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跨度大,地形複雜。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東北平原、新疆大部四季分明,嶺南長夏無冬,大興安嶺、長白山、青藏高原邊界地帶、天山以及新疆阿勒泰北部長冬無夏,青藏高原腹地、喜馬拉雅山脈長年皆冬,雲南四季如春。從赤道氣候帶到高山寒帶,從熱帶雨林到幹旱荒漠,有著多種多樣的氣候帶和自然景觀。中華大地北方冬長,南方夏長,春秋短促,秋季最短,呈現出紛繁複雜的物候和氣候現象,萬裏山河,如詩如畫。
中國根據不同的熱量條件,從北到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及南沙群島地區的赤道帶共六個氣候帶。
中國是世界上大陸性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冬幹夏雨最顯著的國家之一。印度季風北移時帶來的西南季風會影響到中國大陸,流經東南亞與南海的跨赤道低空西南氣流會影響中國大陸,源自西北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到達中國時有時會轉成南或西南氣流。季風氣候使得江南春雨,華北春旱;北方夏雨,江淮伏旱;秋高氣爽,秋雨綿綿,冬幹夏濕。中國雨季的開始與結束,主要決定於季風雨帶的進退,隻有季風進退正常,風調才能雨順,也就是雨帶進退正常。一旦季風反常,就會引起大範圍的旱澇災害。
冬冷夏熱,冬幹夏雨,這是中國氣候的特色,也是中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冬冷,中國兩廣地區就可以種植冬小麥,擴大作物複種指數;夏熱,能使東北和北疆的農作物延長生長期。冬幹,中國東北地區作物已經收割,華北地區冬小麥越冬期停止生長,南方雖有作物生長但需水量不大;夏雨,雨熱同季,雨水和熱量合理搭配,能發揮氣候最大的效益。
四川盆地重山圍繞,尤其是有秦嶺為四川阻擋了肆虐的寒潮,使得四川盆地優越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成為“天府之國”。雲南地形保證了冬暖,海拔高度造成了夏涼,因此四季如春。台灣火燒寮位於迎風麵,處在夏季風必經之地,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從而成為中國年雨量冠軍。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形成了江淮梅雨、北方夏雨、華西秋雨、台北冬雨和拉薩夜雨,造就了熱城吐魯番、冰城哈爾濱、風城下關、雨城雅安、霧城重慶等。
中國各地氣候繽紛,光照、熱量、降水、風能這些氣候資源優越,使得世界同緯度羨慕不已。優越的氣候資源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隻要是合理地、科學地開發利用,並加以保護,氣候資源將會使子孫萬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4.1中國的四季
4.1.1中國四季劃分
中國大部分地區位於亞熱帶和溫帶,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夏季炎熱多雨,驕陽如火;冬季冷風刺骨,冰天雪地;在地球同緯度上,中國的冬天比其他地方冷,夏天比其他地方熱。春秋兩季雖氣候宜人,但時間比較短暫。
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起點,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中點。自從二十四節氣引入《太初曆》以後,中國曆法中開始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立夏至立秋為夏季,立秋至立冬為秋季,立冬至立春為冬季。中國民間習慣以農曆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季。即使到現在,依然把正月(一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也是春季的開始,所以把這一天叫做春節,這是中國民間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
氣候統計上,一般是1月為最冷,7月為最熱,故現在習慣上通用以公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這種劃分季節的方法,每季都是3個月,整齊劃一,明確易記,而且夏季也的確最熱,冬季最冷,在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較為適用。
上述整齊劃一劃分四季的方法雖然簡明,但也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日期都是固定的,不能正確地反映當地的氣候特點和物候景象,與實際氣候狀況存在很大出入。這是因為,中國從南到北橫跨50多個緯度,從最南端的熱帶到最北端的亞寒帶,氣候差異可想而知。同樣是3月,南方已經感到炎熱的時候,北方仍然是冰天雪地的嚴冬天氣;海南已在迎接炎炎的夏日,江南一帶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東北的黑龍江卻依然千裏冰封,寒風蕭瑟。中華大地上的3月,各地氣候、物候各不相同,紛繁複雜,並非都是溫暖的春天,生活和生產迫切需要有更科學劃分季節的方法。
