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地球氣候的分布(3 / 3)

3.5.2溫和的新西蘭氣候

新西蘭位於南半球,四季差別不明顯。冬天溫和濕潤,夏天溫暖幹躁,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西風影響,雨量較多,平均降水量為640~1500毫米。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3000毫米,南島西南沿海地區可達5000毫米以上,東海岸僅500毫米。大量的降雨在造就了壯觀的原生森林的同時,也為新西蘭的農業和園藝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新西蘭四麵環海,冬夏季氣溫相差甚小,即使最寒冷的7月和8月,氣溫也不低於10℃;最炎熱的1月和2月,氣溫則保持在25℃左右。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各不相同,越往北氣溫越高,常年綠草如茵。南島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大約10℃,四季景色分明。

新西蘭的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除高山區域外,北島及南島的北部基本無雪,而南島每年冬季一般都會下雪。新西蘭氣溫雖然變化不大,沒有絕大多數大陸性氣候所特有的極端氣溫,然而當冷空氣前峰或者熱帶風暴來臨之時,天氣也會驟變。

這裏大部分地區日照時間較長,陽光最充足的豐盛灣、霍克斯灣等地,年日照時數可達2350多個小時。幾乎不存在空氣汙染,因而夏季的紫外線特別強。

夏季以晴朗的高溫天氣為主,適合到叢林中徒步和從事其他戶外活動。冬季大部地區氣溫下降,南島和北島的山脈開始覆蓋冰雪。

3.6複雜多樣的北美洲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複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北美洲的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

由於北美洲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即使是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

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占全洲麵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洲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甚至低達-5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格陵蘭島中部平均氣溫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爽的地區。美國西南部的死穀,極端最高氣溫卻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

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高達2000毫米以上;佛羅裏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年降水量250~10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遊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

3.6.1寒冷的加拿大氣候

加拿大90%以上位於50°~80°N之間,約有一半位於60°N以北(中國最冷的黑龍江北部還不到54°N)。加拿大西部的落基山係,阻擋著太平洋西風氣流深入內陸,使廣大地區得不到海洋的調劑。所以,加拿大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僅北部寒帶苔原氣候就占了全國總麵積的1/3。這裏1月平均氣溫低於-20℃,夏季最熱月的平均氣溫低於10℃。年降水量雖不足250毫米,但因溫度低,氣候卻很潮濕。

苔原氣候帶以南,是麵積更大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帶。這裏是北美洲最冷的區域,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35℃之間,極端最低氣溫曾達-62℃。降水主要來自氣旋的活動,年降水量為370~500毫米。亞寒帶東西橫跨60個經度,東西部的氣候有明顯差異:西部冬季嚴寒幹燥,春季風暴多見,夏季光照充足;東部一年裏就有80~90日為風暴天氣,因此房屋建築均采用雙牆雙門,寂靜而晴朗的冬夜,氣溫經常降到-40℃以下,形成了濃厚的冰晶霧並構成奇異的景色。

溫帶氣候隻限於加拿大西部太平洋沿岸及南部的狹長地帶,依山麵海,終年盛行來自太平洋的西風,是加拿大唯一冬季溫和的地區,終年濕潤,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落基山東側的平原南部地區,冬季漫長,時有大風雪,無霜期隻有100~120天,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屬溫帶草原氣候。這裏土地肥沃,有足夠一季作物生長的熱量,主要種植小麥,是加拿大的糧倉。東南部的聖勞倫斯河穀及其西南的五大湖沿岸地區,屬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但冬季相當漫長,還經常出現-20℃的嚴寒天氣。

3.6.2冬暖夏涼的美國西岸氣候

美國西岸瀕臨太平洋,終年受到太平洋氣流的影響,科迪勒拉山係又緊靠著海岸延伸,阻擋南下的極地冷空氣,因此這裏的冬季格外暖和。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0℃,從最北的西雅圖的3.9℃,往南逐漸增加到聖地亞哥的13.1℃。夏季因受到加利福尼亞亞冷洋流的影響,氣溫不高,氣候涼爽。舊金山一帶夏季經常出現海霧和層雲天氣,並以寬達400千米的帶狀遮蓋沿岸的水麵,大大削弱了太陽輻射,使得夏季氣溫僅為17.7℃,夏季早晚需要穿毛衣或薄呢大衣。而與舊金山緯度相當的中國沿海城市天津,最熱月平均氣溫則可達26.5℃。

