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海陸過渡性的中歐氣候
中歐位於中緯度的東歐和西歐之間,是自然條件的過渡地帶。
在地形上,從東部的山地過渡到北部的平原;在氣候上,從西部的海洋性過渡到東部的大陸性。冬季氣溫由西向東降低,西部地區的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東部則降到-4℃。像羅馬尼亞11-3月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夏季氣溫的分布與冬季正好相反,由西向東逐漸增加。7月氣溫介於16~22℃之間。冬季氣溫這種相反的分布,使得氣溫年較差自西向東增大,而不是通常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於受波羅的海的影響,中歐北部的冬天反而比南部稍稍暖和。
中歐平原各地年降水量多在500~800毫米之間。冬季因受高壓控製,降水較少,降水從西向東遞減。冬溫較低,降水以固態為主,低地積雪不多見。夏季盛行從海上吹來的西北風,水分充沛,加之夏季地麵增溫快,對流強烈,多陣性降水。從季節分配看,西部降水量較為均勻,越往東夏季雨量所占比重越大。例如柏林和華沙等地,夏季雨量都占全年雨量的1/3以上。
中歐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勢雄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山穀冰川發達,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在迎風的西坡和北坡,年降水量達到1500~3000毫米。瑞士境內最多雨的桑蒂斯海拔2500米,年降水量高達2489毫米。而山腳下海拔493米的蘇黎世,降水量為1089毫米;海拔430米的日內瓦,降水量僅為853毫米。
中歐的農作物種類雖與西歐相近,但因夏季氣溫較高,適宜穀類作物生長,所以中歐國家以穀類種植為主。
3.3.4大陸性的東歐氣候
東歐北部各國冬天酷寒,地麵積雪時間自西部的數周,向東逐漸增加到俄羅斯邊境的兩個半月。雖冷於西歐,卻較俄羅斯溫暖;夏季較西歐熱,卻又較俄羅斯涼爽。南部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位居巴爾幹半島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渡性氣候。
東歐距離溫暖的北大西洋已遠,最冷月均溫皆在0℃以下;夏季則因地處內陸,缺乏水汽調節而顯炎熱,最暖月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平原4國不足20℃,南部各國則多超過20℃。本區冬季長達6~8個月,河流冰封,往往靠雪橇通行。由於氣溫甚低,空氣中水汽含量稀少,故幹冷異常。夏季由於地處內陸,氣溫較西歐暖。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低於內陸,但差異不大。東歐冬季降雪區域廣泛,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時常落雪,融雪水滲入土中,供植物吸收,有益寒帶森林的發育。南部和高加索地區,因山脈阻擋俄羅斯酷寒氣流南下,氣候較暖,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高加索地區由於緯度較低,氣候上已帶有濃厚副熱帶風光。
3.3.5夏幹冬濕的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及其周圍地區,大部分處在30°~40°N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移動而交替變化的地帶。氣候分布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氣候全都具備的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而得名,其成因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製形成的。在該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製,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
冬季受西風帶控製,鋒麵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氣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幹燥少雨,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占60%~70%,夏季半年隻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於夏季。夏季氣溫在沿海和內陸有較大區別,沿海受冷洋流影響,氣溫較低,最熱月在22℃以下,空氣比較潮濕,多霧,稱為涼夏型。而內陸距海較遠,海洋調節較差,空氣幹燥,暖熱,最熱月氣溫在22℃以上,稱為暖夏型。地中海式氣候的特點,是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這種不協調的配合,對植物生長不利,自然植被多半是矮小的喬木和灌木等常綠硬葉林。
3.4高溫炎熱的非洲氣候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州,位於西亞大陸的西南麵。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以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亞洲分界。麵積3029萬平方千米(包括亞洲境內的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5,是僅次於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大陸北寬南窄,赤道橫貫中部,大致平分全洲南北兩部分。