新的劃分季節的方法是以氣溫的變化為依據,以5天平均氣溫為指標,凡5天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比較寒冷的時期,則劃分為冬季;5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人們穿單衣活動的時期劃為夏季;5天的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不冷不熱的季節,就是春季和秋季了。
用這種標準劃分四季是比較科學的,因為它符合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物候景象。舉例說,3月下旬或3月底,北京地區5日平均氣溫升到10℃左右的時候,桃花盛開,春風拂麵。而當5日平均氣溫降到10℃左右的時候,江浙一帶梧桐葉落,景物呈現蕭瑟景象,便開始進入了冬季。
根據氣候平均氣溫指標劃分法可知,中國的南沙、西沙、中沙諸島四季皆夏。在東沙群島、海南島南端和台灣南端隻有一個短暫的晚春初秋季節。而從黑龍江省的中部地區再向北去,天氣過涼,夏季在這裏成為終點,向北便沒有了夏季。福建、雲南兩省南部及廣東、廣西、台灣和海南,秋季剛過,春季便接踵而來,這些地區沒有冬季。南嶺以北的浙江、江西和湖南3省南部大都在3月上旬進入春季。華北平原最北部的京津地區,春季的到來已是4月上旬初,而黑龍江南部春回大地時間更遲,要等到5月下旬了。
東北是中國東部地區秋來最早的地方,8月底以前就已全境入秋。9月上半月,華北平原開始金風送爽。9月下半月,長江中下遊地區方感涼意。國慶節前後,涼秋南下來到長沙、南昌、杭州一線。10月下半月,秋風才吹到嶺南廣東、廣西。11月上半月,廣東、廣西沿海地區和海南北部才分別感到秋涼。12月,海南南部夏去秋來的時候,東北大興安嶺則已經入冬3個多月。
根據中國東部平原地區17個省會城市春秋季節平均時間長度的統計結果,春長平均62天,秋長平均57天,秋季比春季短5天。這是因為秋季寒潮南下迅猛,所以秋季降溫比春季升溫要快,因而秋季時間短。全國春、秋季節最短的地方要數新疆吐魯番,春季41天,秋季33天,春、秋兩季加起來還不到兩個半月,所以給人的感覺似乎吐魯番一年隻有冬夏兩季,冬季像是西伯利亞,夏季像是撒哈拉。中國冬冷夏熱,春秋短促,這一氣候特點使得中國和西歐等海洋性氣候的國家很不一樣。特別是中國北方地區,穿長袖襯衫、毛背心、毛衣的時間很短,常常剛脫下棉衣,就要穿短袖襯衫了。到了秋天,換下短袖襯衫,不到1個月就要穿上棉衣了。
4.1.2鮮明的氣候特色
與中國華南同緯度的其他國家全年皆夏,隻有一季,而中國華南卻有春、夏、秋三季。與長江中下遊同緯度的國家,大都隻有春、夏、秋三季,而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不僅四季俱全,且冬冷夏熱,四季鮮明。與華北和東北同緯度上的世界其他地方也大多有四季,但中國華北和東北冬冷夏熱的程度要高於世界其他地方。天津冬長5個月,其中嚴冬近3個月,夏長3個多月,冬冷夏熱,四季分明。葡萄牙首都裏斯本與中國天津緯度相近,而裏斯本基本無冬,終年都是春、秋氣溫,季節變化很不明顯。中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呼瑪縣嚴冬長達5個半月,隆冬季節氣溫天天都是-30~-40℃,黑龍江冰厚1.5米左右。英國首都倫敦與呼瑪縣緯度相近,倫敦雖然也是長冬無夏、春秋相連的氣候,但是倫敦冬長而不冷,即使隆冬也不大出現0℃以下的氣溫,冬草常青,河流不凍,根本沒有嚴寒期。到了夏季,呼瑪縣的溫度反而比倫敦高出好幾度,倫敦人夏季不脫外衣,而呼瑪人盛夏中午還能穿襯衫。
中國冬季的寒冷,主要是寒潮頻頻南下造成的。強勁而寒冷的北風起自北冰洋附近地區,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再次加強。寒潮源地緯度較高,冬季日照短促,黑夜漫長,冬至前後的半年內北極圈內看不到太陽。這些地區從太陽得到的熱量十分微弱,漫漫長夜裏,地麵卻因向宇宙太空輻射損失了許多熱量,不斷冷卻,導致氣溫越來越低,冷空氣越積越強。寒潮暴發南下之後,冷空氣重新在源地開始再積聚,再暴發,不斷南下。
寒潮給中國帶來了同緯度上少見的嚴寒。每次寒潮入侵,東北、華北或華東等地的最低氣溫差不多都要降低10℃以上,而且伴有5~7級大風;或者最低氣溫雖隻降低7~10℃,但極端最低氣溫很低,陸上和海上也都有大風。1969年2月12~16日,位於中國最北端的漠河縣北極村出現了最寒冷的5天。根據北極村氣象站實測資料統計,這5天的最低氣溫分別為-47.4℃、-52.3℃、-51.2℃、-50.9℃和-49.0℃。其中13日-52.3℃的最低氣溫,創中國最低氣溫極值。
冬季並非都是天天一樣的冷,而是有暖有冷,冷暖交替。這是因為一場場寒潮向南侵襲是呈波浪式運動的緣故,寒潮侵襲的間歇,天氣就會暖和一些。
冬季過冷,作物越冬就會更加困難,長城以北的冬小麥一般已不能安全越冬,東北蘋果也隻能在比較暖和的渤海沿岸安家落戶;使中國熱帶緯度上許多地區都不再是熱帶氣候,熱帶作物都會受到寒潮凍害;使中國生長柑橘、茶葉、油桐、竹子等副熱帶植物的北界南移到淮河秦嶺一線,這要比歐洲地中海地區副熱帶氣候的北界約偏南10個緯度,相當於1100千米。
冬冷當然也有優越性。冬天冷了,許多害蟲會凍死,可以使來年的莊稼收成好。寒潮帶來的積雪,保護了冬季嚴寒地區雪下的小麥安全越冬,積雪又可減輕大田的春旱。嚴寒的冬季,使北方許多動物生長了名貴的毛裘。常年較低的水溫,使北方大量魚類積累了肥美的脂肪。黑龍江、鬆花江、興凱湖,以至北疆福海縣的烏倫古湖等地區廣大漁民,創造了冰下捕魚新技術,一網能打上幾噸、十幾噸以至幾十噸的鮮魚,變冬季的生產淡季為旺季。
夏熱也並非一無是處,其優越性也很多。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大都種一年生的農作物,春種秋收,冬天冷些沒有關係,隻要夏天能帶來足夠的熱量,就能給東北和北疆的農業帶來好收成,使那裏長出世界同緯度上少見的好莊稼。中國東北最北部,能夠種植水稻、玉米、棉花,而同緯度海洋性氣候的英國,雖然冬季較暖,但因夏季過涼,全年的熱量分散使用,就不能生長水稻、玉米、棉花,而隻能種大麥、小麥、燕麥和土豆。中國喜熱的棉花、水稻等高產糧棉作物,種植北界所處緯度高於世界其他國家。
