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情感教育》中弗雷德裏克的精神世界
專題福樓拜論
作者:賈萍
福樓拜創作的《情感教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作品,他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即弗雷德裏克,這個19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青年在巴黎遭遇了各種事情,包括二月革命,各種因緣機會,他遭遇了愛情,也蒙受了各種背叛。在弗雷德裏克一生之中的情感經曆裏麵,巴黎青年典型的人生際會以及人性中的共同性和異點都展現在弗雷德裏克的精神世界當中,展現了福樓拜高深的人性洞察力,塑造了一個精神世界極為豐富的弗雷德裏克,從而讓《情感教育》這部小說成為法國文學史乃至於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一、弗雷德裏克精神世界的人生經曆基礎
弗雷德裏克出生在巴黎外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這樣一個家庭出來的弗雷德裏克對於感情有著常人所不具有的細膩。在弗雷德裏克18歲的時候,他來到了法國的首都巴黎學習法律。不過弗雷德裏克對於法律這種理性的學術並沒有什麼興趣,他更喜歡文學藝術,喜歡華爾茲舞曲,喜歡創作小說,甚至學習過繪畫。不過這種想法僅僅是出自於情感和興趣,他對這些文學藝術也都是淺嚐輒止,並沒有形成一門係統的技藝。
弗雷德裏克隨後愛上了繪畫藝術作品的販賣商人阿爾魯的妻子。阿爾魯夫人雖然並不喜歡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仍然是一個恪守婦道的女人。爾後,阿爾魯夫人被弗雷德裏克的一片癡情所感動,決定去和他約會。當時是1848年的2月份,剛好巴黎爆發了二月革命。但是弗雷德裏克為了這樣一個約會,沒有去參加各種遊行。而阿爾魯夫人卻因為自己的兒子罹患了疾病,所以隻好決定放棄赴約。
弗雷德裏克十分失望,最後選擇轉向於交際花羅莎奈特,他和羅莎奈特同居,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很快就夭折了。隨後,弗雷德裏克決定和羅莎奈特分手,希望和一直愛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在一起,可是在教堂廣場上,弗雷德裏克看到露易絲和自己的老同學戴羅利結婚了。弗雷德裏克十分羞愧,決定自己返回巴黎居住。1867年的某一天傍晚,阿爾魯夫人突然來到了弗雷德裏克所居住的地方,弗雷德裏克和阿爾魯夫人互相傾訴自己的思念,最終阿爾魯夫人剪下了一縷白發,讓弗雷德裏克作為留念。
二、弗雷德裏克精神世界的總架構:浪漫主義的幻滅與墮落
莫羅的精神世界首先是他自己對於文學藝術的仰慕和追求作為基礎的。弗雷德裏克18歲的時候在巴黎學習法律,這樣的一段經曆反而讓他對於文學藝術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偏好,他多次去學習,比如繪畫、音樂藝術等,這些文學藝術對於弗雷德裏克的性格形成是非常關鍵的。弗雷德裏克逐漸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種對於浪漫主義有著渴求的期盼心理,這種心理讓弗雷德裏克更多地去追求屬於自己內心的浪漫主義愛情,不過這也是弗雷德裏克這一生痛苦和無奈的源頭。
弗雷德裏克對於阿爾魯夫人的愛慕最終無疾而終表現了弗雷德裏克的浪漫主義愛情的最終結束。在弗雷德裏克的三段愛情之中,對於交際花羅莎奈特純粹是一種欲望,而對於愛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則完全沒有產生浪漫主義的火花,隻有麵對著阿爾魯夫人,弗雷德裏克內心的精神世界才能夠形成一些動力,才能夠推動自己不斷地追求。
不過弗雷德裏克最終因為二月革命以及阿爾魯夫人的兒子不幸罹患疾病,最終沒有機會在最好的年華和阿爾魯夫人在一起。弗雷德裏克回去找一直仰慕自己的鄉村姑娘露易絲時,發現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弗雷德裏克內心的浪漫主義愛情也走向了幻滅。他揮霍了所有的錢財,在巴黎二月革命之後,不到幾年的光景,就將所有的錢財都揮霍一空。他用揮霍錢財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心充實,不再執著,也不再去想著浪漫主義的愛情,最終他也隻能夠在虛空的幻想當中走向老無所依。
弗雷德裏克本來有著非常美好的前途,他出生在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家庭,雖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仍然能夠讓弗雷德裏克有一個非常好的人生起點,加上弗雷德裏克在巴黎攻讀法律,都是非常優越的人生基礎。但是弗雷德裏克卻有著當時19世紀法國青年所具備的弱點,對於阿爾魯夫人的愛慕雖然純粹和真摯,但是巴黎上流社會當中的一切聲色犬馬以及各種爾虞我詐的風氣讓這個本來有著真摯愛情以及浪漫主義理想的青年在現實當中逐漸屈服,他最終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連自己的道德情操也都漸漸變得低下,追求欲望,玩弄女性的感情。弗雷德裏克的精神世界最終在麵對二月革命的時候慢慢變得完全沒有進取的心態,因為弗雷德裏克本來就有著意誌薄弱的心理弱點,這一點從他學習文學藝術半途而廢可以看出來。很快,弗雷德裏克在愛情的失意和墮落當中逐漸滑入到墮落的深淵,最終走向了精神世界的完全塌陷,意誌的徹底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