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楠是一個13歲的初一女生,各科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曾經是市裏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她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時間都必須思考和學習,與人交談的話題也都與學習有關,交朋友也要交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人,就連走路、上廁所和洗澡的時間都不能浪費,不是背英語單詞,就是背公式定理。就在父母親友為這樣的好孩子而自豪的時候,她卻成了一名年幼的強迫症患者。她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卻經常抱著腦袋,說不能想事情,一想就會有圖像冒出來,怎麼趕都趕不走……
萍萍是個初一的新生,在學生宿舍裏,同學們經常會看到她獨自一個人流淚。經了解,原來她總擔心自己家人會有不測;擔心自己家裏的寵物小狗被車子壓死;擔心姥姥會在她不在身邊的時候離她而去。類似這樣的種種擔心會循環往複地縈繞在她的頭腦裏,使她很不安,可是自己又控製不住自己不想那些事情。
李剛是初二的學生,他有個習慣,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要把書包裏東西全倒出來,檢查一下第二天上課所需的書本文具是否帶齊。按理說這個習慣對保證自己第二天順利聽課學習是很有好處的,但它卻成了令李剛寢食不安的心病。因為他總擔心沒準備好,於是就反反複複把書包東西倒出來,反反複複去檢查,不這樣做的話就睡不著。有很多回他都是幾乎要睡著了,覺得好像什麼東西沒帶上,又從床上跳下來去翻書包,結果是早已準備好了。多數情況下,他明知這樣反複檢查書包都沒什麼意義,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
心理解析
強迫是指令人產生極度的緊張不安並伴隨有焦慮的一些想法、觀念和行為,這些想法、觀念和行為對平常的自我及你應該思考或做的事情來說很陌生。強迫症帶有強烈的重複化和儀式化特性,患者本身也明知不停地想或做某事情是沒什麼意義的,是不好的習慣,但就是控製不住,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對於強迫,最難辦的一件事就是患者本人無法控製自己不去做那些重複化、儀式化的事情,似乎隻有那樣做才可暫時釋放些焦慮和緊張。但往往因為循環往複的重複而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給患者本人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
醫學界認為,強迫性格與強迫症的發生有密切的聯係,而兒童如果在成長期受到過於嚴厲的教育很有可能形成強迫性格,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有自己一定的空間。
強迫症病人中,大多數都是童年時期受到家長的嚴厲教育,從而失去自我,一切按照家長、老師的意見做事,形成強迫性人格,機械、死板、追求完美。當他們長大時,這樣的性格已經定型並帶到以後的工作、學習中。這時,一旦社會因素稍有變化,他們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就會誘發強迫症。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過於嚴格,應該允許童真的存在。
一些父母引以為豪,親友、老師交口稱讚,叔叔、阿姨都以之為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的中小學生,往往會因為家人們的這些優秀期望,心理上擔負著極大的進取壓力。
作為家長,千萬不要用那種聽錄音隻能聽英語、看電視隻能看教育台的方式要求孩子;而老師們也千萬不要盲目地用"大腦還有95%的功能沒有開發"、"隻要有毅力,隻要意誌堅強,人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理論作為教育導向。應該尊重人腦活動的客觀規律,尊重青少年成長中必須經曆的心理發展階段。應該教導孩子不屈不撓,應該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過分地期待超出常人的優秀,好了還要更好,將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強迫症通常有兩種形式:思想強迫與行為強迫。常見的思想強迫有:強迫回憶、強迫擔心、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對立想法等,較常見的強迫行為有:懷疑、攻擊、性衝動等。
常見的強迫症的表現有:
1.令人感到極度不安並產生焦慮的想法。這些想法如果在平時是完全陌生的,有時也知道這些想法不可思議。
2.重複和儀式化行為很多。明知這些重複或儀式化的行為對自己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因而占有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通過重複和儀式化的行為暫時緩解焦慮程度。
心理指導
(一)放鬆訓練
在強迫狀態下,患者常常伴有較大程度的緊張和焦慮感,這時做些肌肉放鬆訓練可緩解強迫的症狀。
為達到放鬆,自己也可以經常拿一些放鬆訓練的暗示語反複讀給自己聽。如:我在休息,我擺脫了一切緊張和焦慮,我很平靜,我是平靜的,我是平靜的,像大海上沒風的時候一樣平靜,一絲波紋也沒有,我很輕鬆,就像一片在風中飛舞的樹葉,那麼輕盈,那麼無憂無慮;緊張和焦慮正在離我而去,一點點地減少,我全身都感到輕鬆了,我很愉快和輕鬆,愉快又輕鬆,我可以平靜而輕鬆地來休息。
