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阿秋很少出門。同學們也逐漸不太愛和他說話了,都說他有心理問題,他也覺得自己不正常,但就是無法控製自己。每次洗完手之後,他會感到很焦慮,不洗更焦慮。
阿秋說,幾年前,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學得癌症死了,當時他很悲痛,這位同學原來和他在一個班裏的時候,有一天因為離家遠,晚上給別的同學過完生目後,沒有回家,在阿秋家住了一夜。這個同學死後,阿秋擔心也會染上癌症,把家裏所有的東西洗了一遍。但他還是不放心,總覺得自己會染上致癌的東西,每天要多次洗手。很顯然,阿秋所患的是潔癖。心理解析
潔癖是強迫性神經症的一種典型症狀,是患者的強迫動作,總認為手或其他東西肮髒,不停地洗滌,自己也意識得到反複進行該動作是無意義的,但若不這樣就感到焦慮不安。
越清潔就越不容易生病嗎?人適度地接觸病菌,反而會產生抵抗力。假如,有兩個人去一個有病菌的場所,一個是“潔癖”,特別愛幹淨,一個不是“潔癖”,誰更容易感染病菌?是“潔癖”。因為後者身上的一些病菌使他體內產生抗體,會和外來病菌進行戰鬥;而“潔癖”者沒有任何防備,病菌可以長驅直入。進入成年以後,接觸的社會麵很廣,如果還把自己搞得過分幹淨,反而容易生病。許多有“潔癖”的人同時還易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為太愛幹淨的緣故。
潔癖屬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是很常見又很頑固的一種心理疾病。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強迫無奈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的存在,他們能夠意識到這些都是不應該出現或毫無意義的,但是又從內心湧現出強烈的焦慮和恐懼,非要采取某些行為來安慰自己。例如,尤其注意手的衛生,每做完一件事就覺得手髒了,心裏很不舒服,就非要洗一定時間或一定次數,每天要洗幾十遍,每次要打三遍肥皂,每接觸過一件東西,就得把手洗一次,不然就痛苦萬分,感到特別焦慮,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先是洗手,然後洗手臂、胳膊肘,甚至肩膀,皮膚都變得粗糙了。一回家動不動就要大洗一番,不讓家人隨便亂坐,也不歡迎朋友來訪。不僅注意自己的手,還關注周圍的其他人,例如別人去廁所後忘了洗手,或從外麵回來沒有洗手,又碰了什麼文件和用具,那他就對這些文件和用具特別緊張,不敢接觸;和別人握手也很緊張;回到家裏也不放鬆。時間一長,這樣的壞習慣就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明知道沒有必要,可就是控製不住。像這樣有“潔癖”的人整天都活得特別緊張,其生活目標就是講究衛生,整天關注的就是病菌,而無暇顧及別的,沒有什麼業餘愛好。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對誘發或加重潔癖有著重要作用。有些孩子的父母具有強迫性人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較嚴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於是孩子謹小慎微、優柔寡斷、過分瑣碎細致,與人交往中過分古板、固執,缺乏人情味及靈活性。他們在生活上也過分強求有規律的作息製度和衛生習慣,一切務求井井有條,稍一改變就焦慮不安。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衛生要求過高過嚴,逼著孩子反複洗手。這種強烈的暗示作用,對那些具有神經質傾向、敏感內向的孩子影響更大。家庭搬遷、親人亡故、父母離異等引起的心理緊張、情緒波動、自己或身邊的人嚴重感染傳染病都可成為誘發潔癖的主要原因。
父母管教太嚴孩子易患潔癖,土耳其心理病學教授巴津指出,在孩童時代受到家長的嚴厲管製而無法適時表達個人喜怒哀樂情緒的人,會很容易形成潔癖。潔癖並不是女孩的專利,一些男孩也會患上這種病,有的男孩甚至表現得更嚴重。
患者的性格特點在疾病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據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青少年患者大多數非常愛幹淨、愛整潔,他們是順從、辦事認真、嚴肅的;遵守紀律和製度,遇事過於謹慎、優柔寡斷。這種性格的孩子在過分強大的壓力下易患神經症。
心理指導
(一)係統脫敏療法
請患者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和場景、經常做的事情,從輕度到重度寫出來,然後每天從最容易的事情人手控製自己的行為,如逐漸地減少洗手的次數和時間等。
(二)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的關鍵在於教育糾正。教育糾正從以下幾個方麵出發:
1.找出潔癖的原因,用科學知識消除誤解。
2.改變思維方式,有計劃,先做主要事情。