4.2中國氣候區劃
氣候資源區劃是根據研究目的和產業部門對氣候的要求,采用有關指標,對全球或某一地區的氣候資源進行逐級劃分,將氣候資源大致相同的地方劃為一區,不同的劃入另一區,即得出若幹等級的區劃單位。
1929年,竺可楨根據當時的氣候資料提出了中國第一個氣候區劃。他將全國分為華南、華中、華北、東北、雲貴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共8個氣候區。此後塗長望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訂正,提出了新的區劃。1949年,盧鋈又提出4條界線:1月平均氣溫為-6℃的等溫線,大致與長城平行,作為春麥與冬麥的分界;1月平均氣溫為6℃的等溫線,大致與南嶺山地一致,作為一季稻和雙季稻的分界;年降水量為750毫米的等值線,大約與秦嶺至淮河一線相當,作為水稻的北界;年降水量為1250毫米的等值線,作為麥作的南限。在此基礎上,盧鋈進一步將全國分成十大氣候區。
1949年以後,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和中央氣象局等單位都提出過氣候區劃方案。195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氣候區劃初稿,以日平均氣溫不低於10℃穩定期的積溫和最冷月氣溫或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值為熱量指標,以幹燥度為水分指標。1966年,中央氣象局在上述氣候區劃基礎上,用1951~1960年全國600多個站的資料進行補充和修正,繪製了中國氣候區劃圖。1978年,又用1951~1970年的氣候資料編繪了新的中國氣候區劃圖。中國各省、自治區、各業務部門結合本地區的特點,也進行了相應的氣候區劃調整。
1979年,國家氣象局編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將中國氣候區劃分為3級。第1級是氣候帶,表示熱量的豐富程度;第2級是氣候大區,用來進一步劃分各個氣候帶中氣候幹濕方麵的差異;第3級氣候區敘述起來比較複雜,不再詳述。
由於中國大多數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暖以及北方一些區域出現幹旱化,加上所采用的資料站點和部分區劃原則有別,21世紀伊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鄭景雲、尹雲鶴、李炳元根據1971~2000年中國609個氣象台站的氣象觀測資料,參照氣候區劃三級指標體係,對中國氣候進行重新區劃,將中國劃分為12個溫度帶、24個幹濕區、56個氣候區。中國氣候帶、區的總體格局並未發生明顯變化,但一些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移動。其中亞熱帶北界與暖溫帶北界均出現了北移,北方地區的半濕潤與半幹旱分界線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東移與南擴,中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3級氣候區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動。
4.2.1一級區劃(氣候帶)指標
一級氣候帶以熱量的豐富程度為依據,把標準日平均氣溫≥10℃積溫(即10℃以上時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的總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作為指標,將中國從南到北劃分為9個氣候帶。
青藏高原海拔特高,麵積又大,另劃為高原氣候區域。
根據一級區劃(氣候帶)指標,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北,西部青藏高原以北,都是溫帶氣候區,溫帶氣候區又細分為寒溫帶、中溫帶和暖溫帶。
寒溫帶是溫帶中最冷也就是中國東部地區中最冷的氣候帶,位於大興安嶺北部和黑龍江最北段河穀地區。這裏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隻有18℃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30℃左右,幾乎都出現過-48℃及以下的低溫。由於這裏農作物生長期短,夏季又涼,地下還有島狀永凍土存在,因此隻能種植土豆、蕎麥、穀子等耐寒的農作物。植被主要是耐寒的針葉林和落葉鬆林。
中溫帶是中國6個氣候帶中麵積最大的一個帶,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本帶位於寒溫帶之南,冬夏氣溫都比寒溫帶為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8~26℃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10~-30℃,極端最低氣溫在-30~-48℃之間。本帶一般隻有季節性凍土,最大凍土深度在1~3米之間。玉米、高粱、小麥是中溫帶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在本帶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基本上一年一熟。東北中溫帶地區還是中國著名的東北大豆的故鄉,產量高、質量好,遠銷國外。蘋果、梨、葡萄已可在本帶南部生長。本區天然植被是針葉和闊葉落葉混交林(東部濕潤區)、草原(中部半濕潤區)和荒漠(西部幹燥氣候區)。
