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是通過解釋、疏導,告訴患者他之所以對某種物體、情境或人恐懼,是因為他自己主觀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懼,就是自己的一種強迫性的消極觀念占上風,總擔心與別人談話、交往,別人會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實上是否真如此,總覺得很不自在、很尷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怖症,就要勇敢地麵對引起恐怖的事物,學會控製、調節自己的害怕情緒。
另外,可以應用催眠治療來對抗麵臨恐懼處境所產生的焦慮反應。也有訓練病人應用自我催眠法,在麵臨恐怖處境時保持肌肉鬆弛,以期對抗。
恐怖症傾向測試
1.當你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地鐵時,你會有焦慮不安、緊張恐懼和覺得孤立無援的感覺嗎?
2.當你坐飛機時,你會擔心飛機掉下來自己被摔死嗎?
3.你對商店、廣場、摩天大樓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害怕的感覺嗎?
4.你有過小時候看見一個小孩被剪刀刺破眼球,從此以後就對剪刀有恐怖心理的經曆嗎?
5.你極度害怕自己的皮膚和動物接觸,怕被染上疾病嗎?
6.你害怕在公共場合被人注意嗎?
7.在公眾麵前講話時,你有謹慎緊張、大汗淋漓、口幹舌燥的感覺嗎?
如果你對上麵七條問題中有兩條以上持肯定回答,那麼你可能患有恐怖症了。
三、躁狂症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張琳琳是大學的一名學生,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與周圍同學交往不多,在集體場合也很少自我表現,但給同學們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認真,踏實,嚴謹,說話輕聲細語,平易近人,令周圍同學對她有相當的信賴感。但就是這樣一個文文靜靜的女孩,最近表現特別反常,令老師和同學瞠目結舌。
那是一天課間休息的時候,她向班級裏的一位男同學借文具,那個男生沒借給她,她竟惱羞成怒,蠻不講理地指著那個男生臭罵了一通,淨是些汙言穢語,不堪入耳,頓時令那位男同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她的無禮表現憤怒不已。其他同學也一時被她的驚人之舉嚇呆了。接下來,張琳琳像瘋了似的在教室裏哭叫起來,還嘮叨著說那男生欺負她。
以後的幾天裏,張琳琳經常晚上下了夜自習後帶一些小食品、文具用品之類的東西去寢室找那位男同學,那個男生為了回避她,讓其他同學出來擋駕,而那些來擋駕的同學都被她罵得狗血噴頭,一個個氣憤不已,好幾次都想打她。氣憤之餘,那些男生很納悶,她怎麼變成這樣了呢?由於接二連三地找不到那位男生,張琳琳急得團團轉,嘴巴裏還經常喋喋不休地念叨點什麼。據周圍宿舍的女生反映,她晚上很少睡覺,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也不知她在忙什麼。
有幾次她把紙條塞到那位男同學的寢室,上麵寫著她是如何如何地喜歡他,以至於期末兩門考試課差點沒及格,還亂七八糟地解釋了一番那天罵他的理由。課堂上的她也像中了魔似的,心神不安,不顧老師是否在講課,她會時而衝到那位男生的麵前說些令大家不知所雲的話語,之後便衝出教室。她的舉止使那位男同學很是尷尬和氣憤,令上課的幾位老師也常常難以進行正常的課堂教學。
一個一向文質彬彬、很少言語的女生,突然間變得一反往常,十分潑辣,興奮度大大提高。似乎她根本沒有控製自己這些言行的意識。她為什麼變得如此躁狂了呢?