對於孩子,應和家長配合。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不要對孩子的清潔狀況過分苛求,讓孩子學會控製行為。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
在運用認識療法中,以下內容可供借鑒:
1.事實根據:
①鄉下那些衛生條件不如城裏孩子的身體更健康。
②適當地“髒”一下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不經曆風雨,哪裏見彩虹,溫室的花朵更經不起考驗。
③人隻要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與外界環境隔絕,致病的病原體是始終存在的,人的免疫機能阻止著疾病發作;頻繁洗手(衣)對預防疾病沒有太大的用處,大多數病原體用肥皂是殺不死的。
④過於緊張和焦慮反而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惹病。
⑤其他病沒得,但強迫正也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
2.潔癖所帶來的危害超過益處。細菌是人類生活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日常接觸到的眾多細菌對我們的生活與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滅菌,就可能給那些抵抗力、適應性、侵襲力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破壞人體內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級細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谘詢門診,就有許多有潔癖的人同時還易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
(三)認知領悟療法
患者對病理本質特點並無自知之明,采用談話方式的認知領悟心理療法,啟發患者認識外表症狀後麵的心理矛盾。揭露兒童心理部分的幼稚性,鼓勵他用成人的態度來統率其整個行動,放棄兒童的行為模式,領悟到病理本質後是可以治愈的。
(四)厭惡療法
經常采用橡皮圈方法。即讓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將出現強迫動作或行為時,便讓他用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數十乃至數百下,一直彈到強迫觀念消失,有疼痛感為止,從而達到抑製強迫行為的目的。
(五)滿灌療法
讓患者坐於房間內,請其好友或親屬當助手。患者全身放鬆,輕閉雙眼,然後讓助手在患者手上塗各種液體,如清水、墨水、米湯、油、染料等。在塗時,患者應盡量放鬆,而助手則盡力用言語形容手已很髒了。患者要盡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時睜開眼睛看到底有多髒為止。助手在塗液體時應隨機使用透明液體和不透明液體,隨機使用清水和其他液體。這樣,當患者一睜開眼時,會出現手並不髒,起碼沒有想象的那麼髒,這對患者的思想是一個衝擊,說明“髒”往往更多來自於自己的意念,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當患者發現手確實很髒時,洗手的衝動會大大增強,這時候,治療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這是治療的關鍵。患者會感到很痛苦,但要努力堅持住,助手在一旁應積極給予鼓勵。在這一關鍵時刻,助手的示範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塗上液體,甚至更多更髒,並大聲說出內心感受。由於二人有了相同的經曆,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溝通,對髒東西的認識也能逐漸靠攏。這時,患者要仔細體會焦慮的逐步消退感。
滿灌療法在剛開始時會把人推向焦慮的頂峰,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焦慮會逐漸下降,強迫行為也會慢慢消退。
潔癖傾向測試
1.害怕所有昆蟲,隻因為覺得它們髒。
2.在外麵的時候寧願忍住回家上廁所也不願意用公廁。
3.洗澡的時候喜歡刷牙。
4.一旦開始整理房間就很難停下來,越整理越發現更多需要整理的。
5.無論看起來多麼幹淨的餐具在用之前總要衝水。
6.無論何時總要帶紙巾或衛生紙。
7.洗完手不會用幹毛巾擦手,而是用紙巾、烘幹機或自然風幹。
8.跟寵物玩過後,雙手不會亂摸直到洗過手。
9.很少等垃圾桶滿了才倒。
10.喜歡別人說自己有潔癖。
如果上麵的10項中有6項以上符合你,那麼你就有了潔癖的傾向。
六、戀物癖
典型案例
17歲的小李,剛上高一,個子高高的,樣子很帥。他來自一個省會城市,他從小就害怕父母,性格明顯內向,膽小怕事,寡言少語。平時不太願意和男生在一起,而是喜歡和小女孩一起玩,而且隻有和小女孩玩的時候,他才會感到心情愉快。長大以後,他經常找機會和女孩接觸;打撲克時,利用發牌的機會摸女孩的手,另外用腿和腳靠在女孩子的腿和腳上,由此而感到舒服。特別喜歡女孩子的衣服。後來,找機會看女孩子曬的內衣、內褲和胸罩。最後,發展到專門收集女孩子穿的三角褲和胸罩,拿回來後,放到鼻子下麵聞和吻,以此獲得快感。