(二)轉移注意力
強迫常常使患者過度關注某強迫思想或行為,如果不重複地想或做的話就感覺非常難過,坐立不安,心神不寧。
為轉移注意力,這時可以從外部強製給自己施加一定的任務,並規定時間完成,從而促使自己將心思轉向當前必須完成的工作。在這裏,強製完成的任務的難度不能太低,任務量也不宜太多,如果任務難度太低,患者輕而易舉就能完成,令患者感覺不到挑戰性,而任務量太多的話,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方能完成,會使患者感覺不到什麼希望,可能半途而廢。
(三)替代法
強迫行為患者常常是對做過的事情不放心,患得患失,所以就會反複去做。他這樣一遍遍地去做,其實也就是想進行再確認。為了使自己的確認有效,不妨采取替代法。
意識到自己出現強迫行為時,首先確信是否已經做過了,在確信的前提下,立即在紙上寫下“我已經做好了,請放心!”並將這個紙條放在口袋裏。一旦控製不住自己時就拿出來,大聲地讀給自己聽。在一些場所不方便大聲讀出來時,也可以立即把紙條拿出來看一看,默默地對自己說:“事實告訴我一切都做好了!你可以做別的事情了!”像這樣的做法,限製自己最多可以有四次的反複,然後就把紙條撕掉,向自己宣告重複的結束。
通過這種實物強化和語言的不斷暗示,減少自己多餘的擔憂,硬性限製再出現這樣的行為。
(四)他人監督
找一個關係很親近的朋友或家人來幫助自己矯治。在閑暇時間裏可以讓他們經常陪著你,尤其是在那些你可能出現某種強迫的特定的情境下就更需要他們的幫助。針對某種強迫表現,要事先把意圖告訴幫助你的人,使他在你重複出現儀式化的念頭或行為時以便幫助你確認,強製使你離開現場,並一再安慰和鼓勵你,使你的焦慮有所緩解,從而在他的陪同下去做一些使你感興趣的事情,轉移你對當時強追行為的過多注意。
如果沒辦法離開現場,也可以事先告訴幫助你的人,一旦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時,他就應拿事先準備好的文章(諸如抒情散文、詩歌、小說中某一情節片段等)強製你認真來讀,而這些內容你事前是不知道的。讀完之後,必須根據文中具體內容來回答他的有關問題。這樣做的意圖是使你在出現強迫症狀時,以“強迫攻強迫”,即由外在的強製力量強製你做一些與強迫無關的事情,使你不得不轉移注意力來關注眼前必須完成的事情,減少對強迫事宜的太多關注。
強迫症傾向測試
請根據最近一周以內的情況和感覺進行評定,每條的評分分為5級:沒有為0分,很輕為1分,中等為2分,偏重為3分,嚴重為4分。
將各條目的分值相加,總分如果超過20分,應考慮有強迫症的可能,建議你到精神科或心理谘詢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1.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
2.忘性大。
3.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
4.感到難以完成任務。
5.做事必須做得很慢以保證做得正確。
6.做事必須反複檢查。
7.難以做出決定。
8.反複想些無意義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二、恐怖症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宋明,男,1 5歲。身體健壯,喜歡踢足球,眼睛有輕微斜視。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交往,功課中上等。因有斜視的生理缺陷而自卑,同學中有人給他起外號叫“斜盯”。
有一天放學後,宋明與幾個同學在操場踢球,無意中將球踢向正在過路的某女老師的腰背。老師險些跌倒,氣憤之下,順口說了一句:“眼斜心不正!”聽到老師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本來就因為眼疾而自卑的他,聽了老師的這句話更加深了他的自卑感。他不明白,眼斜與心不正,有什麼必然聯係。從此以後宋明再也不踢球了,他恨自己,恨父母,恨給他起外號的同學,更恨那位女老師。並且由恨到怕,怕見到他們,怕進學校的大門和操場,最後他終於休學了。
心理解析
恐怖症又稱恐怖性神經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恐怖對象有特殊環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當接觸這些恐怖對象時即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緊張的內心體驗。患者神誌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時,就會反複出現恐怖情緒,無法自控,並且產生回避行為。脫離該情境,症狀就會逐漸緩和消失,間歇期基本如常。
恐懼也是一種正常情感成分。恐懼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回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衛功能,人皆有之。例如人們對黑暗、僻靜處、高空環境、毒蛇猛獸都可能產生恐懼性回避反應。兒童、女性、膽小者和某些心理缺陷者,恐懼心理尤為明顯。恐怖症患者呈現異常的、強烈的恐懼和緊張不安,假若不予治療,症狀越來越重,恐怖對象和內容有泛化傾向,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一)恐怖症的發病原因
