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一位朋友對馬爾登說:“我喜歡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家人,我的生活過得很舒服,我想我很幸運。但當我坐上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奔向城裏上班時,我立即感到全身緊張,要經過幾個小時之後,才能把這種緊張的感覺擺脫掉。”
馬爾登對他說:“你用不著開車上班,你可以改搭火車去上班。既然你開車時心情緊張,那麼開車對你有害。”
他接受了馬爾登的建議,使他的生活過得更為輕鬆愉快。
馬爾登說:“我現在並不是強調不要開車——開車雖然會令某些人感到緊張,但也會令某些人感到輕鬆,但最重要的是,盡量避免逼迫你自己。”
有許多人強迫他們自己做某些事情,是因為他們以為別人期望他們這樣做。
你不能既想輕鬆,又想逼迫自己,這兩種情況是無法同時存在的。雖然生活中有某些事情是你一定要做的,但你也可以自由選擇你不想去做的事情。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選擇對我們有利的生活方式。
很不幸的是,我們通常就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敵人。許多人就是不斷地逼迫自己,比一個刻薄的老板更嚴厲地逼迫你自己。他們可能對自己這種緊張的生活加以辯白,說他們隻是為了想要賺更多的錢,或是想要使生活過得更充實,其實他們隻是在毀滅自己而已。他們也經常破壞他們所渴望達成的生活目標。
飛向人生的美麗境界
你可以隨時享受生活,而不必限定在有了一定數量的錢之後。
拋棄功利思想,以一種悠閑的心態在海灘上垂釣,觀朝霞,賞落日,該是一種多麼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啊!
在一個美麗的海灘上,有一位不知從哪兒來的老翁,每天坐在固定的一塊礁石上垂釣。無論運氣怎樣,釣多釣少,兩小時的時間一到,便收起釣具,揚長而去。
老人的古怪行為引起了一位小夥子的好奇。一次,這位小夥子忍不住問:“當您運氣好的時候,為什麼不一鼓作氣釣上一天?這樣一來,就可以滿載而歸了!”
“釣更多的魚用來幹什麼?”老者平淡地反問。
“可以賣錢呀!”小夥子覺得老者傻得可愛。
“得了錢用來幹什麼?”老者仍平淡地問。
“你可以買一張網,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小夥子迫不及待地說。
“賣更多的錢又幹什麼?”老者還是那副無所謂的神態。
“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再賺更多的錢。”小夥子繼續回答。
“賺了錢再幹什麼?”老者仍是顯出無所謂的樣子。
“組織一支船隊,賺更多的錢。”小夥子心裏直笑老者的愚鈍不化。
“賺了更多的錢再幹什麼?”老者已準備收竿了。
“開一家遠洋公司,不光捕魚,而且運貨,浩浩蕩蕩地出入世界各大港口,賺更多更多的錢。”小夥子眉飛色舞地描述道。
“賺更多更多錢還幹什麼?”老者的口吻已經明顯地帶著嘲弄的意味。
小夥子被這位老者激怒了,沒想到自己反倒成了被問者。“您不賺錢又幹什麼?”他反擊道。
老人笑了:“我每天隻釣兩小時的魚,其餘的時間,我可以看看朝霞,欣賞落日,種種花草、蔬菜,會會親戚朋友,悠哉悠哉,更多的錢對於我何用?”說話間,已打點行裝走了。
老人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享受生活不一定是在大量的金錢基礎上的。俗話說窮有開心,隻要你懂得去享受、懂得珍惜,那麼無論你是貧賤或是富貴都能夠活得瀟灑、自在,並達到那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
假如將全世界各種族的人口以一個100人的村莊且按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這個村莊將有:57名亞洲人、21名歐洲人、14名美洲人(包括拉丁美洲)、8名非洲人;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30名白人和70名非白人;30名基督教徒和70名非基督教徒;89名異性戀者和11名同性戀者;6人擁有全村財富的89%,而這6人均來自美國;80人住房條件不好;70人為文盲;50人營養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擁有計算機;1人擁有大學文憑。
這世界並不像你想像中那樣,人人都能幸福順意,許多人環境並不好,但仍努力地生活著。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那麼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些惱人的小問題,就變得再平常不過了。
因此,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你比其他幾百萬人更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初升太陽了;
如果你從未嚐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饑餓的滋味,那麼你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更好;
如果你能隨便進出教堂或寺廟而沒有任何被恐嚇、暴行和殺害的危險,那麼你比其他30億人更有運氣;
如果你的冰箱裏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麼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在銀行裏有存款,錢包裏有票子,盒裏有零錢,那麼你屬於世上8%最幸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