美國西海岸雖然南北溫差不大,但西北海岸卻是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往南迅速減少,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42°N以北,終年受來自太平洋西風氣流的影響,全年濕潤多雨,秋冬降水更為集中,是世界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一般為1500~2500毫米,迎風山地的降水則多達3000毫米以上。而42°N以南的北美海岸,處於西風帶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交替控製的地帶,冬季多雨和夏季幹燥成為其氣候特色。例如,洛杉磯年降水量為388毫米,秋冬季節(10月至來年3月)降水量為34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而盛夏7~8月卻滴雨不下。

3.6.3幹燥少雨的山間盆地氣候

在98°W以西、20°~54°N之間的科迪勒拉山係之中,自北向南分布著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山間高原盆地的兩邊均為高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東邊的落基山脈,東西寬達500千米,高度多在4000米以上。山間高原盆地的東西兩麵,由於受到高山阻隔,很少得到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汽,年降水量大都在500毫米以下。但落基山的高山冰川和積雪,為哥倫比亞河和科羅拉多河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當這兩條大河及其支流穿過幹旱的高原時,產生了巨大的水能,給沿途帶來灌溉之利。

美國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終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製,空氣經常下沉增溫,氣候相當幹燥,年雨量一般在100毫米左右。加利福尼亞的格陵蘭蘭契是這裏的幹旱中心,年雨量僅有38毫米。

3.6.4冬冷夏熱的北美中央平原氣候

一過落基山,向東即進入了大平原和中央基地,海拔高度由西向東從1500米降到300米以下。冬季從加拿大中北部發源的極地大陸氣團,不斷有冷空氣南下到達這裏,強寒潮甚至可以席卷美國東半部,直達墨西哥沿岸和佛羅裏達半島,氣候非常寒冷。1月平均氣溫從最北部的-18℃左右往南逐漸增高到11℃上下,大致緯度降低1°,氣溫升高1.2℃,因此,南北之間溫差非常顯著。寒潮一來,北部極端最低氣溫往往可降到零下幾十攝氏度,即便是墨西哥沿岸,在個別年份也會降到0℃以下。夏季,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的溫濕氣團可自由北上,直達哈得孫灣沿岸,帶來悶熱多雨天氣。中部平原成為南北冷暖氣團交綏、爭逐的場所,氣旋活動頻繁。因此,中部平原天氣多變,是北美洲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的地區。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雖高度和寬度都不大,山脈的連續性也較差,但對局部地區的氣候仍有很大影響。例如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北坡,冬季抬升迎麵而來的經過五大湖地區並略有變性的極地加拿大氣團,往往形成大雪;山地南部地熱較高,對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氣團抬升作用明顯,常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成為北美洲多雨區之一。

3.6.5濕潤的美國東海岸氣候

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地,海拔800~1000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對冬季北方入侵的冷空氣有一定阻擋作用,因此東南沿海的冬天比較暖和。40°N以北的美國東海岸,氣候冬冷夏熱,最冷月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最熱月超過2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

40°N以南,年降水量增至1000~1500毫米。佛羅裏達半島南端,受暖濕南風和颶風影響,年雨量高達1500~2000毫米,為北美洲第二多雨區。由於夏季平均氣溫高達27~28℃,且空氣潮濕,悶熱的雷雨天氣特別多。佛羅裏達半島的年雷雨日數多達90天以上。冬季氣候溫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佛羅裏達半島尖端的基韋斯特小島,是全美唯一不見霜雪的地方,發育了樹種豐富的熱帶森林。

3.7溫暖濕潤的南美洲氣候

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其地形可分為3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洲麵積的60%,300~3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占全洲麵積的33%。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000千米,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係之一。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圭亞那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平原自北而南有奧裏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麵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衝積平原,地形坦蕩,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科迪勒拉山係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安第斯山脈北段有16座活火山,南段有30多座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較高的活火山。地震以太平洋沿岸地區最為頻繁。

這裏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暖濕潤,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占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而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區,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區,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6~28℃,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像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麵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麵積較小的一個洲。由於安第斯山脈的影響,西側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側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3.7.1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氣候

南美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是一個綿延數千千米的狹長地帶。這個地帶受熱帶輻合帶、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的控製,以及強大的秘魯冷流影響,從北到南依次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出現在赤道以北的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沿海。熱帶輻合帶經常在這裏徘徊,赤道西風登陸後,又受到安第斯山地的抬升,全年多雨,降水量為南美洲和全球赤道地區最多,年平均雨量在3500~10000毫米之間。如哥倫比亞的布韋那文圖拉,年雨量為7464毫米,基布多為10922毫米,最多年份達13614毫米。

