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因為有海陸分布,有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高度的差異,所處地理經緯度不同,又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地繽紛的氣候。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夏日涼爽,冬天不冷,日溫差小。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氣候幹燥,冬冷夏熱,氣溫的年、日較差都比較大。
世界上的氣候類型多種多樣,但絕大多數是以景物特征命名的,如沙漠氣候、雨林氣候、草原氣候等,唯獨地中海式氣候是以具體的地名命名的,可見地中海地區是這種氣候類型最典型的地區。並不是隻有地中海地區才有這種氣候,在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智利中部、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和大洋洲南部以及西南部等地區也都有這種氣候,它們大都位於緯度30°-40°,且都在大陸的西海岸或南海岸。由於這些地區冬季在來自海上的溫帶西風控製下,潮濕氣團帶來了較多的雨水,而夏季則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氣流由陸地散向四周,很難成雲致雨,因而形成了炎熱、幹燥的氣候特點。
草原氣候屬於沙漠氣候和濕潤氣候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其特征是降水量偏少,以夏季陣性降雨為主,氣候幹燥,高大的樹木無法生長。草原地區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短促,氣溫不很高。全年日照時間較長,擁有較好的熱量條件,適於牧草的生長。極端幹旱的沙漠氣候,跨越緯度大,不同區域氣溫差別很大,幹旱少雨。
高原氣候是指高原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全球中、低緯度地區的著名高原有中國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美國西部高原,南美洲玻利維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等,由於它們的地理位置、海陸環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態上的差異,氣候也各不相同。高原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帶,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氣候帶結構。
按照地球表麵接受太陽輻射量的多少,一般將地球表麵劃分為熱帶、溫帶和寒帶三個氣候帶,在熱帶和溫帶之間又存在著亞熱帶過渡帶,溫帶和寒帶之間存在著亞寒帶過渡帶。這種氣候帶完全是根據地理緯度和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來劃分的,被稱為“緯度氣候帶”或“天文氣候帶”,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
德國氣候學家柯本覺得這樣劃分不能完全反映氣象特征,1918年又以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為基礎,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氣候分為五個氣候帶:熱帶多雨帶、幹燥帶、溫暖帶、冷溫帶和極地帶型。1936年,阿裏索夫提出以氣團地理型為基礎的氣候分類法。斯查勒附和這種觀點,認為天氣是氣候的基礎,而天氣特征和變化又受氣團、鋒麵、氣旋和反氣旋所支配。斯查勒根據氣團源地、分布,鋒的位置和它們的季節變化,對全球氣候分為三大帶:低緯度氣候帶、中緯度氣候帶和高緯度氣候帶,各帶之間又劃分為若幹氣候型。
3.1多姿多彩的世界氣候帶
世界氣候帶被劃分為赤道氣候帶、熱帶氣候帶、亞熱帶氣候帶、溫帶氣候帶、亞寒帶氣候帶、寒帶氣候帶。
3.1.1赤道氣候帶
赤道氣候帶也稱為熱帶雨林氣候帶,位於10°N和10°S之間,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的印度尼西亞等群島。
赤道氣候帶常年高溫潮濕,年降水量為2000~2500毫米,多雷雨天氣,一年中平均有75~150天有雷陣雨,而印度尼西亞的茂物,每年雷雨日數超過320天。一天之中,清晨天氣晴朗,涼爽宜人;臨近午間,天空出現積雲,對流發展旺盛,積雲變濃變厚;午後天空烏雲開始密布,電光閃閃,雷聲隆隆,暴雨傾盆而下,往往持續到黃昏;雨後的夜晚天氣稍涼,但到第二天日出後又變得悶熱,新的積雲雷雨再次孕育。赤道氣候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重複著。
赤道氣候帶沒有明顯的春秋冬三個季節變化,全年都是夏季,雖然很熱,但卻不似大陸內地的夏季那樣灼熱烤人,極端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8℃,最低氣溫很少低於18℃。赤道地區的高溫多雨,成為動植物生長繁衍極為有利的區域,許多珍奇名貴的動植物多產於熱帶氣候區內。繁茂的熱帶雨林,成為天然的氧吧,是製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綠色工廠。赤道氣候帶對於調節全球氣候、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2熱帶氣候帶
熱帶氣候帶分布在赤道氣候帶的南北兩側,可劃分為四個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沙漠與半幹旱氣候。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各地降水量有所不同,氣候差異明顯。
熱帶草原氣候:出現在赤道氣候帶外圍,分布在緯度10°N(S)至南北回歸線附近,具體位於非洲撒哈拉以南高原、馬達加斯加島西部、西印度群島部分、墨西哥高原、中美洲西岸、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地。終年氣溫很高,有些地方甚至比熱帶雨林地區還熱,最高可達43℃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最冷月氣溫在15~18℃之間。全年分幹濕兩季,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濕季。
