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認同理論(2 / 2)

這個實驗以及類似的實驗在改變了實驗變量之後被重複了很多遍,實驗結果幾乎不變。但是,關於這項實驗最為令人費解的一點在於,這些孩子從偏袒自己這組中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好處——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左右他們的決定。

不過,Tajfel認為,還是有一些東西左右了男孩們的決定。那是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無比深刻的東西。Tajfel認為,人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之上的。舉例說,想想你自己屬於什麼群體:比如在工作上,或是在家庭中。你自己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這些群體來定義的。換言之:你所屬群體的性質決定了你的身份。鑒於這種說法,我們希望成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體中的一員就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非常關鍵的一點在於,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得出來的。也就是說: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高人一等就需要有另外一組可以讓我們俯視的群體的存在。

人們相信,一個群體和隨之形成的偏見有可能形成於很短的時間內。實際上,他們認為即使在成員之間沒有麵對麵的交流,相互之間互不認識,而且他們的“群體”行為沒有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形成群體。換句話說,他們從這個徒有形式的群體那裏完全無法獲得任何得失。

那麼,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實驗中的那些男孩確實有理由在分配虛擬貨幣的時候變得自私。這完全是通過讓自己的這組看上去更優秀,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

群體成員的向心性

社會認同理論說明,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所屬的群體塑造的。其結果就是我們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群體和其他群體相對的形象和地位。Tajfel和同事們的實驗表明我們所從屬的群體對於自己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在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激勵的情況下還是會加入持續時間最為短暫的群體。然後我們會自發地讓自己所屬的群體看上去比其他群體更優秀。

我們所屬的群體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我們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如此輕易地加入不同的群體,這些都是關於人性微妙而又深刻的觀察。

對群體成員身份的認同,主要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是人們在回答“我是誰”這樣的問題時產生的。這個問題可以根據個人所屬的或所確認的群體的立場來回答。因此,一個人希望自己能從確認歸屬的群體中獲得一種社會認同感。不僅如此,這種社會認同感似乎並不經常起作用,而是不時的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出現,又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消失。它一旦出現,個人的言行會試圖與他所屬的社會類別的規範一致,並配合相關的情景采取行動。

社會認同理論的提出,先後在歐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引起廣泛關注和研究,它的提出促進了社會心理學在相關領域的發展,為群體心理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