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瑪尼石
高原民俗
作者:黃林
世代沿襲相傳下來的瑪尼石,是青藏高原上獨特一景,其神秘和深奧讓我們神往而敬仰。瑪尼石是藏民族獨有的一種精神物證,有著超凡脫俗的文化氣息和深深的宗教內涵――
瑪尼刻石源自何時
奇特神秘的瑪尼石,在藏區隨處可見,尤其在山口、湖畔、河橋、寺院、通衢便道……處處存在。瑪尼石,是在上麵雕刻了佛語、佛像或佛塔、吉祥物等圖案的一種刻石。“瑪尼”二字,是指佛經觀音六字真言的略稱,漢譯音為唵、嘛、呢、叭、咪、吽,為藏傳佛教信徒們隨時口誦的祈禱咒語。在藏傳佛教密宗裏,它是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觀世音)所傳真實言教,又稱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這六個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價值觀念和修行目標,是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藏傳佛教的信徒堅信,隨時口念“六字真言”,能證悟自己的清淨菩提之心,除卻煩惱災難,不斷增積功德。
在藏民族早期文化中,有山神和岩石自然崇拜的祭祀形式,一般是在山上壘一個“拉則”(神的居所),進行定期祭拜。青藏高原是山和岩石的神秘世界,藏族先民自然而然會把岩石視為異己的甚至恐怖的自然物,看成是不可知控的神力的表現,從而產生單純而堅執的崇拜和仰敬,並由敬石發展到融石與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藏原始苯教也崇信萬物有靈,人們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湖旁、山口處仿建這種石堆,表示對神祇的敬畏,以得到神的隨時指引和護佑。
佛教傳入藏地後,也繼承了這種建立石堆祭祀山神的古老習俗和傳統,隻是表現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石頭上麵刻上了經咒、經文、佛像和各種佛教圖案符號,具備了更深厚的美學因素和審美特征,而且成為藏民族特有的一種石刻文獻。尤其在十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後弘期,這種經石作為一種佛教文化載體,在藏區各地大規模興起和流傳,其功用更趨向和突出了對佛的尊崇和個人的積累功德。這種瑪尼石堆也因之被稱為“多崩”、“瑪尼堆”,即十萬經石之意,意即信徒每過此地,丟一顆石籽或獻上一塊刻上經咒的石頭,就等於念了一遍經文,積累不少功德。這樣,瑪尼石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代一代傳衍,越堆越高越大,形成一座座小山、一堵堵高牆、一個個石城,成為藏地的一種聖跡勝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古老崇石習俗的流傳承襲和當今的瑪尼石情結,反映了世世代代藏人的一種文化傳統取向,融入了他們深深的情愫和精神寄托。在藏人的眼中,高原上的石頭是神聖的,瑪尼石更是具有神光靈性,藏人崇尚石頭,美化石頭,佛化石頭,神化石頭,又用這種特別的石頭文化裝點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和心靈更加豐富多彩而美麗,這真是一種少有的智慧。
石刻風格多姿多彩
毫無疑問,藏區多姿多彩的瑪尼石,堪稱藏民族文化和藝術寶庫很重要的一部分,有著它特殊的含義、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
早期石堆的用途和意旨有多種,有的意指給神佛堆建的居所,為的是保部落和家族的平安強盛和消災滅禍;有的是為了瞻敬神祇,以積累功德;有的是部落和村落地理分界標誌;還有,山口、橋樑、交通要道處的石堆為保此處安全的祈意等等。
石堆的造型,一般多是下部方或圓台形,上半部為錐形和山丘狀,源於對青藏高原上巍峨高山的模仿和對山神的崇拜之意。多數還要安放牛角、羊角或整個犛牛頭骨,有些石堆上還插上柏枝或象征刀劍的木棒或扁木條,上麵有象征魂像的飄簾。有的石堆頂還拉出一些白羊毛或白牛毛通天繩,象征通向天界之路。藏傳佛教普及後,加入了宗教的特色,如石堆多由刻上了經咒語、經文、佛像和種種佛教圖符的瑪尼石堆壘而成,上麵和四周還多拉掛幡各色經幡,顯得更為豐富、美觀和神秘!特別是十世紀後半期的藏傳佛教後弘期,石刻、造像佛事活動民間化、民俗化,成為藏區非常普及的民間民俗美術形式,其功用更多地趨向對佛的尊崇、頂禮膜拜和信徒個人的功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