從赤道以南至智利北部的狹長海濱地帶,降水量就從750毫米不斷減少到50毫米以下,形成了阿塔卡馬沙漠。這個沙漠許多地區的年降水量隻有1毫米,甚至有些地方可以一連十幾年不下雨。智利北部甚至在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西坡則常年無雨,其幹燥程度與北非撒哈拉沙漠相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側氣流控製,有著強烈的信風逆溫,對流天氣難以發展。其次,海岸線走向與盛行的東南信風平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秘魯冷流使熱帶沙漠區域在南北方向上延伸得相當長,盡管這一熱帶沙漠區降水難得發生,但因受秘魯冷流影響,氣候冬暖夏涼,濕度很高,可以經常見到雲霧和毛毛雨天氣,和中國江南的濕度差不多。這條南北長2200多千米、寬15千米的濱海沙漠,完全靠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補給的短促河流,澆灌著河流兩岸的沙漠,發展其經濟繁榮的綠洲,種植著棉花和甘蔗。秘魯首都利馬就建在一個肥沃的綠洲上,是世界上建於沙漠地區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埃及首都開羅。

在秘魯北部沿海,偶爾受到暖濕的赤道逆流影響,造成反常的夏季暴雨,帶來大量降水,導致這裏的沙漠景觀變更。從智利北部往南,降水量迅速增加,到38°S附近,年平均降水量已增加到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雨水降於溫和的冬季,而夏季則涼爽幹燥,難得下雨,屬夏涼型地中海式氣候。

3.7.2安第斯山以東的南美氣候

亞馬孫平原的南北西三麵為高原、山地,東麵麵向大西洋。由東北、東南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彙集內陸,並受到西部山地抬升的作用,氣候終年炎熱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均在24~28℃之間,夜間氣溫也難得降到20℃以下。年雨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有的地方超過3000毫米。常年的高溫多雨,發育了世界上最繁茂的熱帶雨林,使得亞馬孫河成為世界第二長河,流域最廣、流量最大。它從秘魯的烏卡亞利-阿普裏馬克水係發源地起,全長約6480千米,其幹支流蜿蜒流經南美洲7個國家。上遊寬700米;中遊寬5000米以上,水深70米;下遊最寬處80千米,水深超過100米。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6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世界河流注入大洋總水量的1/6。泛濫期流量達28萬米2/秒,使距離岸邊160千米內的海水變淡。亞馬孫河河口形如喇叭,漲潮時,巨浪洶湧,氣勢磅礴,極為壯觀。沿亞馬孫河兩岸森林特別茂密,形成了一道不宜穿越的林牆。

南美熱帶雨林地區人煙稀少,整個亞馬孫平原至今隻開墾了1%。從亞馬孫平原往北,進入赤道以北的奧裏諾科平原。這裏各月氣溫雖都在26~29℃之間,但降水已較熱帶雨林地區明顯減少,年降水量多在1000~2000毫米之間,加勒比海沿岸的降水量還不足500毫米。這裏幹濕季節非常分明,一般5~10月為雨季,11月至來年4月為幹季。隨著氣候幹燥性的增加,熱帶森林已被熱帶草原所代替。

3.7.3安第斯山的垂直氣候帶

安第斯山脈地勢高聳,大部分山地處在熱帶緯度內,從山麓至頂峰溫度差異很大,垂直氣候帶譜十分明顯。在熱帶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終年高溫潮濕,為熱帶山地氣候帶,易於種植水稻、甘蔗和可可。海拔1000~2000米的地方,已不像山麓那樣暑氣逼人,為亞熱帶山地氣候帶。到海拔2000~3000米,各月平均氣溫都已在18℃以下,主要種植小麥、大麥和馬鈴薯,為溫帶山地氣候帶。3000米以上的山坡,為放牧羊駝的高山草地,屬寒帶氣候。大致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則終年積雪,是冰雪覆蓋帶。

南美洲熱帶區域的內陸山地國家,居民大部分都分布在溫帶高度的山間盆地和河穀之中。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和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就位於這個地帶,海拔高度分別為2600米和2850米,氣候四季如春。這裏氣溫日變化很大,白天可以上升到25℃,夜裏則會出現接近0℃的低溫。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海拔高度365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這裏各月氣溫在6~11℃之間,氣候溫涼,有時候夜裏還會出現霜凍。