北半球大致每年5~10月大陸低氣壓北移,形成濕季;11月到次年4月,大陸低氣壓南移,北半球熱帶草原盛行來自北回歸線高氣壓帶的信風,十分幹燥,形成幹季。南半球熱帶草原的幹、濕季節時間與北半球恰好相反。濕季與赤道帶相似,高溫、多雨、悶熱,氣溫日較差小,間有短暫的晴朗天氣,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長,幹季越短。濕季以後的幹季,在信風控製下,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幹燥,雨量極少,會導致植物凋萎,土壤幹裂。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緯度10°N(S)到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包括中國南嶺以南、亞洲南部、澳大利亞中北部、大洋洲島國、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部、非洲的北部和南部等。全年分為旱雨兩季,氣候特點是,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年降水量很大且集中於夏季風期間,冬季風時期幹旱少雨。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長夏無冬,春秋極短。
熱帶海洋性氣候:出現在10°~25°N(S)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幹島嶼上。由於長期受信風影響,又處於迎風海岸,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變化很小。各月降水量都比較多,沒有明顯的幹季,但雨水集中在夏秋兩季。這些地區往往以山脈作為氣候區劃的界限,山的迎風海岸降水特別豐富,屬熱帶海洋性氣候;而背風麵降水量明顯偏少,屬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平均位置在15°~30°N(S)之間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部,譬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沙漠和澳大利亞中部的大沙漠等地。熱帶沙漠地區全年幹旱少雨,氣溫變化劇烈,日較差可達50℃以上。
3.1.3亞熱帶氣候帶
亞熱帶氣候帶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互角逐的地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的季節變化十分顯著。該氣候帶在23.5°~30°N(S)之間,位於溫帶中靠近熱帶的邊緣,是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帶,稱為亞熱帶,又稱副熱帶。氣候特點是夏季與熱帶相似,炎熱潮濕,冬季明顯比熱帶冷,喜溫的熱帶作物不能良好生長。亞熱帶每年冬季雖有冰雪,但無霜期在8個月以上,冷季種喜涼作物,熱季種喜溫作物,喜涼和喜溫不同生態型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是亞熱帶農業的基本特征。
由於海陸分布差異顯著,南半球的亞熱帶和北半球的亞熱帶各不相同。加上地球運動所造成的行星風係及洋流影響的不同,又使大陸東西岸的亞熱帶有較大的差別。世界上的亞熱帶可分為地中海型、季風型、幹旱草原型與荒漠型四種類型:大陸西岸的地中海型被視為典型的亞熱帶,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大陸東岸的季風型亞熱帶,夏季濕熱,冬季幹冷。內陸型的幹旱草原與荒漠型亞熱帶,雨量稀少,全年幹燥,氣溫較差大。山地型亞熱帶指基底部分為亞熱帶的山地,垂直地帶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中國的亞熱帶主要分布在東部秦嶺至淮河以南、熱帶以北的地帶,屬大陸東岸季風型。由於季風環流和青藏高原的影響,雨熱同季,氣候適宜,成為舉世聞名的魚米之鄉。
3.1.4溫帶氣候帶
溫帶氣候帶位於南北回歸線至極圈之間,即30°~50°N(S)之間。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麵積占地球總麵積的一半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複雜多樣,根據地區和降水特點的不同,又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製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幹燥,降水較少。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於35°~55°N之間的亞歐大陸的東岸,包括中國的華北、東北和朝鮮半島、日本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冬季受溫帶大陸性氣團的控製,風從內陸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區幹燥少雨;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的控製,風從海洋吹向內陸,大部分地區濕潤多雨。
溫帶氣候由於分布地域廣泛,類型複雜多樣,從而為生物界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世界。從植物種類上來看,有夏綠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草原地區生活著善跑能飛的動物,在闊葉林中生活著大型食肉類動物,針葉林中生活著一些耐寒動物。
3.1.5亞寒帶氣候帶
該氣候帶出現在50°~65°N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部、加拿大北部和俄羅斯境內,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寒帶為界。亞寒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控製,是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涼爽。每年有5~7個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自然植被為雲杉、冷杉類森林,農作物以一年一熟為主,早熟作物有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3.1.6寒帶氣候帶
