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情感教育》的創作風格探究
專題福樓拜論
作者:楊華
一、引言
在福樓拜的文學創作生命中,《情感教育》是一直縈繞在腦海中的創作主題,而他真正開始並完成創作是在1869年,最初以《一個青年人的故事》作為這部作品的副標題。小說以二月革命為故事背景,描寫了1840年到1852年這十餘年間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內容包含他能夠接觸到的貴婦、社會主義者、商人、藝術家等人物,描寫了他熟悉的朋友聚會以及上流社會的晚會等場景。在小說中,福樓拜雖對結構用心組織,但結構卻若隱若現,缺少透視的虛偽,開辟了現代小說的新境界。在福樓拜的小說中,《情感教育》的藝術價值在《包法利夫人》之上。
二、小說文本構建多維空間
對歐洲小說的發展曆史進行研究,發現情節是小說最基本的構成形式,它是構建小說情節以及貫穿始終的線索和基礎。傳統作家對情節的吸引力特別重視,力求讓小說呈現出開篇、鋪墊、高潮、結尾的結構模式。這樣的結構模式從荷馬史詩就開始一直影響著現實主義文學,而福樓拜試圖用個人努力去打破這種常規,為文學創作開辟新境界。在敘事結構上,《情感教育》有了較為深刻的改變,共時性、全景性的故事結構代替曆史性、線性的結構模式,電影畫麵般的生活片段在不停切換,作者用細節描寫讓作品綻放出別樣的魅力,福樓拜小說構建的多維空間為小說提供了更加寬闊的世界。
(一)在場景上應用對位法進行處理
音樂中兩條以上相對獨立的旋律共同發聲,達到相互融合的效果,這種技術就叫做對立法。在福樓拜的小說中也應用了音樂領域“對立法”中複調的寫作手法,作品中沒有明確清晰的情節主線,但是作者在小說結構的構思和安排上比傳統講故事的模式更加花費心思。福樓拜突破單維性不可逆的線性構思模式,創造出全新結構的多維空間,讓小說文本敘事實現多條獨立發聲旋律相互融合的效果,小說中運用對位法進行敘事的情況比比皆是。小說的結構模式不是以充滿戲劇性起伏跌宕的情節為基礎,而是將人物命運構建在多種多樣的場景基礎上,小說開篇以船隻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式起筆,在這種緩緩的節奏中拉開故事的序幕,主人公用活動把不同場景聯係在一起,形成一條彼此聯想、對照、呼應的生活場景。
(二)創新的情節場景安排
《一個青年人的故事》是福樓拜為《情感教育》添加的副標題,小說以這個年輕人為中心來講述平淡的故事。在這個關於年輕人的故事中,沒有充滿懸念、引人入勝的情節,沒有令人淚奔和激動的愛情場麵,在閱讀時甚至會忘記主人公感情變化這一重要線索,線索在整個文本中給人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感覺。福樓拜認為藝術最困難也是最高的境界不是令人哭泣、發笑、發怒或者動情,而是通過平淡的事件引發人的思考。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看起來很客觀,思考起來卻頗費腦筋。《情感教育》開篇就描寫無精打采的生活和天氣以及無聊的中學生活和課堂氣氛,小說在這種缺少情調的氛圍中獲得了更大的力量,讓人真切地感覺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發生的。
三、細節的魅力
(一)小說中豐富的細節描寫
《情感教育》以情節為基礎的結構被摒棄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在福樓拜的筆下綻放出讓人詫異的光芒。福樓拜在對小說的處理中放棄了典型化生活事件的處理方式,將平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挖掘出來,讓其蘊涵著豐富的一如史詩般的內容。福樓拜對細節進行大量描寫。楓丹白露是一座曆史悠久的皇宮,福樓拜在對它進行描寫時使用大量筆墨,作者對皇宮富麗堂皇的建築和周邊的景物是這樣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