3.8全年皆冬的極地氣候

極地氣候又稱寒帶氣候,全年皆冬、烈風、降水稀少,包括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兩種類型。冰原氣候分布在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終年嚴寒,地麵覆蓋著很厚的冰雪。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常冬無夏,地麵生長著苔蘚、地衣等植物。

極地氣候指南極洲和北冰洋以及環繞其洋麵和陸地的寒冷氣候。南極洲大陸為冰雪覆蓋,是全球最冷地區。在沿海和南極圈附近,年平均氣溫約為-10℃,內陸地區低達-50~-60℃。全大陸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內陸劇減,平均約為120毫米,在沿海地區年平均風速達到15~20米/秒。北半球則把樹木生長的北界作為極地氣候的南界,北半球大部極地氣候區為大陸環繞的永凍水域。冬半年在極夜無太陽輻射,夏半年極晝期間終日太陽不落,但冰雪反射率強烈。從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尚不足以融化冰雪,故夏溫仍低。隻有大陸邊緣部分的夏季氣溫可達0~10℃間,可生長苔蘚之類的低等植物,故稱苔原氣候。其他極區均為低於0℃的永凍氣候。苔原氣候出現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沿岸,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0℃以上,年降水量200~300毫米。

冰原氣候出現在南極洲、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島的一些島嶼上,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積雪終年不化,簡單概括為幹燥、酷寒。

3.8.1北極海域氣候

北極地區主要包括北冰洋和格陵蘭島。北冰洋位於北極圈內,被亞、歐、北美三大洲所包圍。它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加拿大北部的一些海峽與大西洋連接,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麵積1300多平方千米,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個。這裏生長著北極狐、北極熊等。生活在這裏的愛斯基摩人居住冰屋,靠獵殺北極熊、海豹、白鯨等為生。

11月至次年4月是北冰洋的冬季,5~6月、9~10月分屬春、秋季,7~8月為夏季,由於北冰洋地處高緯(一年中有5~6個月不見天日,即使在永晝時段,太陽高度角也在23.5°以下),廣覆對太陽輻射有極強反射能力的冰蓋,因此接受的太陽輻射很少,氣溫極低。1月平均氣溫為-20~-40℃,8月為-8℃,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曾測得-59℃的低溫。由於洋流和北極及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北冰洋中央,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揚斯克曾記錄到-70℃的低溫,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曾記錄到-62℃的氣溫。唯獨巴倫支海上空,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及東進的溫帶氣旋影響,氣溫較高,可達0~3℃。

北冰洋海域降水不多,年降水量一般隻有100~200毫米。冬季極地高壓的範圍達到盛期,北冰洋吹偏東風,氣旋活動出現於極圈之外,幾乎沒有降水。夏季,隨著行星風帶的北推和極地高壓範圍的收縮,氣旋活動可進入北極圈以北,帶來一定的降水。在亞歐大陸北部沿海區域,冬季的天空大部分時間被雲層遮蔽,顯得格外陰沉。例如在鄂畢河和葉尼塞河河口,每年的陰天日數超過了210天。盡管由於冷空氣長期維持,大氣中所含水汽量較少,年降水量不多,但降水頻繁,許多地區年降水日數多達160天左右。

由於受格陵蘭島、北美洲及歐洲大陸北部冬季冷高壓的影響,北冰洋海域冬季經常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天氣。俄羅斯北極沿岸雪暴日數多達100天以上,當暴風雪來臨時,居民不敢離開家,以免迷失方向。

常年覆冰的格陵蘭:格陵蘭是世界第一大島,位於60°~83°N之間,南北長約2500千米,寬1500千米以上,海岸的海拔高度為90~1200米,愈向內陸,冰層愈厚,海拔愈高,有些地方高達3000米以上。格陵蘭島中央高原全年酷寒,堪稱北半球全年最冷的地方。如埃士米特,極端最低氣溫為-65℃,有5個月的時間低於-38℃,氣溫降至-51℃以下的日數達83天。正因如此,島上80%以上的地區常年被冰雪覆蓋。

據考證,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其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1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在此地已經有了悠久的曆史。為了適應寒冷的極地氣候,他們的住房和衣著都很有特色。利用冰塊砌房子,搭成拱形的圓屋頂,背風麵開一個窄窄的小門。由於密閉程度高,盡管冰屋外麵寒風呼嘯,氣溫降到零下幾十攝氏度,可屋內還是不失融融暖意。他們的服裝頗具匠心,別具一格,是世界上最輕、最軟、最暖的衣服。他們特製的風雪大衣,可以讓身體發出的熱量在衣裳內自由循環。隻有在人感到太熱而把連領帽在頸部鬆開時,熱量才能夠逸出來。