寒帶氣候帶出現在南北極圈以內的兩極地區。地球上有兩個寒帶,即北寒帶和南寒帶,包括北冰洋、環繞極地的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大陸邊緣地區以及整個南極大陸和附近海洋地區。由於寒帶氣候位於極圈以內,太陽光隻能以很小的角度斜射這些地區,因而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很少。再加上地麵多為冰雪覆蓋,反射率很高,獲得的少許熱量中的一部分被反射回去,未被反射掉的能量又大多消耗於冰雪的融化之中,因此寒帶氣候區終年冰天雪地,寒冷異常,降水極少,不少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40℃以下,人跡稀少,是一派荒涼寂寞的景象。這裏還有其他地方見不到的極晝和極夜現象,生長著企鵝、海豹、海象等寒帶特有動物。雖說都是寒帶氣候,但北極和南極的情況卻不完全相同。在北半球,通常把樹木生長的北限作為寒帶氣候的南界,整個北寒帶大部分是永凍水域,隻有在大陸的北部邊緣部分,夏季氣溫可達到0℃以上,但仍在10℃以下。由於這類地區隻零星地生長著一些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所以通常稱為“苔原氣候”區。永凍水域地區氣溫在0~-40℃間變化,因而稱為“冰原氣候”或“永凍氣候”區。北極地區降水雖然很少,但因陽光強度弱,地麵蒸發少,相對濕度較大,雲霧較多,雖然寒冷,仍有人在此生活。
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要冷得多,南極大陸覆蓋著平均厚達2000米的冰層,即使在南極大陸的邊緣地區,年平均氣溫也在-10℃以下,在大陸中心地區年平均氣溫低達-50~-60℃,科學家曾在南極大陸測到-94.5℃的低溫。整個南極大陸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隻有50毫米。越往內陸,降水越少,在南極極點附近,年降水量隻有5毫米。由於這裏極其寒冷,除各國在此設立科學考察站外,無人居住。
3.2北冷南熱的亞洲氣候
亞洲全稱亞細亞洲,意為“日出之地”或“東方”。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南、北三麵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陸地總麵積4400萬平方千米,占世界陸地麵積的29.4%。其中半島麵積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麵積最大的洲;島嶼麵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亞洲有遼闊的高原和許多聳入雲霄的大山脈,高原、山地約占總麵積的3/4,其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高度在海拔6000米以上。由於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許多大河流都從中部高原、山地發源,呈放射狀流向周圍各海洋。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擁有赤道帶至(北)極地帶的世界上所有氣候帶,及除溫帶海洋性氣候類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氣候類型,其高山氣候的垂直帶和氣候類型也相當齊全,在世界各洲中,隻有北美洲可與之相比。
3.2.1冬季嚴寒的北亞氣候
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包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兩大部分,東西長約7000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麵積約1300萬平方千米,是亞洲最大的自然地理大區。北亞地形多為高原台地和山地,西有烏拉爾山,東為遠東山地,南緣為南西伯利亞山地,整個地勢由南向北降低,有利於北冰洋氣團的南侵和停滯。
北亞大部位於50°N以北,有2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帶伸入北極圈內,北冰洋和太平洋分別從北麵和東麵圍繞著北亞,海岸線全長近3萬千米。幾乎終年被冰層覆蓋的寒冷的北冰洋,對北亞氣候乃至自然景觀起著“冰箱”作用,即使在夏季,北風襲來後氣溫也會驟降。西北太平洋的溫熱狀況雖對這裏氣候有所改善,但因受遠東邊緣山地的阻擋,來自太平洋一側較為暖濕的氣流也隻能影響沿海一帶。東岸的千島寒流和鄂霍次克海“冰窖”均有致冷作用。北亞西距大西洋遙遠,僅西西伯利亞和南西伯利亞山地的西部才能受到大西洋暖濕氣流及伴之而來的氣旋的較多影響,葉尼塞河穀以東的東西伯利亞更為幹冷。
高緯的地理位置、冰洋冷海、完整的陸地輪廓,以及多山地高原且向北暢開的地形,使北亞氣候具有明顯極端寒冷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北亞地域位置偏北,緯度較高,太陽輻射少,熱量條件差,終年氣候寒冷,主要屬於極地長寒氣候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主要受冰洋氣團的控製,漫長寒冷,冬長一般在7~8個月,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幾乎全在-20℃以下。
3.2.2冬幹夏濕的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亞洲氣候的一個特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都是著名的季風區。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形成的東亞季風,亞洲大陸與印度洋之間形成的南亞季風,各自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大氣環流係統,控製著兩個地區的氣候。而東南亞正位於這二者之間,兩種季風對它都有影響。
東亞季風氣候:冬季大陸為冷高壓控製,冷高壓前緣的偏北風,即東亞冬季風。夏季大陸為熱低壓,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進西伸,形成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即東亞夏季風。除華南以外的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屬東亞季風區。該區冬季受大陸冷高壓影響,幹冷少雨;夏季受太平洋高壓帶高壓影響,炎熱多雨。位於該區的北京市74%的降水集中在6~8月,氣溫年較差可達30.8℃。
日本雖同處東亞季風區,但因受到四周海洋和黑潮的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普遍在1000毫米以上。北海道北部最冷月氣溫-8℃,九州南部為7℃。最熱月南部為27℃,北海道為20℃,對農業相當有利。