中國的暖溫帶分東西兩大塊,東塊在中溫帶和亞熱帶之間,主要位於華北地區和黃淮之間。西塊主要是塔裏木、吐魯番盆地等南疆地區。本區位於中溫帶之南,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在23~28℃之間,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0~-10℃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在-20~-30℃,一般年份已不出現-20℃以下低溫。本區是中國冬小麥和溫帶蘋果、梨、柿子、葡萄等水果的主要產區,棉花生長良好。農作物南部可一年兩熟或北部二年三熟。天然植被和中溫帶相似,從東部的闊葉落葉林、草原到西部的荒漠景觀,因氣候幹濕而不同。
中國亞熱帶氣候北界在淮河秦嶺一線,即33°~34°N,南界在廣東雷州半島北部,大致在21°~22°N,幾乎包括了中國整個東南地區。
亞熱帶也分北、中、南3個帶。北亞熱帶最冷月平均氣溫0~4℃,曆史上極端最低氣溫-10~-20℃。由於平均氣溫在0℃以上,因此已經不再有季節性凍土存在,隻是最冷期間有幾天表土略有結凍,但太陽出來旋即融化。中亞熱帶最冷月平均氣溫4~10℃,極端最低氣溫2~-10℃,每年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5℃,因此柑橘等怕寒亞熱帶經濟作物可以廣為種植,僅僅在特別寒冷的年份中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南亞熱帶最冷月平均氣溫10~15℃,極端最低氣溫-5~2℃,因此即使怕冷的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如香蕉、龍眼、菠蘿、橄欖和胡椒等在本帶中部和南部也均可安全生長,有利地形還可生長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亞熱帶的農作物一般以雙季水稻為主,或者稻麥兩熟,最南部氣候條件一年甚至可以種三季水稻,或兩季水稻加一季綠肥或冬小麥。常綠闊葉樹到處生長,一年四季鬱鬱蔥蔥。
根據一級區劃(氣候帶)指標,中國熱帶麵積很小,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南海諸島、台灣南部、雲南西雙版納和元江河穀南部等河穀地區。中國大陸上的熱帶氣候都屬北熱帶,南熱帶僅包括南沙群島。北熱帶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5~19℃,中熱帶為19~25℃,南熱帶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均在25~28℃之間。北熱帶極端最低氣溫為2~6℃,中熱帶為6~20℃,南熱帶一般不低於20℃。熱帶中作物一年三熟,甚至四季都可以收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橡膠、檳榔、咖啡、油棕、菠蘿蜜等均可生長。
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帶分布和東部地區不同,主要決定於海拔高度,因此並不完全按緯度順序從北向南排列。
藏北高原上海拔4500米左右以上地區,由於海拔高、緯度偏高,夏季最熱月氣溫隻有10℃左右,因此地麵隻能長草類。土壤潮濕,池沼多,地下有永凍土存在,氣候條件很像北極苔原地區,基本上無人居住。緯度稍南、海拔稍低的是高原寒溫帶,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雖然牧草稍短,載畜量稍小,但牧場廣闊,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海拔更低一些的地區是高原溫帶,這裏可以種植青稞、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藏東南地區是高原亞熱帶氣候,這裏海拔在1000~2500米之間,因高原屏障阻擋東亞冷空氣而冬季沒有嚴寒低溫,玉米、水稻等喜暖作物生長良好,亞熱帶經濟作物柑橘、茶葉等也可栽培。高原最東南緣800米左右以下的低拔海地區屬於與印度接壤的熱帶氣候區。
4.2.2二級區劃(氣候大區)
第二級是氣候大區,用來進一步劃分各個氣候帶中氣候幹濕方麵的差異,二級區劃(氣候大區)指標采用年幹燥度來劃分。年幹燥度是年平均最大可能蒸發量與年平均降水量之比。根據幹燥度將中國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幹旱、半幹旱地區,中國的幹旱、半幹旱地區麵積廣大,主要位於西北部地區。
濕潤區幹燥度為<1.00,即降水量大於最大可能蒸發量,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部、中國東部秦嶺至淮河以南的廣大區域、東北的北部和東部,天然植被為森林,農業以水田耕作為主。
半濕潤區幹燥度為1.00~1.49,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部、甘肅南部、陝西中南部以及華北、黃淮平原和東北大部,天然植被為森林草原,以旱作農業為主。
半幹旱區幹燥度1.50~3.49,分布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區、西北東部的部分地區、內蒙古東部和東北西部,天然植被為草甸、草原、幹草原、荒漠草原,農作物生長期間常年缺水,必須通過灌溉才能生長。
幹旱區幹燥度≥3.50,分布在新疆大部、青海、甘肅兩省的部分地區和內蒙古地區,天然植被為荒漠,農作物無法生長。
4.3獨特的地方性氣候
4.3.1季風氣候
