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積極生存的心態(1)(2 / 3)

在一個團體中,這種“討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為心理學家稱這種舉動為“寄生依賴者”——企圖憑借外在的人和事來提升自我的價值。然而,行為心理學家發現,絕大多數寄生依賴者都不快樂,他們內心很容易焦慮。這種人往往過度依賴別人的期望,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渴求別人讚美來尋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評,他們就會自責,懷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麼差錯?根據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賴者,他們每天工作動輒超過十幾個小時,就連節假日也不放過。他們兢兢業業,犧牲了個人的休閑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他們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際,卻日漸疏離了與家人的關係。這種過度依存於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於宗教信仰一樣,行為完全被控製。

對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擁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遺棄。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辦,那樣可以讓他覺得被人愛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勸他:“何必那麼累?有些事可以交給別人做嘛!”他會用更堅定的語氣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還有誰能做?”表麵看來,工作像是一種束縛,捆綁著讓他動彈不得,但實際上,忙碌的工作反而讓他覺得安慰,令他產生被人關心、被人需要的滿足。因為他相信,當他賣力工作的時候,別人就會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他也因此而有了被重視的感覺。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因為缺乏自信,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人以為自己懶惰,害怕因拒絕而遭受責罵。他們害怕別人的權威,為了博取好感,維持與別人的關係,即使是無理的要求,也隻得點頭說“好”。

心理專家同時指出,比較起來,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為寄生依賴者。因為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聽話”、“溫順”,當別人有所要求時,“拒絕”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很多女性成長以後,周旋在丈夫、兒女、公婆、老板之中,她們極力扮演好各種角色,處處討好別人,一旦她們發現自己力不從心,就會陷入極度沮喪的情緒中。

事實上,我們常常過度在乎自己對別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們常常聽到調侃別人的一句話:“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責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該盡的責任是,對你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你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價值觀的優先順序,確定究竟哪些對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絕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對自己道德意識的認同。

你雖然讚成這種說法,可是你覺得還是有些為難,你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說“不”。真有那麼困難嗎?其實,“拒絕”是我們天生的本能。心理學家說,人類所學的第一個抽象概念就是用“搖頭”來說“不”,譬如,一歲多的幼兒就會用搖頭來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這個象征性的動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一個人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當你說“不”的時候,就等於說“是”,你“是”一個不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勇敢說“不”,這並不一定會替你帶來麻煩,反而是替你減輕壓力。如果你現在不願說“不”,繼續積壓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極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麵對難以收拾的殘局,別人可能會反過頭來地問你:“你為什麼不早說?”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點,有時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來說“不”。記住,你不必內疚,因為那是你的基本權利。

勤奮決定成敗

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一種傑出成就都必然與好逸惡勞的懶惰品行無緣。正是辛勤的雙手和大腦才使人出眾,任何事業追求中的優秀成就都隻能通過辛勤的實幹才能取得。

出身貧寒的理查德·科布登是薩斯克斯的米德哈斯特一位農民的兒子,年紀很小時就被送往倫敦,在該市一個倉庫受雇為童工。他是個勤奮、行為規矩的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識。他的主人是舊式學校出來的人,警告他別讀太多的書。但這孩子不聽,繼續堅持學習,並把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財富貯藏在腦海裏。他很快獲得提升,從一個倉庫管理員到旅行推銷員——從中他建立起了大量的關係網絡,這為他以後獨立經商奠定了基礎。終於,他在曼徹斯特當上一個印花布漆工,開始了他的商業生涯。由於他對公共事務頗感興趣,尤其是對大眾教育情有獨鍾,因此他幾乎把自己的財富和畢生精力都奉獻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