心理解析
青春期狂躁症多發於18歲至30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表現常常是情緒的過度高漲,言行異常狂躁,而患者本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常表現,根本沒有進行自我控製的意識和能力。在該狀態下時,患者隻是非常關注和急於迅速實現自己的某些目的,而這些目的多數情況下都不切實際或明顯地帶有幻想色彩。
這種病症除遺傳因素作用外,與社會心理支持不夠、性心理受到過分壓抑、受到外界強大的相關刺激等方麵都有直接的關係。女性出現青春期躁狂症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青春期躁狂症潛伏時間較長,發病具有突發性,且強度大,在誘發因素的影響下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發作,本能欲望表現強烈。故而常常令周圍人感覺它仿佛是從天而降。
青春期躁狂症典型症狀表現如下:
1.情感高漲,急躁易怒;稍不如意,則會出語傷人或動手打人。
2.聯想迅速,思潮澎湃,言語滔滔不絕,似乎大腦發出的命令太多,嘴巴來不及執行。
3.行為增多,精力充沛,早起晚睡,終日忙碌,但不覺疲勞。
4.本能活動增強,羞恥感水平降低,追逐異性的念頭和行為很強烈,表現方式較赤裸。
5.急於實現頭腦中當前的想法,而患者此時的想法往往是很離奇的。
6.過分誇大自己,驕傲自負,異想天開。
心理指導
(一)學生自身多進行橫向溝通以便及時疏導
生活中人們經常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比較,但每個人最在乎和最關注的“比較”往往是與那些跟自己各方麵條件相近的人的比較。對學生而言,非常在乎的就是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間的比較。同樣,從周圍同齡人那裏得到認可的觀點和看法在他心目中也最有分量和價值。
當麵對生活中的困惑時,可以多向周圍同學請教,進行多方位多角度溝通,看看他們在這些問題上有什麼樣的看法,如果他們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怎麼樣處理。由於同齡人的交流更易產生共鳴,你可以在溝通中更多更直觀地了解到他們麵對問題時的狀態,從而減少“WEI獨我出現這樣的焦慮和不知所措”之類的感覺;另一方麵,在溝通中你的視角可能會更開闊,並從中獲得較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就像清理垃圾一樣,有一點就清理一點,免得堆積如
山。生活中遇到不同的焦慮,如能經常與他人進行較深入的交流、溝通,它就不會產生滾雪球效應,越積越多,從而也就不會產生一觸即發的後果,也可謂“及早防禦”。
(二)外界給予更多的安慰和心理支掙
在患者發作的狀態下,他本身自我意識水平很低,控製力差,情緒上跌宕起伏,而且對行為的後果根本沒什麼預測,所以周圍人應給予他更多的寬容和忍讓,也可以說不與他一般見識,否則的話會再次激化其情緒的高度興奮水平,可能會導致危險後果。因此應先順著他的意思來處理當前問題,並給他更多的言語安慰,穩定其情緒,再使他逐漸平靜下來。
這時,最好讓他平時親近和關係比較好的同學或朋友來陪著他,帶他到一個環境舒適、安靜的場所,引導患者把內心壓抑的事情或問題慢慢地傾訴出來,使其內部積攢的能量逐漸得以釋放。這也就是給他提供一個正常疏通的渠道,緩解引發他躁狂的壓力和內部焦躁感。
(三)藥物治療
為了避免造成對患者或他人的危害和不利後果,在一般情況下,對青春期躁狂症患者的治療需一定的抗興奮類藥物,以降低其神經興奮水平。藥物治療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使用藥物要遵醫囑。
四、厭食症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楊小冬,女,今年18歲,高中三年級,身高1.60米,體重35公斤,可她還是認為自己太胖。楊小冬初二時參加了學校的舞蹈隊,從這時起,她為了讓自己的身材符合某些時尚雜誌上提供的“優美標準”,開始瞞著父母買減肥藥吃,偷偷吃了一個月後,體重減了不少。她很擔心體重反彈,從此開始嚴格控製飲食。她每天早上隻吃一個蕃茄,中午吃一兩左右的米飯,晚上隻吃水果和青菜。進入高中後,學習變得越來越緊張。父母見她有營養不良的跡象,每天都變著花樣做好吃的給她,但她總會以長胖為由,盡量少吃或不吃。慢慢地她開始出現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臉色也變得越來越蒼白,學習優秀的她成績一落千丈,而不得不回家休息。
在家休息的時間裏,經醫生診斷,才知道楊小冬由於盲目節食減肥造成了身體嚴重的營養不良。經過專家治療和細心調理,她才恢複健康。時過不久,由於在感情上受了些打擊,痛苦之餘她開始狂吃零食,但一吃完她又害怕長胖,又想盡辦法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如此反複,發展到最後,她一見到食物就想吐,經診斷,她患了嚴重的神經性厭食症。