季風是由於海陸熱力差異或行星風帶隨季節移動而引起的大範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改變的現象。在盛行風向發生季節性轉變的同時,雲、雨和天氣係統等都隨著發生明顯的變化。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夏季天氣炎熱,濕度加大,雲量增多,雨量猛增,這時進入了雨季,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受來自大陸幹冷氣流的影響,冬季氣候寒冷,濕度變小,雲量減少,雨量劇減,這時轉為旱季,氣候具有大陸性。
在全球範圍內,亞洲地區的季風最明顯也最著名,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冬季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的西南季風環流交替盛行,並且它們的轉換是一個具有暴發性的突變過程,中間的過渡期比較短。通常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為冬季風的盛行時期,而6~9月為夏季風的盛行時期,中間的4~5月和10月為夏、冬兩支季風環流轉換的過渡期。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35°~55°N的亞洲大陸東岸,包括中國東部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北地域、朝鮮半島、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南部。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0℃,夏季雨水最多。冬季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風,寒冷幹燥。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2/3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四季分明,冬夏季風方向變化顯著。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農作物一年兩熟,農作物種類有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25°~35°N的亞洲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該氣候區域冬季溫和少雨,1月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7月平均氣溫一般為25℃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以中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他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幹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氣候區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冬季的低溫使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中國的亞熱帶主要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極端高溫常超過40℃。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本區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因熱量較高,作物一年三熟。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於10°~25°N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熱帶季風的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年降水量大,季風顯著,盛行熱帶氣旋。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16℃以上。冬半年在雲南的西雙版納以及印度南部,由於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擋冷空氣南侵,因此冬半年氣溫相對較高。幹濕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製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是熱帶季風區的夏雨比熱帶幹濕季氣候區更豐沛。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冬季在幹燥的東北季風控製下,降水稀少。熱帶季風區一年分旱雨兩季。幹季時陸地高壓散發出來的東北季風彙入海洋上的赤道輻合帶,雨季時南半球副高壓散發出來的西南季風彙入塔爾低壓。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熱帶氣旋盛行季節。
中國以及東亞、南亞地區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除了和其他季風地區的相似條件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