3.8.2南極大陸氣候

南極大陸連同附近的島嶼合稱南極洲,幾乎全在南極圈內,四周被浩瀚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遠離其他大陸,麵積1400萬平方千米,大於歐洲和大洋洲。

橫貫南極的山脈把南極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南極洲,又稱大南極洲,麵積約占整個大陸的3/4,地勢較高,基本為冰雪覆蓋的高原。西南極洲,又稱小南極洲,麵積約占整個大陸的1/4,是一組被冰雪覆蓋並與冰層連接在一起的山巒起伏的群島,其北端為南極半島,深入大西洋。

南極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平均高度2350米,最高峰文森山海拔5140米。整個大陸幾乎全為冰雪所覆蓋,露岩隻占2%,冰層平均厚度約2000米,最厚的地方4200多米。南極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庫,冰的總量為2867.2萬立方米,占世界總冰量的90%。如果這個大冰原融化成水,全世界的海麵將升高60米,地球上的許多陸地將成為水鄉澤國。

南極洲氣候獨特,是地球上最冷、風暴最多的大陸。冬季最冷的7月,沿海地區平均氣溫為-20~-30℃,內陸為-40~-70℃。夏季最暖的1月,沿海地區平均氣溫為0℃,內陸平均為-20~-40℃。1983年7月31日,蘇聯東方站記錄到-89.2℃的低溫,是世界記錄到的最低自然溫度。

南極洲是世界上風力最大的大陸,俗稱“地球的風庫”。在40°~60°S之間由於陸地甚少,西風環流可以不受阻擋地圍著地球轉圈,風速很大,許多地方全年大於30米/秒的大風日數有100天左右。有南極“風源”之稱的阿德利地,大風日數竟達340天之多。這裏的風暴不僅頻繁,而且十分猛烈,1972年,澳大利亞莫森站曾觀測到82米/秒的大風;法國一個站更測到全洲最大風速——嚇人的100米/秒。

由於南極氣候寒冷,植物很難生長,隻是在岩石裸露的“綠洲”處才能見到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附近的海域中有數量極大的鱗蝦,於是在海岸和島嶼附近有一定數量的鳥類和海獸。海獸以海豹、海獅和海豚為多,鳥類的代表是企鵝。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加上與其他大陸分離較早,無人居住,隻有各國的科學考察隊在此短暫停留。

南極洲也像北冰洋一樣,極圈以內的地區都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的日子。極夜時,滿天星鬥,晶瑩剔透,而空曠遼遠的高空,也常有絢麗奪目的極光出現,把極夜打扮得五彩繽紛。

近來研究表明,極地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著很大作用。由於極地的大氣環流強烈地影響著較低緯度地區的天氣和氣候,所以海水覆蓋範圍的變化必然對全球的熱平衡及世界的天氣和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不僅是氣象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樣也是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海洋學、生物學和醫學等重大科學研究以及了解地球整個環境的重要基地。因此,南極被譽為“科學聖地”。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雖然擁有共同的家園,但這個家園由於所處的氣候帶不同,氣候狀況完全不同。

赤道氣候帶全年都是夏季,雖然很熱,但卻不似大陸內地的夏季那樣灼熱烤人。赤道地區高溫多雨,成為動植物生長繁衍極為有利的區域。熱帶氣候帶分布在赤道氣候帶的南北兩側,分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沙漠與半幹旱氣候,各地降水量不同,氣候差異明顯。亞熱帶氣候帶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互角逐的地帶,四季分明,氣候的季節變化十分顯著,夏季與熱帶相似,炎熱潮濕,冬季明顯比熱帶冷,喜溫的熱帶作物不能良好生長。亞熱帶每年冬季雖有冰雪,但無霜期很長,喜涼和喜溫不同生態型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溫帶氣候帶分布地域廣泛,麵積占地球總麵積的一半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氣候。四季分明,類型多樣,從而為生物界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世界。亞寒帶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控製,是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涼爽。寒帶氣候帶出現在南北極圈以內的兩極地區,太陽光隻能以很小的角度斜射這些地區,再加上地麵多為冰雪覆蓋,因此終年冰天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