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認同理論(1 / 2)

社會認同理論

心的世界

作者:薇安

提要:在現實世界中有一個很好的偏袒自己所在群體的理由——一般來說這對自己也是有利的,你通過保護像你一樣的其他人來保護自己

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總是引人入勝而又時常令人煩惱。人們一旦組成了群體,就會開始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模仿群體中某些成員的行為,偏袒自己所在群體中的成員,或者尋找一位可以頂禮膜拜,並可以對抗其他群體的領袖。

不同類型的群體之間,通常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一些群體更像是同一部隊中相互協作的士兵,他們一開始就互相熟識。這種關係持續時間長久、緊密,成員之間相互保護對方。屬於這種群體中的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在很多時候袒護自己群體裏的同胞。

不過,其他的一些群體則遠沒有這麼緊密。比如說,同一家健身俱樂部的支持者們,有可能隻在某幾個月內,曾在同一家公司任職的同事,甚至是某一個共同愛好攝影群裏的人。在任何能引起人注意的範圍內,我們似乎都不可能認為這種短暫時期內相遇的人們,形成了一個群體。這種關係不是顯得太不堅定嗎?正因為如此,著名社會心理學家Henry Tajfel及他的團隊們為大家解答關於群體認同的問題。

社會認同理論研究的開始

Henry Tajfel於1986年提出社會認同理論,為解釋群體行為提供了新思路。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到群體中的成員們的社會態度和行為。Tajfel和他的同事們想出了一個證明他們想法的簡單有效的方案。一些14、15歲的男孩作為參與測試者被帶進實驗室,並且看了名叫Klee和Kandinsky兩人畫作的幻燈片。這些男孩們被告知,實驗者會根據他們對於這些畫的偏好將他們分為兩組。

當然,這個實驗隻是為了讓孩子們心中產生“我們”和“他們”的概念的手段而已。實驗者希望這兩組孩子對於誰和自己同組,組別意味著什麼,或者他們有什麼得失等這些問題沒有任何概念。

分組完畢以後,孩子們一個個地被單獨帶入一間小隔間。然後每人被要求將實驗者們發放的虛擬貨幣分發給兩個組中的其他成員。他們知道的信息隻有那些男孩是屬於哪個組的,以及屬於那個人的一個代碼。

為了弄清楚孩子們在分發這些虛擬貨幣時,是更偏向自己這組還是對方組之間時,實驗者設計了一係列的規則,以便於驗證社會認同理論所遇到的真實發生的問題。這些孩子在分發虛擬貨幣時是否: 1、公平?2、為了獲得最大的共有利益?3、為了獲得最大的本組利益?4、為了獲得兩組間最大的差距?5、有所偏袒?這包含了最大本組利益和最大兩組間差距的結合。

令人吃驚的發現

根據孩子們分發虛擬貨幣的情況來看,測試參與者們確實證明了群體成員間典型的行為界限:相對於其他組的成員,他們更偏向於自己組的同伴。在試驗中,這種格局持續地得到發展,而且在其他的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Tajfel在其設計的其他更多次實驗中發現,其群體概念甚至更加淡薄。那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誰“和自己”在同一組中,以及誰在另一組中。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