非洲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
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熱沙漠區,半幹旱區,熱帶幹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
熱沙漠區有常受幹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影響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裏沙漠等,除了幹燥外還以月平均氣溫高為特色。半幹旱氣候區是沙漠區的邊緣地帶,包括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與真正沙漠區的差別是,在其季節性變動過程中正好處在熱帶輻合區,因此能接受較多的降水量,氣溫與沙漠區雷同。
熱帶幹濕季區常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該區占有本洲總麵積略少於一半的土地,從半幹旱區向赤道延伸,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季節性降雨,海上氣團可產生長達6個月的降雨——雨季的長短主要看離赤道遠近,其他月份則比較幹旱。少數地方,例如毛裏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濱等地也有少量降雨,但同沙漠和半幹旱氣候區一樣,月平均氣溫也不如日氣溫變化大。
赤道或熱帶潮濕型氣候區的氣候是非洲最潮濕的類型。兩個高峰降雨期與熱帶輻合區的兩次過境相吻合。由於赤道氣候型的地區經常被溫暖的海洋氣團所覆蓋,因此每月、每日氣溫的變化不如熱帶潮濕幹燥區那樣明顯。但有時會在赤道氣候律動中發生顯著變化,降雨可隨季風來臨,但最顯著的反常現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約在加納的三尖角,向東至貝寧,雖然普遍呈雙峰降雨態,全年降水量卻不足1000毫米。
本洲的極北和極南部的氣候是幹旱夏季副熱帶型或地中海型,隻在冬季降雨。月平均氣溫比熱帶氣候低,冬季下降至10℃左右,明淨的藍天為其特色。
副熱帶濕潤海洋性氣候隻限於非洲東南海岸。該區特點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水量以夏季為最大。南非的納塔爾南部的冬季降雨較為顯著,氣溫則略低於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個月氣溫低於17℃,而在德班月平均氣溫未曾低於18℃。
非洲南部的高原屬暖溫帶高地氣候區。其降雨狀況類似熱帶潮濕和幹燥氣候區,但氣溫受海拔高度影響而大大降低,例如萊索托有時就發生霜凍現象。近海濱的氣候則顯示出海洋性的特點,並有冬季降雨的現象。
山嶽氣候區包括衣索比亞高山區和東非湖區。從某方麵說,類似暖溫帶高原氣候,隻是氣溫較均衡,但高峰頂上的氣溫則較低,有時還會出現降雪,諸如乞力馬紮羅山,降雨情況與鄰近低地區域相似。
3.4.1幹熱的撒哈拉沙漠氣候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它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14°N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千米,南北寬約1600千米,麵積約860萬平方千米,約占非洲總麵積的28.4%。
撒哈拉沙漠大約形成於250萬年以前。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磷酸鹽等礦藏,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麵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
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幹燥。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幹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撒哈拉沙漠處於副熱帶高壓帶控製下,全年大部分時間盛行幹熱的哈馬丹風,降水稀少,幹燥炎熱。大部分地區平均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內陸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但蒸發旺盛,潛在年蒸發量在2000毫米以上,高者達4500~6000毫米,更加劇了氣候幹旱的程度。年平均氣溫一般在25℃以上。7月平均氣溫35℃以上,極端最高氣溫超過50℃,而且高溫持續時間很長。利比亞阿齊濟耶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有世界熱極之稱。氣溫日較差很大,一般為15~30℃。太陽能資源極其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都在3600小時以上,中部甚至可達4300小時。
境內除東部有尼羅河貫穿外流以外,其餘全為內流區或無流區,無常年水流,幹河穀隻在降雨時短暫有水。部分幹河穀是第四紀溫暖濕潤時期形成的,當時大量降水下滲,成為目前撒哈拉沙漠地下水的主要來源。在阿特斯山前緣凹陷地區和中部高地幹河穀及小盆地中,由於地下水冒出,形成許多小綠洲,如埃及的錫瓦綠洲、達赫拉綠洲和利比亞的費讚綠洲群、庫夫拉綠洲群以及阿爾及利亞的艾因薩拉赫、圖古爾特、古拉拉、瓦爾格拉等綠洲。區內植物貧乏,且大部分是旱生植物和短生植物。除綠洲外,喬木和灌木叢極為罕見。沙漠南緣一帶植物較多,分布有灌叢和硬質禾本科草類,以三芒草為最多。大西洋沿岸的狹長地帶,有較繁茂的多汁大戟屬植物。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高原一帶,有地中海類型樹種,如金合歡、無花果樹、橄欖樹、夾竹桃等。一些幹穀中有檉柳屬植物。綠洲中植物比較茂盛,主要是棗椰,品種有二三十種之多。此外,不少地方還散生有矮小的豆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土壤以荒漠土為主,其次為發育程度很淺的石質土和沙土,鹽漬土呈片狀出現。在綠洲地區分布有較優良的耕作土壤。
