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秘的瑪尼石(2 / 2)

石刻的內容,早期主要是與苯教拜物思想有關的圖形和符號,如日、月、龍、魚、鳥、獸、雍仲等;佛教傳入藏地後,石刻的題材內容有:經文、咒語(六字真言)類,佛像、菩薩、高僧大德、佛塔類,獸頭人身神祇(護法神)類,靈獸動物類。新近,又在一些地方發現了世俗生活生產內容的瑪尼石,有補鞋、耕地、播種、織布及天葬等場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十分珍貴。

瑪尼石堆的造型多樣,大多為就地取材,集取石片、石板或卵石、巨石,請工匠就地雕刻,一般獨立成形。有的刻在懸崖峭壁上,為摩崖石刻,自成天趣;有的在河溪水流的臥石中刻就,光影爍爍、十分靈動而神秘。從堆放形態看,有的堆放在村口、交通要道、山口山頂,多呈山丘狀瑪尼石堆;有的將大量刻了經字佛像的經石大量堆放在一開闊地,形成一個巨大的經石場或經石城;有的將瑪尼石刻巨幅造像鑲嵌在寺院的牆體上或轉經長廊裏;有的將刻上整部大藏經如《甘珠樂》、《丹珠爾》等經文的規則石片堆疊壘成巨型高牆或經石墩,形成石經聖跡等。

瑪尼石刻的雕刻手法和風格,也別具一格,樸拙天成。刻技有:陰刻、陽刻、淺浮雕、高浮雕、純線刻、線麵結合刻、白描素雕、五色彩繪等等,靈活多變,極富想象力。從風格看,早期石刻簡潔樸拙,粗獷有力,注重整體形象的刻劃。晚期則注重精細線刻,流暢自然,更趨細膩。而且刻石風格依地區而不同,異彩紛呈。

最著名的瑪尼勝跡

青藏高原上規模最大、最著名、最具特色的經石勝跡有:嘉那經石城、昌都瑪尼山、康瑪爾寺千尊石刻造像、和日石經牆、邦托寺石刻“大藏經”、古格瑪尼牆和卵石剔刻等多處嘉那經石城,座落在青海玉樹縣,是一座由刻著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經文(包括各種律法、曆算和藝術經典)的各色瑪尼石堆砌成的長方形巨大石城,占地約有兩個足球場大。這座經石城是藏傳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卻帕旺(又稱嘉那活佛)於1715年創建,已有240多年,經石累積達23億塊之多。近年,玉樹州和青海省正在積極尋求將其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昌都瑪尼山,在藏東黑昌道旁的一個山村裏,已有600多年曆史,被譽為“西藏之最”。這座瑪尼山高20多米,底部圓周約1華裏,非常雄偉而氣魄,是遠遠近近的眾多藏傳佛教信徒花費大量資財和心血,經長期捐獻而堆成的,是他們敬佛之心和從善信念的象征。

康瑪爾千尊石刻造像,在西藏當雄康瑪爾寺內拉康神殿密室的一麵大牆上,是瑪尼石刻壁畫,為十八世紀作品,鑲嵌了一千多尊用紅褐色玉石刻造的佛祖、菩薩、護法神、84大成就師、高僧、勇士、供養女及妖魔鬼怪等石刻造像,以淺浮雕刻成,刀法洗練,動態栩然。

和日石經牆,位於青海澤庫和日寺後山頂,全是由青綠色經石板整齊堆疊而成,所刻為著名佛教經典叢書“大藏經”兩大部分《甘珠爾》和《丹珠爾》,總字數在2億字以上,用石料多達幾十萬片,雕刻用工至少在八九十萬個以上,被稱為“世界第一石書”。這座石經牆從初創至完成曆時150多年。

康瑪爾千尊石刻造像,位於四川讓塘縣茸木達的32座巨型佛塔群中,始建於元代。石刻為“大藏經”《甘珠樂》和《丹珠爾》兩部經書,是藏區僅次於和日石經的一處石刻藏經珍跡。這處石刻藏經為雙麵刻成,圖文並茂、筆調流暢,別具一格。

古格瑪尼牆和卵石剔刻,位於西藏阿裏古格王宮遺址,已有七八百年曆史。瑪尼牆長千餘米,內外兩麵鑲嵌有千餘塊瑪尼石刻,佛神祖師造像、經文、符咒、圖案等,造型多姿多彩,非常華美。這裏另有兩處用卵石剔刻的造像和經文瑪尼石牆,光滑玲瓏,自然生動,位於王城腳下的紮布讓寺和阿裏瑪那寺,反映出古老的象雄文明和藏傳佛教後弘期的文化昌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