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台灣大海戰(六)(1 / 2)

張振嶽的水師一共建了四支,分別是由施大暄指揮的南洋水師(水師基地呂宋島),甘輝指揮的中南水師(水師基地雅加達),洪旭指揮的南海水師(水師基地獅子城,也就是星城),還有就是由宋小魯指揮的新華水師(水師基地廣州)。

四大水師的配置都差不多,巨型寶船十五艘,西洋標準戰船一百五十艘,二百條各類輔助艦,水手二萬。可以說張振嶽麾下,最吃錢的,就是這幫水師了。但是不養這麼一直龐大的艦隊又不行,這個吃錢的老虎同時也是張振嶽縱橫南海的本錢,沒有這個本錢,東西方兩個世界之間的巨大貿易差額又憑什麼給張振嶽來吃呢?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東亞地區的大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振嶽依仗這大明王朝這個大靠山,依仗著自己手裏的貨源,依仗著他從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手裏奪下的南洋諸國,依仗著和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合作,以及和荷蘭這個海上馬車夫的軍事同盟關係,實獻了對東亞、東南亞地區海上霸權的重新洗牌。

在原來的曆史上,這個時代屬於鄭芝龍家族崛起於大海的時代,但是很遺憾,鄭芝龍沒有這個機會了。雖然身為大明福建總兵的鄭芝龍也是一個手握五百條戰船,三萬左右水軍的海上巨頭。可那是相對於海盜而言的巨頭,跟張振嶽的任何一支水師相比,鄭芝龍和他麾下的這支福建水師都是一個笑話。

論裝備,張振嶽的水師配置的都是清一色的西式蓋倫戰船,這是目前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戰船。而鄭芝龍的船呢?清一色四百石料的國產貨,當然,四百料的船在這個時代已經很豪氣了,可要知道,這技術還是大明王朝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技術,噸位也是中等偏下的。

也就是在見識了張振嶽的水師猙獰的麵容之後,鄭芝龍知道自己落後了,才換了二百條八百料的大戰船。

可如果僅僅是噸位不夠也就算了,因為這個時代接舷戰還是海戰的主打玩法。可在火器的配置上,鄭芝龍已經被去過歐洲並且還撈了個侯爵回來的張振嶽摔了八條大馬路了。

張振嶽的主力戰船,全部都是標準的48門32磅炮伺候,反觀鄭芝龍的水師,雖然戰船換成了八百料了,但是配備的火炮依然少得可憐,四百料的船就一門佛郎機炮。沒辦法火炮比不得火槍,製造工序更複雜,需要的材料更多,再加上大陸上會造這玩意的人都讓張振嶽個老狐狸帶走了。所以這麼多年下來,鄭芝龍也是勉強攢了六百門炮,還都是標準的12磅炮。就這還是靠著歐亞聯合公司曆年的分紅攢夠了足夠的錢,才買到的。

當然人類海戰一直到21世紀早期都被證明大炮因為隨著海麵波動的緣故,要直接命中敵人的概率偏低。那麼在17世紀要想靠大炮遠距離擊毀敵艦,帶著白手套兵不血刃的贏得戰爭的勝利簡直是天方夜譚,不然為什麼說接舷戰才是主流呢?但是這個概念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接下來施大暄就會用實際行動來說明,火炮在海戰中絕對不是什麼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