為適應荒漠生態環境,這裏的動物具有耐渴、耐饑、視覺和聽覺發達以及奔跑迅速的特性,多聚居在幹穀、綠洲和湖泊附近草木豐盛處。主要有爬行動物、鴕鳥、鼠類、羚羊、蝙蝠、刺蝟、狐狸和駱駝。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穀地和綠洲,部分以遊牧為主。
1萬年前,撒哈拉曾經遍地生長著野草和矮灌木林,但是後來夏季氣溫升高,幾乎沒有了降雨。這種氣候變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滅頂之災,並迫使那些活下來的物種向其他地區遷徙。據波茨坦氣象研究所的科學家說,撒哈拉地區的沙漠化是1.1萬年以來最劇烈的氣候變化之一。這一氣象模型表明,人類使用土地對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並非重要的影響因素。
3.4.2濕熱的剛果盆地氣候
剛果盆地位於非洲5°N~13°S,盆地底部海拔300~500米。東緣是東非高原,阻斷了印度洋吹來的水汽。西緣大平原,平均厚度1000~1500米的大西洋西南氣流,給剛果盆地輸送了充足的水汽。但由於西南氣流途徑本格拉冷水區域之後才抵達這裏,所以這股氣流登陸之初,氣層十分穩定,降水並不是太多。但沿海向東逐步進入內陸盆地後,雨量便隨著地勢的增高而增加,年雨量大多在1500~2000毫米之間。各月平均氣溫為23~28℃。大致說來,非洲大陸的5°S以北的地區才是熱帶雨林氣候,而往南過渡,隻是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有幾百種樹木混合組成,最高層的樹木可達50~80米。由於樹冠緊密遮蔽,林內草類難以生長。
穿過剛果盆地的剛果河流域的氣候屬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地處赤道南北。熱帶草原氣候具有明顯的幹季和濕季,每年5~10月北部是濕季,南部是幹季;而11月到次年4月,則正好轉換過來,南部是濕季,北部是幹季。剛果河下遊一年之中就有了兩個洪水期。剛果河下遊自東向西切穿西部高地,由於落差大,80千米之內竟有大小瀑布32個,成為聞名世界的瀑布區。
3.4.3雨量豐沛的西非氣候
西非受熱帶輻合帶季節性移動的影響,夏季從海上吹來西南風,冬季則從內陸吹來東北風。其中隻有幾內亞灣沿岸及伸向內陸150~300千米的近海地帶,才全年盛行西南風。因此,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一帶,由此進入內陸,逐步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
西南氣流途徑幾內亞暖流後變得更加濕熱,受到沿岸山地的抬升,降水極易發生,而且雨量相當豐富。在終年盛行西南風的幾內亞沿岸,年雨量均超過2000毫米。該區域降水量的多寡與盛行風向和海岸線的交角及地形關係極大。山地迎風麵,年雨量多在3500毫米以上。喀麥隆的海岸線與盛行西風近乎垂直,降水異常豐富,年雨量一般都在3000毫米以上。雨量最大的地方在第彭其,最大年雨量高達10160毫米,與印度的乞拉朋齊和美國的夏威夷一起,構成全球三個最高的降水點。
西非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年雨量也不少,但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夏季為多雨季節,冬季則幹燥少雨。如幾內亞的科納克裏,年雨量達4300毫米,但12月至第二年4月的降水總量卻隻有50毫米。
西非盡管地處熱帶,也會出現令人不可思議的低於0℃的低溫。例如尼日利亞的阿德賈(海拔366米),在哈馬丹風到來的時候,曾出現過-0.6℃的低溫,可算是世界上同緯度罕見的低溫了。
3.4.4幹燥少雨的東非氣候
西非雨量豐沛,而東非卻幹燥少雨,這在世界各大洲的低緯度區中又是一個反常的地方。造成東非幹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是這裏盛行氣流大致與海岸線走向平行,不易登陸抬升致雨。
非洲之角索馬裏,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北印度洋的東北和西南季風都難以登陸並深入內地。夏季海底冷水上翻,冬季海水自東北向西南流動,水溫較低,氣層穩定,雖多霧卻不易降水。這裏的年雨量不足500毫米,沿海平原地區,甚至還不到250毫米,因此氣候十分幹燥。沿著大海,卻是幹旱沙漠地區。年平均雨量為133毫米的吉布提,曾有過日雨量162毫米的特大暴雨;年平均雨量51毫米的索馬裏柏培拉,也有過日雨量132毫米的記錄。
非洲之角是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不僅夏季熱,冬季溫度也不低,年平均氣溫居全球之冠。例如亞丁灣南岸,年平均氣溫高達29~30℃;索馬裏的盧格菲蘭迪(海拔163米)達31.3℃。還有更高的,埃塞俄比亞的達洛爾(位於海平麵以下75米),高達34.5℃,比世界“大火爐”撒哈拉地區的還要高。
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在2500米以上,號稱“非洲屋脊”。它的東西方向靠近印度洋,從西亞吹來的幹熱氣流,雖然要經過狹窄的紅海水麵,但並不能給這裏帶來多少水汽,也隻是在每年的4~5月間,在這裏形成“小雨季”。隻等小雨季過後,源自大西洋的氣流橫過整個非洲大陸來到高原,形成6~9月的“大雨季”,高原上才算迎來了頻繁的雷雨,年雨量約1000毫米。高原雨量較豐富,實乃是高聳的地勢截留空中水汽的結果。降水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視坡地方位和海拔高度而定,背風處的達納基爾低地則幾乎全年無雨,一片荒漠景觀。
