,查實高攀龍等七人被誣致死一案,乃係李永貞索取蘇杭製造李實空白印紙架詞虛構,李永貞被斬決,劉若愚被處斬監候。若愚因受誣告而蒙冤獄中,有苦難申,而真正的魏黨司禮太監王體乾、塗文輔等則黃金買命而逍遙法外。在幽囚的悲憤不平中,劉若愚乃效太史公司馬遷之榜樣,發憤著書,嘔心瀝血,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並進行說理申冤以自明,終於由崇禎二年至崇禎十四年陸續寫成這部頗具特色的明代雜史——《酌中誌》。之後,劉若愚果然被開釋,從此重見天日。
這裏頭要有多曲折就有多曲折,不過這是原來的曆史,現在已經不好使了。
因為劉若愚遇到了張振嶽這個大蝴蝶,張振嶽在天啟年間得寵,卻苦於沒有根基,而且和魏忠賢也不對付。結果為了自保,張振嶽拜在了劉若愚的名下,當時劉若愚在天啟帝跟前可是很風光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兼內直太監,和王體乾二人輪流在天啟帝跟前當值。
偏生這個張振嶽很是會做人做事,放到江南就做了一係列讓天啟帝高興的事情。後來雖然因為遠征南洋的事情引起了天啟帝的不滿,但是靠著劉若愚的周旋,居然就此躲過了崇禎一朝的大半歲月。
這一晃就是十二年,當初那個大紅大紫的劉若愚早就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靠著張振嶽的活動,已經崇禎帝安撫張振嶽的考慮,劉若愚成功逃脫一劫,被調到了十二監中最為清閑的直殿監任主事太監,主要工作是負責清潔衛生,額勒個去!
這個明代是有完整的太監機構的,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其中十二監為司禮監,禦馬監,內官監,司設監,禦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而四司為惜薪司,鍾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麵局,司苑局。
別看十二監名字風光,而且是在皇帝跟前效力,但是實際上有麵子的就隻有司禮監和禦馬監,其他的全部都是有名無實,諸事庸繁的清水衙門,能撈銀子的還是外頭的四司八局。
雖然貶去了直殿監,劉若愚卻並不缺銀子。張振嶽並沒有因為劉若愚的失勢就停了孝敬,每年的例銀不降反升,提了十倍往劉若愚這裏送。於是在宮裏頭,張振嶽的口碑也就傳開了,太監們都覺得張振嶽這人會做人。劉若愚的日子好過了,這《酌中誌》自然也就毛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對曆史學的間接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