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3 / 3)

心理分析

學生紛紛飼養水精靈,是一個班級群體心理現象的反映。其具體表現是:

⑴“好奇”的心理。水精靈五顏六色,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確能夠引人注目,引出人們好奇的心理。據說,它可以下蛋,這蛋還能夠吃;大的還能生出小的,從而繁衍出更多的水精靈,這就很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們是出於好奇心理而買來飼養的。

⑵“學樣”的心理。這是飼養水精靈現象的一種從眾心理。學樣也就是說,大家都在這樣做,我也跟著這樣做,並沒有去想一想這樣做應該不應該,好不好。因為從眾行為能減輕個體來自群體的心理壓力,使其受到心理“屏蔽”。這次養水精靈的熱潮中,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就是受這種“學樣”心理的影響而養的。所以有人說班長帶頭養,班長又覺得委屈,因為班長不是最先養的人。

⑶“誇耀”的心理。這也是一種個體特殊的心理現象。個體總是很注意自身在群體中的位置和影響力,總是希望被人所關注。個別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在學習上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就養水精靈,誇耀自己養了多少,發展了多少。“我比別人養得好”就是這部分人養水精靈的心理驅動力。

⑷“養著玩”的心理。這是用養水精靈來掩飾內心深處的焦慮、緊張、厭學的情緒。養水精靈就是這部分同學內心活動的反映,通過這一現象可推斷出他們的心理狀態。這也是一個窺視學生心理的窗口。教師應該認真觀察,仔細反思,聯係學生的其他表現,深入地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及時給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⑸“不由自主”的心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許多人都有受心理暗示的個性,容易受周圍環境,尤其是心理環境的影響,當養水精靈成為班級眾人的一種行為趨向的時候,這類學生就不由自主地養起來了,以隨波逐流,保護自己。

教育指導

根據學生的特點,可以製定如下班級群體心理正麵引導的管理工作策略:

⑴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水精靈的特點。為什麼它有五彩繽紛的顏色?為什麼養一養能從中生出小的?……帶著這些問題,從圖書館、報刊上、網上,廣泛地搜尋水精靈的資料,結合仔細觀察所養水精靈的實際情況,以“水精靈的自述”為題寫一篇說明文。了解了水精靈的特點,認識了水精靈的本質,知道了它就是橡膠製品,就不再好奇了,也就不隨意亂養了。

⑵利用周記寫作。以“紛紛飼養水精靈現象之我見”為題,展開養水精靈的討論。經過引導大家思考這一現象的利弊,端正思想認識,拒絕帶到學校裏養。

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文體活動。如踢毽子競賽、跳繩競賽、棋類競賽等,使學生能人人都投入到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轉移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也就不把亂扔水精靈作為遊戲了。

⑷引導學生正確地飼養水精靈。養它是把它作為科學觀察、探究的對象,作為欣賞的景觀,作為休閑娛樂的道具,讓飼養水精靈成為一項有益的活動。

班級出現了問題時,除非是緊急事件,都要耐心細致地處理。特別是班級群體心理問題,班主任更需要仔細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慎重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講究策略,對症下藥:千萬不能急躁,更不能強迫壓製,由於群體心理有連鎖反應,所以要冷靜處理,否則會適得其反。

學生出現了群體心理問題時,班主任要善於因勢利導、正麵轉換,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把學生思想引向健康發展之道。例如,養水精靈這件事,要從產生的原因入手做好研究工作,適當設計好心理調節活動,給予正確引導就會變成一件好事,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

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麵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曆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麵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麵,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了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指導和規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總結實驗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特製定本綱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麵和諧發展。

2.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為此,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麵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麵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助人與自助相結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3.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谘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積極推進、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工作原則,不同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要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要在具有較全麵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和進行心理輔導的專門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上有顯著提高。

——有條件的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區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推進工作。

——暫不具備條件的農村和邊遠地區,要從實際出發,製定出中小學地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規劃;重點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試點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工作;逐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麵的常識。

6.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嚐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麵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初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其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了解自己,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抑製自己的衝動行為;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培養對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具有適應高中學習環境的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充分開發學習的潛能,在克服困難取得成績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情感體驗;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和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誌向,進行職業的選擇和準備;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的狀況,正確對待和異性夥伴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誌品質。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7.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遊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要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谘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8.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9.個別谘詢與輔導。開設心理谘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10.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

12.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積極支持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根據本地、本校教育教學實際,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時間,課時可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時間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對學校督導評估之中,加強對教師和谘詢人員的管理,建立相應的規章製度。

1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製。專職人員的編製可從學校總編製中統籌解決。統籌安排中小學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可聘請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或心理谘詢人員。

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麵,為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4.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培訓。教育部將組織有關專家編寫教師培訓用書,並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培訓骨幹教師。高等學校的心理學專業和教育學專業要積極為中小學輸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師範院校要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程,以幫助師範學生和中小學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組織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把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列入當地和學校師資培訓計劃以及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係列。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學習、操作技能訓練、案例分析和實踐鍛煉等內容。通過培訓提高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

1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強調集體備課,統一做好安排。要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需要為主線,通過教研活動,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難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帶課題培訓與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廣優秀科研成果。

16.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讀本或相關教育材料的編寫、審查和選用要根據本指導綱要的統一要求進行。自2002年秋季開學起,凡進入中小學的自助讀本或相關教育材料必須按有關規定,經教育部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審定後方可使用。

17.各地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密切聯係,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同時,各地應根據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對此項工作統一規範稱為“心理健康教育”。

18.心理谘詢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備條件的中小學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谘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配置專職人員。對心理谘詢或輔導人員要提出明確要求。嚴格遵循保密原則,謹慎使用心理測試量表或其他測試手段,不能強迫學生接受心理測試,禁止使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儀器,如測謊儀、CT腦電儀等。

19.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既要積極創造條件,又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學各學科課程的綜合或思想品德課的重複,更不許考試。

20.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與科學管理,特別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與人的全麵發展關係的研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此項工作要給予大力指導,積極支持科研部門廣泛開展科學研究活動,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