朝鮮半島處在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地帶,最冷月平均氣溫南部0℃以上,最北部為-20℃;最熱月各地平均氣溫均在20℃以上。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因此北部夏季高溫多雨,南部冬溫夏熱、濕潤多雨。
南亞季風氣候:根據季風的進退,南亞地區一年分涼、熱、雨三季。11~2月,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涼爽的天氣,為涼季。3~5月,冬季風消退,夏季風未至,隨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迅速升高,氣候炎熱幹燥,稱熱季。位於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德幹高原中部,熱季氣溫達35℃,塔爾沙漠曾出現50℃以上的最高氣溫。6~10月,由於南亞持續升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被熱低壓強烈吸引,從而使西南季風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熱帶海洋後,飽含水汽,給南亞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南亞地區90%的年降水量集中在雨季。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麵的卡西山地,首先迎到海洋季風,降雨特別多,其山麓的乞拉朋齊降水量平均值高達11000多毫米,1861年曾降水23000毫米,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
3.2.3濕熱的東南亞氣候
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赤道附近,緯度較低,四季如夏,常年氣溫在25~30℃之間。大部地區一年中隻分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翌年5月為旱季,6~10月為雨季。氣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中南半島北部和菲律賓北部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有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中南半島絕大部分位於10°~20°N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降水充沛;11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幹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穀則形成熱帶草原。該區水熱資源豐沛,幹濕季分明,特別有利於稻穀的生長。
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裏全年氣溫高,各月平均氣溫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於熱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終年茂盛,許多地方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可以收獲,盛產椰幹、蕉麻、胡椒、金雞納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3.2.4幹旱少雨的西亞和中亞氣候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是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幹燥的東北信風控製之下,西南瀕臨幹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係環繞,氣候幹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幹旱氣候。蒸發強烈,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但也不超過500毫米。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幹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幹燥氣候區。本區氣候夏季炎熱,冬季較冷,溫度變化劇烈,日較差大,最熱月平均氣溫為30~39℃,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25℃,最高氣溫可達55℃以上,夜間有時則會降低到0℃,氣溫年較差一般在18℃以下,日較差有時達到35~40℃。受降水和地形的製約,本區內陸麵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西亞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荒漠、半荒漠或者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種類很少,有顯著耐幹旱特征。
中亞即亞洲中部內陸地區,東南部為山地,其餘為平原和丘陵。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大陸性氣候,突出特征是雨水稀少,極其幹燥,日光充足,蒸發量大,溫度變化劇烈。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如帕米爾高原的年降水量僅60毫米。中亞40°N的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幹燥和高溫引起大量蒸發,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
3.2.5冰天雪地的高山氣候
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由於氣溫和降水等氣象要素隨地勢高低呈垂直變化,形成了高山氣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最熱月氣溫也不超過10℃,大體上高原北部海拔4000米以上、南部4300米以上就全年皆冬了。不過這裏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幹潔,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冬季並不算太冷,最冷月氣溫一般隻有-16~-18℃,極端最低氣溫很少降到-40℃。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白雪皚皚,即使在夏天,陽光也無法將冰雪融化。
