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伽利略的“比薩斜塔試驗”之謎(2 / 2)

到了20世紀80年代,兩名美國科學家米克裏奇和塞特爾重複了伽利略的這個實驗。他們讓51名學生一手握鐵球,一手握木球,兩手朝下,同時鬆手讓球下落,並把整個過程用高速攝影機拍下來。結果他們發現,在大多數學生鬆手時,木球的確明顯比鐵球落得快!原來,這是因為人們在扔球時,會下意識地先鬆開拿著較輕東西的那隻手,而由於要用更大的勁握住重球,因此鬆開要稍慢一些。所以,伽利略的記錄恰恰證明了他的確在高塔上做過實驗!

科學家們推測,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如他事先所預料的,比重大的物體的下落速度會略快於比重小的。但他也注意到,比重小的物體的下落速度一開始會比比重大的快。關於這個奇怪現象的思考,使他最終放棄了原先的假設,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真空中,任何物體,不管其重量、形狀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樣的。之後,他的秘書很可能就是以這個實驗為素材,虛構出了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故事。

其實,在伽利略生活的時代,已經有很多人在他之前研究了這個問題,並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意大利數學家貝尼德蒂在1585年出版的書中,就提到了一個實驗:假設兩個重量相同的物體被一根線係在一起,同時下落,按亞裏士多德的說法,它們的速度將由它們的總重量決定;然而,如果在下落過程中這根線突然斷了,這兩個物體並不會因此在半空中減速,而是仍然以原來的速度下落。所以說,物體下落的速度和它們的重量無關。

雖然有前人的研究作為基礎,但隻有伽利略花費了多年的心血,做了很多關於物體運動的係統實驗。後來,他還想出了測量落體速度的方法:讓球從光滑的斜板上滾下,然後測量在某個時間點上球與起點之間的距離,從而不僅證明了在阻力可忽略時物體的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而且證明了物體在下落時,它們的速度是不斷增大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自由落體運動定律。它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1640年的一封信中,伽利略說:“追求真理的可靠途徑是把實驗放在任何推理的前麵。因為推理總會含有謬(miù)誤,而一個科學的實驗不可能與真理相對立。”在伽利略之前,還沒有哪位科學家如此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因此,愛因斯坦認為,將伽利略稱為現代物理學乃至現代科學之父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