心理解析
神經性厭食是一種自己有意造成和維持的,以節食造成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甚至厭食為特征的進食障礙,常引起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障礙及軀體功能紊亂。
神經厭食症最基本的症狀是厭食,食欲極度缺乏,身體消瘦。這種症狀的產生主要與心理因素有關,並不是消化係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發病年齡為10~30歲,多數為15~23歲。女性患者高於男性約為10~20倍。近年來,由於對女孩“美”的標準的不適當的宣傳,使這一病症有很快上升的趨勢。
神經性厭食症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開始時具有因怕肥胖而有意節食的心理和行為,繼而出現沒有限度地限製飲食,體重下降迅速,甚至無限製地瘦到脫形及致死的程度仍覺太胖。拒絕維持體重在其年齡和身高相當的最低限度,以致有些患者骨瘦如柴無力起床,以至於出現生命危險。有的利用運動、嘔吐、導瀉等手段減輕體重,有時出現暴食、食後劇吐,體重減輕可達體重的25%以上。常因低血糖出現惡心、頭暈、乏力,有時暈厥。該類患者常有情緒不穩、焦慮、失眠、強迫觀念,有的還會引發繼發性抑鬱病態心理,嚴重者可有自殺觀念及行為。
許多少女對神經性厭食症普遍缺乏認識,盲目追求瘦身而刻意節食的少女已不同程度地患上神經性厭食症以及營養不良性肌肉萎縮。
心理指導
1.補充營養,糾正營養不良
嚴重的營養不良患者可有生命危險。神經性厭食症病人在嚴重營養不良狀態下,死亡率可高達10%。因而必須緊急搶救治療。如果患者拒絕治療,應采用勸說及強迫方式使其住院,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這時的治療為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補充血鉀、鈉、氯,並進行監測。血漿蛋白低下時,靜脈補充水解蛋白、鮮血漿等。貧血應補充鐵,服葉酸,補足維生素等。
由於患者長期不進食,胃腸功能極度衰弱,因此進食應從軟食、少量多餐開始逐漸增加,不能急於求成;適當給予助消化藥:胃酶合劑,多酶片,乳酶生等,或針炙治療,也可用小量胰島素促進食欲及消化功能恢複。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要找有經驗的專科心理醫生。
心理治療包括疏導病人的心理壓力,對環境、對自己有客觀認識,找到適應社會的角度及處理和應付各種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對健康體魄的概念,標準體重的意義,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客觀的估價。了解食物、營養學方麵的知識。對於家庭關係緊張的患者,必要時可請家人做家庭心理治療。
行為矯正是心理治療的另一類型,主要是促進病人體重恢複,可采用限製病人的活動範圍及活動量,隨著體重的增加,逐步獎勵性地給予活動自由,這種方式一般要在醫院中當病人體重極低時采用。
厭食症傾向測試
你最近是否吃不下飯?是因身體過度疲勞還是因過分節食造成的呢?或許你是患上了厭食症?不要擔心,現在來自美國斯坦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總結出一份問卷,告訴你是否患上厭食症。
1.很少擔心每天自己吃什麼?
2.當吃很多東西的時候就有罪惡感?
3.認為周圍有魅力漂亮的朋友都比自己瘦?
4.經常發誓要節食?
5.覺得自己的雙腿脂肪太多?
6.當別人的麵大吃富含脂肪的食物覺得心裏別扭?
7.當自己吃東西的時候覺得有人看著別扭?
8.飽餐之後馬上想到要采取運動等方式來消耗掉自己剛才攝入的熱量?
9.不喜歡照鏡子,因為覺得自己胖?
10.每天不運動覺得自己會馬上發胖?
11.洗澡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身材不好?
12.當自己吃太多之後,可能會想辦法把食物給嘔吐出來?
13.很怕別人看到自己穿浴袍,最大的煩惱是自己的身材太差?
分析:
有0~4題答案為“是”的話,那麼可能患厭食症的概率為“低”。
有5~8題答案為“是”的話,那麼可能患厭食症的概率為“中”。
有9~13題答案為“是”的話,那麼可能患厭食症的概率為“高”。
五、潔癖症心理輔導
典型案例
阿秋是我們班裏原來的班長,看他的神情,略帶憂鬱。阿秋曾對我說,他老是覺得自己會染上病菌,可能會得癌症。於是他養成了非常幹淨的習慣,他不能容忍自己有不潔之處,每天都會多次長時間洗手。遇到學校裏有事,要在外麵吃飯,阿秋對共用的碗筷很反感,甚至有些畏懼,必須親自洗上多遍後才能使用。晚上睡覺前,阿秋的雙腳洗完之後是絕對不可以再落地。怎麼辦呢?他一般是坐在床上洗完腳之後再拭幹,然後趕緊鑽進被窩睡覺。如果半夜三更要上廁所,那就麻煩了,他非得反複再洗幾次腳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