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武俠小說大宗師金庸(1 / 1)

曾向一位洋人介紹金庸,說:“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問:“有名到何等程度?”進一步介紹:“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的小說,風靡了港、台、南洋、歐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因為讀他的作品而廢寢忘食,這種情形,一直到今天不變。金庸的小說能吸引每一個人,上至大學教授,國家元首,下至販夫走卒,仆役小廝,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的地步,堪稱是中國近代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小說家。

這位大小說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金庸,姓查,名良鏞,浙江省海寧縣人。金庸的家世顯赫,但是他的成功,卻和“祖蔭”全然無關,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學識、苦學和勤奮,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來的天下。其實可以寫一本傳記,記金庸作為成功人物的一種典型。

金庸的少年時期,在家鄉附近就讀,中學是著名的杭州高中,“杭高”是中國有數的好中學之一。中學畢業之後,適逢亂世,當時日寇侵華,金庸就在這時候離開了家鄉,遠走他方。據他自己的憶述,在離開了自己家鄉之後,曾在湖南省西部住過一個時期,寄居在一個富裕的同學家中,這一段青年時期的生活當然相當清苦。再以後,金庸進入國立政治大學就讀,讀的是外文係。金庸在政治大學並未畢業,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時他雖然年輕,但已才氣縱橫,覺得傳統的大學教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報業發生關係的是當年《大公報》招考記者。當年,《大公報》是中國最有地位的一份報紙,影響深遠,它在全中國範圍內招聘記者兩名,應征者超過三千人。在這三千人之中,金庸顯示出他卓越的才華,被《大公報》錄取。

自此,金庸就進入了報界。而在不久之後,便被派去香港。金庸在香港的《大公報》工作了很久,擔任的是翻譯工作。在這個時期,金庸對電影工作有了興趣。這種興趣的由來,大抵是由於他在報上撰寫影評之故。金庸曾用一個相當女性化的筆名寫過影評,也用“林歡”的筆名寫過影評。他所寫的影評,隻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尋了,但曾讀過的人都說他的文筆委婉,見解清醒。以後,金庸直接參加了電影工作,做過導演。

金庸參加電影工作的時間並不長,其成就和他寫作方麵的成就比起來,也相去甚遠。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實際參加過電影工作,當過編導了。

金庸的小說創作生涯,可以說開始得相當遲,但是一開始就石破天驚,震爍文壇。他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才發表到一半,武俠小說讀者已經驚為天人。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聲名大振,人手一冊。等到《射雕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1957年,若是看小說的人不看《射雕英雄傳》,簡直是笑話。

《射雕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吸引了無數讀者。在《射雕英雄傳》之後,金庸就脫離了《大公報》,和他中學時期的同學沈寶新先生合創《明報》。《明報》在香港銷數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報,在國際地位上,是第一大報。連美國國務院都會三番五次請主持人金庸去商議國家大事。《明報》草創之初,金庸在《明報》上撰《神雕俠侶》,接下來,大部分小說也全在《明報》上發表,一直到《鹿鼎記》。在《鹿鼎記》之後,金庸就未再撰寫小說而專注刊《明報》的社評。《明報》社評,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親自執筆,見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動,深入淺出,堅守原則,人人稱頌。就算和他意見完全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評寫得好,這是金庸在寫小說才能之外的另一種才華的表現。

由金庸執筆的《明報》社評,其影響已可與當年的《大公報》相媲美。由於堅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則,金庸曾和《大公報》發生過一次極為劇烈的筆戰。這次筆戰,金庸所寫的幾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歎為觀止,隻可惜這些文字,竟未曾結集出書。

以上所寫的,是金庸在事業上成就的簡單素描。

金庸的苦學精神更令人歎服。當初,他自己覺得英文不夠好,就進修英文,家裏有一個一人高的鐵櫃,抽屜拉開來,全是一張一張的小卡片,上麵寫滿了英文的單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記憶多少字。據沈寶新先生說,金庸在年輕時,每天限定自己要讀若幹小時的書,絕不鬆懈。一個人能成功絕非幸事,天分固然重要,苦學更不可或缺。

金庸……畢竟不是寫傳,隻是簡筆素描,金庸是怎樣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