恐怖症的發病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據調查,在患者的一級親屬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經症,認為遺傳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也有人指出:至今尚無證據表明遺傳在本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性格特征:病前性格偏向於幼稚、膽小、含羞、依賴性強和內向。
3.精神因素:在發病中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車禍,就對乘車產生恐懼。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並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
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曆(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心理動力學派認為恐怖是被壓抑的潛意識的焦慮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結果。條件反射和學習機理在本症發生中的作用是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二)恐怖症的症狀表現
恐怖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麵對某一物體或處境爆發一次焦慮發作為先驅,患者雖知這種恐怖是過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製;不接觸或脫離所恐怖對象時,則表現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為。恐怖對象可歸納為三類:
1.廣場恐怖症
在1871年創用本症名詞時是指有一類病人,一參加公共廣場集會或群眾性狂歡時,就出現病理性恐怖反應。一旦離開廣場後,病情隨之消失。以後發現本症患者對商場、大百貨公司、登高、仰視高大建築物、乘坐電梯、公共車輛、過江輪渡、穿過隧道、繁忙的馬路,以及走過很長的走廊等都會產生恐怖反應。深入病理心理機製的研究才發現,任何環境如果存在擁擠、封閉、使其感到無法逃脫或回避,皆可導致恐怖發作。因為患者感到進入或留在這些地方,對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險,有發生暈厥或失去控製而無法逃離的可能。因此,廣場恐怖症名不符實,亦可稱為“特殊境遇性恐怖症”。多數在25~35歲時起病,女性多於男性。這類病人初期隻對1~2種環境產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車恐怖時改乘火車旅行尚能適應。隻要有人陪伴,甚至與愛犬同行,尚可出門辦事。若不及時治療,隨著時間推延,病情逐漸加重,症狀泛化,對上述任何場所、環境都產生包圍感和威脅性恐怖心理,伴隨嚴重的回避行為,最重時自我封閉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怖症
是指對特殊的人群發生強烈恐懼緊張的內心體驗和出現回避反應的一類恐慌症,故又稱為“見人恐怖”。這類病人平時不接觸人群,見到自己父母等熟悉親近的人,無恐懼緊張現象。一旦遇到陌生人、異性、上級領導甚至馬路上的行人都會恐懼緊張,出現拘束不安、焦慮不寧、手足無措、麵紅耳赤、心悸出汗、頭昏嘔吐、四肢顫抖等身心異常反應。同時本人想方設法加以回避,脫離現場,躲避人群,以求減輕心理不安。社交恐怖症如不及時治療,症狀會逐漸發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對象逐漸擴大,最後發展到不敢外出,拒絕出席一切群體社交活動,內心異常痛苦憂鬱,甚至產生消極自殺言行。
3.單純性恐怖症
除了對環境和人物恐怖以外,其他都歸人本症亞型。臨床常見形式有:1.動物恐怖。害怕狗、貓、老鼠、昆蟲等小動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時連對動物的玩具、圖片和影視形象也感到緊張恐怖,竭力回避。2.疾病恐怖。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髒病、結核病、麻風病、中風或其他不治之症等。對癌症的心理恐怖,則稱為“恐癌症”。3.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與具體恐怖對象有關,例如見到鮮血恐怖,甚至突然暈厥發作,稱為“見血恐怖症”。
心理指導
恐怖症的心理治療主要分為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行為療法主要采用係統脫敏法。所謂係統脫敏法也稱緩慢暴露法,是一種常用的行為治療方法。其基本原則是相互抑製,即每次在引發焦慮的刺激物出現的同時,讓病人做出抑製焦慮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會削弱,最終切斷刺激物同焦慮反應間的聯係。采用係統脫敏法治療恐怖症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鼓勵患者去接觸使他產生恐懼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暫時會產生恐懼,也要忍受和適應,直到恐懼情緒全部消失為止。此法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也可以進行自我脫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