心理解析
通過接觸異性用品而引起性的興奮和滿足。所戀物體常為直接接觸異性體表的、具有特殊氣味或摸起來能給予特殊感覺的,如女性的內衣、內褲、乳罩、頭巾、絲襪等等;也可以是異性身體的某一部分,例如頭發、手、腳或者耳朵等。
此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時期,幾乎完全是男性,而且大多數都是異性戀者。患者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去收集所戀物品,甚至去偷竊,達到急不可待、不擇手段的程度。患者對所獲物品十分珍愛,會仔細收藏並時常獨自欣賞。
戀物癖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和解釋:
偶然事件的影響:大部分患者戀物癖行為的產生,最初是與某種偶然事件聯係在一起的,但經過幾次反複後,成為一種病態的條件反射。有時隻要一次深刻的印象也可造成心理上的固定陰影,這類情況多是在青春期出現。如某男青年,一次在地上躺著時,一位風韻十足的女性將一隻腳放在他身上,這一偶然的動作竟激發起他的性欲,後來此男子成為一個終身的戀足癖者。
青春期的心理問題:許多患者的戀物癖行為與青春期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和性經曆有關。在初、高中階段,男女接觸較少,特別是在初中階段,男女生連話都很少講,這樣便使得一些青少年將自身的性衝動轉向一些異性的象征物。盡管起初他們是偶然得到異性物品的,性興奮也是偶然引起的,但是經過幾次反複便成為一種習慣。
性心理發育異常:戀物癖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發育異常的特點,其中有些患者性格內向,在兩性關係中往往扮演不成功的男性角色,由此產生的內心衝突引起強烈的焦慮,進而通過心理防禦機製,將性衝動目標轉移到女性用品上,還有一些患者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生殖器及其功能感到憂慮,從而促使其去尋求較安全、較容易獲得的性行為對象,進而把異性的貼身物品、飾物或身體的某一部分當作性器官的替代品,以緩解內心的不安。
另外,性知識缺乏、好奇和意識方麵的某些問題也是形成戀物癖的原因。
心理指導
青少年時期的輕微戀物癖行為一般在戀愛、結婚後消失或減輕,但戀物癖嚴重者則需要通過專門的治療來予以矯正。治療戀物癖主要用心理治療的方法,一般來說治療效果都較好。其中常用的療法及其步驟是:
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用準確、生動、親切的語言分析其戀物癖產生的根源和形成的過程,以及戀物癖的本質和危害,使患者對自己的病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治療的決心和信心,達到治療的目的。其具體步驟有三:
第一步,提高認識,使學生患者認識到,用拿女性用品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性欲,是非常可笑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倒退行為。
第二步,分析危害,即在患者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分析戀物癖行為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危害性。可以把患者偷拿的女性物品展示出來,嚴肅地對患者說:“由於人的健康水平不同,別人用過的東西很可能沾染著病菌,偷拿會傳染給自己,這叫招災引禍,它的危害不可估量。”使患者認識到自己行為後果的可怕性。
第三步,進行性知識教育,即:向患者傳授健康的性知識,並鼓勵患者樹立健康的性觀念,使患者明白,人到一定年齡,有性的要求是正常現象。找朋友談對象是正當行為,用不著害羞,如果沒有這些要求倒是不正常了;隻要行為正常,將來肯定會有自己的伴侶,過上幸福的生活。
另外還可以進行厭惡療法。當患者產生了戀物的欲念時,便給予惡性刺激,使之對戀物癖行為產生厭惡的條件反射。例如,某男子迷戀女性的頭發,看到秀美的女性頭發便激動不安,接近女人時嗅到其頭發的香味心裏覺得異常痛快,觸摸的欲念像磁鐵一樣吸住他,欲罷不能。在對女發迷戀欲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邪念萌生,多次攜帶剪子上街,偷剪年輕女子的秀發。一旦目的達到,則激動不已,覺得渾身舒服。在對其進行治療時,首先介紹厭惡治療所要采取的方法,並要求其作好思想準備。然後,在手腕套上橡皮圈,當其產生戀發欲念或戀發行為時,猛拉橡皮圈去彈擊他的手腕,使之感到劇烈的疼痛,從而打消其戀發欲念並控製其戀發行為。為了在思想上根除其戀發的欲念,引導他追憶過去因偷剪女性秀發在眾目睽睽之下受指責時的情景,並聯想將來對家庭、後代以及個人前途的嚴重影響。經過多次這樣的治療,患者對自己的戀物癖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厭惡性條件反射。從此,他戀發欲念驟減,即使思想上偶爾產生戀發欲念時,一想到治療的經曆和心理醫生的話,猶如聞到發黴的臭味,心裏就立即出現惡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