東非所處緯度甚低,但地勢高亢,山地的垂直氣候帶分布十分明顯。如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1600米以下可以生長棉花、煙草和甘蔗;1600~2600米,四季常青,能種植高粱、小麥和油料作物;2600米以上是較涼爽的高山草原,主要用作牧場。又如乞力馬紮羅山,海拔5895米,在2000米以下是熱帶氣候;2000~2600米(西北坡)和3000米(東南坡)是森林氣候;3400米以下生長竹林,3400米以上到4700米長有石楠和濕高地灌木;4700米以上,終年冰峰峭立,白雪皚皚。黃昏時候,山頂雲霧偶爾散開,雪山冰頂在夕陽餘暉照耀下,熠熠生輝,就像一頂五彩繽紛的彩冠,在赤道地區靚麗奪目。
3.4.5差異懸殊的南非氣候
南非氣候可分為五種類型:沙漠和半沙漠型、地中海型、熱帶草原型、溫帶草原型及雨林型,但大部分地區為熱帶草原型。
南非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隻是出現時間與北半球相反,12~2月為夏季,3~5月為秋季,6~8月為冬季,9~11月為春季。
南非氣溫有三大特點。第一,比同緯度地區低,這是因為南非海拔較高的緣故。第二,雖南北跨度13個緯度,但全國各地平均氣溫幾無差別,這是因為南非的地形越向東北海拔越高。第三,東西兩岸溫差大,這與流經東岸的印度洋暖流及西岸的大西洋寒流有關。納米布沙漠因受本格拉冷流和上升冷水的影響,盡管位於熱帶但溫度較低,最熱月氣溫還不到20℃,可謂冬溫夏涼,所以這裏被稱為熱帶緯度上的溫帶。南非夏季氣溫超過32℃是常見的現象,還經常突破38℃。
南非的西海岸,終年受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的控製和本格拉冷流的影響,穩定而少雨,年雨量均在25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尚不足100毫米,瓦爾維灣更甚,年雨量隻有7.5毫米,氣候幹燥的程度可想而知。雖然這裏與海洋為鄰,但人們也隻能望洋生歎。
從沿海沙漠低地進入內陸高原,有高大的陡崖間隔,往往在很短的距離內,高度可相差1700米,對海洋氣流進入內陸高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卡拉哈裏盆地以東的南非西坡和高原上,也因空中截留水汽的緣故及東西風輻合線的作用,降水明顯增多,年雨量約在750毫米以上。
南非高原東邊的馬達加斯加島,山脈南北縱橫,兩側各有一股暖流南下,又有印度洋的東南信風終年吹送,所以迎風的東坡雨水特別多,生長著濃綠的熱帶雨林。東南信風過山之後,變成了幹燥的風,使背風的西坡雨量明顯減少,成為一片熱帶草原。東岸的台馬塔夫,全年雨量3254毫米,而西南部的杜利,年雨量才僅僅365毫米。
3.5熱帶和亞熱帶的大洋洲氣候
大洋洲指由澳大利亞大陸與介於澳大利亞大陸、南極洲、南北美洲和亞洲之間的廣闊的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構成的地理區域。陸地總麵積897萬平方千米,占世界陸地麵積的6%,是七大洲中最小的一個。
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南回歸線橫貫澳大利亞大陸中部,氣候幹熱。除東南部山地外,最熱月(1月)平均氣溫北部29℃,南部18℃,內陸大部分地區在30℃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51℃(克隆卡裏);最冷月(7月)平均氣溫北部24℃、南部10℃。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的地區占大陸總麵積的35%,250~500毫米的地區占33%。大陸中部艾爾湖一帶是大洋洲最幹旱少雨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20毫米。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濕潤多雨區僅占大陸總麵積的9%。
受海洋影響,大洋洲島嶼氣候暖濕,年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6~28℃之間,年變率不大;終年多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麵迎東北信風的山坡雨量豐沛,可達2000~4000毫米。夏威夷群島考愛島東北部是世界上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可達11684毫米。大洋洲的氣候受地理位置、陸地特征、洋流、大氣環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差異明顯,可分為赤道多雨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幹濕季節氣候、熱帶幹旱與半幹旱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亞熱帶大陸性幹旱與半幹旱氣候、亞熱帶夏幹氣候及溫帶海洋性氣候等8種氣候類型。
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島嶼,包括新幾內亞島西北部及北部、新不列顛島、俾斯麥群島以及所羅門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的部分地區。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7℃左右,年較差1~3℃。降水呈雙峰型。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因地處赤道無風帶,降雨多為對流雨。
熱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美拉尼西亞島群的新赫布裏底群島、斐濟群島,波利尼西亞島群的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島群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大陸東北岸地區。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6~28℃。西部的島群降水較多,年降水量多為2000~4000毫米;東南部島群年降水量較少,通常不超過1200毫米。在多山的島嶼上,迎風山坡可達2000~4000毫米,甚至6000毫米,而背風坡年降水量少於1000毫米。