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以其高峻的地勢,形成了從山麓亞熱帶至高山冰雪帶的典型亞熱帶高山垂直氣候帶結構,高山景色也隨海拔升高而變化,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針葉林、高山草甸、高山寒漠以及高山積雪冰川等。例如墨脫,海拔800米,最冷月氣溫不低於10℃,年雨量多達2000毫米以上,呈現出一派熱帶風光;察隅,海拔2050米,最冷月氣溫為3.6℃,最熱月氣溫18.8℃,年降水量達760毫米,被人們譽為“西藏江南”;拉薩,海拔3658米,長冬無夏,春去秋來,為溫帶氣候;而那曲高原和北羌塘高原,則是典型的高原寒帶。
3.3海洋性顯著的歐洲氣候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的格陵蘭島相對,東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與亞洲為界。麵積為1016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6.8%。
歐洲平均海拔高度隻有300米,平原占全州麵積的60%。橫貫歐洲的大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至烏拉爾山麓,綿延達數千千米。歐洲南部呈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係,是歐洲氣候和自然景觀的重要界線。
歐洲大體位於35°~80°N之間,受西風氣流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海洋氣候特征顯著。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寒帶氣候極為有限,沒有熱帶氣候。歐洲各地的氣候隨距海遠近和緯度高低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西部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那裏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四季降水比較均勻。往東離大西洋漸遠,海洋影響逐漸減弱,氣候的大陸性逐漸增強。到東歐平原,已屬顯著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那裏冬冷夏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裏海沿岸,則出現沙漠和半幹旱氣候。北臨北冰洋一帶是苔原氣候,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暫。南部地中海沿岸,則呈現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的地中海式氣候。
3.3.1冬季漫長的北歐氣候
由於北歐地處亞寒帶,大部分地方終年氣溫較低。
廣大內陸地區主要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隻有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的地區,才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區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冬季常有北極氣團侵入,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夏季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於蒸發弱,相對濕度較高。因為本區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且緯度高,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角小,又有積雪覆蓋,地麵輻射冷卻劇烈,故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暫,氣溫年較差特別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一般分布在本區40°~60°N之間的大陸西岸地帶,例如丹麥、挪威等地。其氣候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降水量適中,雲霧多,日照少,雨日多。冬季氣溫一般在0℃以上,夏季最熱月氣溫一般在10~20℃間,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間。
3.3.2常年濕潤的西歐氣候
西歐氣候的重要特征是:濕度大,雲霧多,雨天多,日照少。
這裏全年盛行西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西風容易把溫暖濕潤的空氣送進歐洲大平原內部,使得西歐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均在零上好幾攝氏度,經常出現陰雲密布和細雨連綿的天氣,難得下雪。晴朗天氣很少碰到,往往在一個月中也難得碰到一兩個晴天。不過一旦極地大陸氣團侵入,也會出現相當低的溫度,如黎巴嫩就曾經記錄過-23.8℃的低溫。
盡管西歐冬天溫和,但由於陰雨天氣多,潮濕而又相對較冷的大西洋氣團在春季經常侵入,因此春季升溫緩慢,春天比冬冷的中歐還要來得晚。夏季氣候溫和適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在不列顛群島為12~17℃,大陸部分也才15~22℃。
濕度大,雲霧多,雨天多,日照少,是西歐氣候的重要特征。這裏全年雨量隻有600~1000毫米,但位於迎風坡的沿海高地卻可以達到1500~2000毫米以上。背風的平原低地雨量較少,為500~600毫米。全年雨量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因而雨天特別多,一般全年有180~200個雨日。由於雨多,溫度不高,濕度大,各月相對濕度大都在80%~90%之間,對農作物成熟極為不利。但氣候常年溫和濕潤,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愛爾蘭國土80%是草地,遍地碧草如茵,有“綠島”之稱。荷蘭的草場麵積也占國土總麵積的2/3。正因如此,西歐國家穀類作物不多,而畜牧業卻十分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