影響中國的夏季風有三支:第一支是印度夏季風,在印度季風北移時帶來的西南季風會影響到中國大陸;第二支是流經東南亞和南海的跨赤道氣流,該氣流是一種低空的西南氣流;第三支是源自西北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到達中國有時會轉成南或西南氣流。每年的5月上旬,季風開始在中國南海北部出現,之後會經過3次突然北進和4個靜止的階段。季風在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到達長江流域,然後繼續北進,大約於7月上中旬到達黃河流域,最後到達終界線華北一帶,時間大概是在7月底至8月10日前。中國冬季風要比夏季風來得強烈,東部沿海地區冬季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隨寒潮南下。南海地區大風比北部要少一些,多為東北風。
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除華南外,處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其雨季和旱季降水量的對比,遠不如南亞季風氣候區顯著。季風氣候雨熱同季的特征,對農業生產尤其對水稻一類高產糧食作物十分有利,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
4.3.2高原氣候
高原氣候是指高原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帶,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高原氣候寒冷幹燥、日較差大,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漸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0.6℃。高原上空氣稀薄、幹燥少雲,白天地麵接收大量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地麵層的氣溫上升迅速;晚上地麵散熱極快,地麵氣溫急劇下降降至0℃以下,因此高原氣溫日較差很大。高原大氣壓低,水蒸氣壓也低,空氣中水分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所以海拔愈高氣候愈幹燥。高原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清潔,塵埃和水蒸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比平原地帶高,因而太陽輻射強,太陽輻射透過率往往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青藏高原以巍峨的雄姿屹立於地球之巔,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麵積很大,高原氣候的特點更為突出。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空氣稀薄,因而日照強烈,大部地區年輻射量比同緯度中國東部地區約高1倍。拉薩一年中有3000小時日照,有日光城之稱。青藏高原氣溫很低,冬寒夏涼,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青藏高原氣溫日變化顯著,比中國東部地區高1~2倍。青藏高原麵向海洋一側的邊緣是多雨帶,而高原內部與背向海洋一側則雨量稀少。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西北部,大體上西起祁連山,東止太行山,北起長城,南達秦嶺,橫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等6個省區。黃土高原的氣候特點為雨量較少,雨季短促,幹季較長,幹濕季節明顯;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無霜期較長,熱量條件比較優越;冬春季節多大風,冬幹、春旱現象比較明顯。黃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間,有些地區年雨量可達80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的七八兩個月,雨季比較短促,幹燥少雨的時期比較長。由於降雨多集中在夏季,降水中多暴雨和冰雹出現,所以夏季多雨、多冰雹是黃土高原的一個氣候特色。急驟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發和水土的大量流失,強烈的冰雹又往往毀壞大片莊稼。黃土高原上雨量的年際變化差異大、不穩定,多雨年份的雨量比少雨年份的雨量高出三四倍甚至三四十倍。太原少雨之年降雨量5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700毫米;位於河南三門峽的陝縣更顯著,少雨之年僅有20毫米,多雨之年可達到700毫米。這樣懸殊的年雨量變化極易形成旱澇災害。黃土高原上雨量不多,且多集中在夏季,所以黃土高原上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日光充足。黃土高原年日照時數一般都在2000~3000小時之間,由南向北逐漸增多,擁有比較充足的光照條件和比較豐富的熱量資源,為喜溫和喜陽性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廣闊的發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