熱帶幹濕季節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約克角半島、新幾內亞島的南部平原等地區。這裏幹濕季分明,1月受來自熱帶海洋的西北季風的影響,炎熱潮濕,雨量豐沛,為濕季;7月受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影響,幹燥少雨,為幹季。年平均氣溫一般在25℃以上。年降水量因地而異,如新幾內亞島南部的莫爾茲比港年降水量為950毫米,而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為1490毫米。
熱帶幹旱與半幹旱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中部和西部,幹旱少雨,沙漠廣布,年平均氣溫18~25℃。夏季炎熱,1月平均氣溫24~30℃;冬季溫和,7月平均氣溫13~17℃。內陸地區年降水量不到250毫米,向外逐漸增至500毫米。
亞熱帶濕潤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的東南沿海地帶和新西蘭的北島北部。氣候溫和濕潤,1月平均氣溫一般為18~20℃,7月平均氣溫在8℃以上;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季節分配均勻。
亞熱帶大陸性幹旱與半幹旱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山地以西的丘陵平原區,介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和熱帶幹旱半幹旱氣候區之間。年降水量東部500毫米左右,向西逐漸降至250毫米以下。最熱月氣溫在25℃以上,最冷月氣溫一般不低於9℃。
亞熱帶夏幹氣候: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南隅和南部地區。夏季處在印度洋高壓的控製下,炎熱幹燥;冬季受北移的西風帶影響,氣旋活動頻繁,溫和濕潤。最熱月平均氣溫18~24℃,最冷月平均氣溫12℃以上。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夏季降水僅占年降水量的4%~9%。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新西蘭的南島和北島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等地。終年處於溫濕的西風控製下,無酷暑和嚴冬。年平均氣溫10~15℃,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以上。各島的東側降水較少,一般為500~700毫米。
3.5.1幹燥的澳大利亞氣候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麵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千米,麵積769.2萬平方千米,占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麵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占全國麵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千米。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幹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澳大利亞約70%屬於幹旱或半幹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境內有11個大沙漠,約占整個大陸麵積的20%。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幹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幹燥的沙漠,能做畜牧及耕種的土地隻有26萬平方千米。沿海地帶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於居住與耕種。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幹旱地帶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大量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水量為465毫米,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幹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雨量充足,土地肥沃。整體而言,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裏,高達53℃;而最寒冷的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23℃。
澳大利亞的氣候比歐洲和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及西澳大利亞州,1月(仲夏)的氣溫白天平均為29℃,夜間為20℃;7月(隆冬)晝、夜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22℃及10℃。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1月的白天平均氣溫約26℃,夜間為16℃,7月的分別為17℃和15℃。
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麵低於海平麵12米。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全長2589千米,流域麵積30萬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