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繽紛的中國氣候(2 / 3)

黃土高原由於日光條件優越,加上冬春季節多大風,蒸發普遍比較強烈,冬幹、春旱現象也相應表現得比較明顯。高原的蒸發量普遍超過實際降水量,而且也表現出由南向北逐漸加劇的特點。北部沿長城一線由於地熱高、日照時數多、降水少、風速大、濕度低,因而是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也是黃土高原冬幹、春旱現象最明顯的地區。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是貴州高原和雲南高原的總稱,包括貴州全省,雲南省哀勞山以東地區,廣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區,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間。與西北黃土高原相比,由於地理緯度偏南,水汽含量比較豐富,氣候溫暖濕潤。但貴州高原和雲南高原在氣候特色和自然景觀方麵還有著不完全一致的特點。

貴州高原的氣候特色為雨量較豐,雨勢和緩,雨日較多,全年多雲霧,少日照,氣候濕潤,氣溫年變化和緩,有冬暖夏涼之感。貴州高原年雨量為900~1250毫米,逐年之間變化較小,降水充沛而穩定,氣候比較濕潤,年雨日數一般都在170~180天,月雨日數一般都在10天以上。貴州高原多雲霧,多陰天,多雨日,因而日照偏少,年日照時數一般為1200~1400小時,大概隻有黃土高原的一半,平均每天隻有4小時的日照時間,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貴州高原的日照時數雖少,但熱量條件比較優越,以無霜期來說,高原西部稍微短些,大約為225天,其他地區一般都在270天以上。熱量條件最好的是高原南部地區,長達335天,幾乎全年都是生長期。高原上的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冬季1月的平均氣溫一般在6℃以上、南部7~8℃,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4~26℃之間。貴州高原的氣候冬季比較暖和,夏季比較涼爽。

雲南高原地形地勢自北向南和自西向東逐漸降低,高原中央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氣候條件優越而又奇特。因其地理緯度偏南,具有低緯度亞熱帶氣候特色,但海拔高度較高,又使它不完全相似於亞熱帶氣候。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大大豐富了雲南的自然景觀,氣候別具一格。從氣溫特征來說,雲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度適宜,四季如春,一年之中分不出明顯的四季變化,昆明在中國的氣候中一向享有春城的美稱。雲南高原平均氣溫大致在15~22℃之間,4月的平均氣溫一般比10月高,也就是說春溫高於秋溫,春季多晴朗天氣,秋季多陰雨天氣。雲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劃分為幹、濕兩個季節,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4月是幹季,5~10月是濕季。5月的雨量比4月的雨量要多出3~10倍,而10月的雨量比11月的雨量也要多出3~10倍,因而有“4月是幹季尾、5月是濕季頭,10月是濕季尾、11月是幹季頭”的說法。幹濕季節氣候上的這種顯著差異,顯然是冬、夏季風進退變化的結果。

4.3.3草原氣候

草原氣候屬於沙漠氣候和濕潤氣候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其特征是降水量偏少,以夏季陣性降雨為主,氣候幹燥。草原地區一般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短促,全年日照時間較長,擁有較好的熱量條件,適於牧草的生長。但由於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冬季和春季常發生幹旱現象,這對春天播種和牧草的萌芽、生長均有不利影響。到了夏季,雨量集中,日照充分,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和熱量條件可同時得到滿足,因而盛夏七八月是草原的黃金季節。到了冬天,低溫、大風席卷草原,常常造成風雪災害,尤其是對牧畜的安全越冬影響很大。

中國草原麵積約為4億公頃,是森林的2倍、農田的3.2倍,是中國麵積最大的陸地生態係統。草原生態狀況、牲畜承載能力,不僅直接關係著中國生態與食品安全,還關係著牧民、牧區和全社會的和諧發展。氣候變化、氣象災害以及衍生災害對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生產的影響巨大。

從2009年開始,中國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開展了“氣候變化對主要草原牲畜承載量的影響評估”專項研究,通過彙總1961年以來草原氣象觀測站的數據,並赴草地實地觀測與調查發現:中國主要草原區大部分地區自1961年以來氣候變化導致產草量呈下降趨勢,內蒙古、寧夏等北部暖幹化草原產草量下降明顯。

根據觀測和模式計算,中國主要草原區北部暖幹化、西部暖濕化趨勢明顯。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1961年以來,占中國草原麵積70%的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6省(區)氣溫普遍升高,上升速率為每10年增加0.1~0.8℃。但上述6省(區)草原牧草生長季降水量變化趨勢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東南部等北部草原暖幹化趨勢明顯。1961年以來內蒙古大部、甘肅東部、寧夏大部、青海東南部牧草生長季降水量呈減少趨勢,濕潤度下降,草原暖幹化趨勢比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不利於草原生態恢複和畜牧業生產。青藏高原、新疆等中國西部大部分草原向暖濕化趨勢發展。1961年以來新疆和青藏高原大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牧草生長季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大部分草原每10年增加1~10毫米,西藏中東部草原增加10~30毫米,濕潤度增加,草原在向暖濕化方向發展,總體氣候條件有利於草原植被生長和退化草原的生態恢複。

雖然氣溫升高對於植物生長有有利的一麵,但總體來看,中國主要草原氣候變化對於牧草生長還是不利的方麵更多。由於生長季降水量增加有限,但是溫度增加很快,加上降水變率大,對牧草生長很不利。自1961年以來,中國主要草原大部分地區牲畜承載力呈下降趨勢,而實際牲畜超載比較嚴重。青海東部、三江源中部和東南部和西藏西部的部分地區、新疆北部大部分草原氣候對牲畜的承載能力在下降,新疆中部和南部、青藏高原大部向氣候暖濕化發展的草原對牲畜的承載能力呈增加趨勢,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大。而北方6省區農牧民1961年以來實際飼養的牲畜數量卻在不斷增加,草原處於過度利用狀態。

4.3.4富饒的“天府之國”

人們總是對地處15°~30°N的成都平原這塊富饒的綠洲感到不可思議。在地球這個緯度帶上,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沙漠,南非的卡拉哈裏沙漠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由於回歸線橫貫其中,因此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四川盆地正處於回歸沙漠帶之內,但奇怪的是從中國南方到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陸地區,卻成了這個回歸沙漠帶上的“大綠洲”,溫度適宜,雨量適宜,物產豐富,很早以前就被人們賦予“天府之國”的美稱。研究其成因,發現與秦嶺阻擋由極地南下冷空氣有關。

冬季,北極處於極夜,寒冷程度加劇,氣溫即在-40~-50℃之間,從而形成極地冷高壓。在適宜的高壓環流影響下,冷高壓南侵,造成沿途劇烈大風、降溫、降雪天氣,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形成寒潮。冷高壓(或冷氣團)南下過程中,遇到高大巍峨的山脈,就會受到阻攔,常常要停滯一段時間,或者得到新的冷空氣補充後,才能越過或者繞過山脈繼續南侵。冷氣團越山後,背風坡的焚風效應及南方暖下墊麵的加熱作用,是冷氣團迅速增溫變性,從而大大減弱了冷空氣的強度。

秦嶺山脈海拔高度平均在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嶺阻擋了南侵的冷空氣,成為對氣候和經濟作物影響最典型的山脈。秦嶺南北氣溫差異明顯:嶺北的西安1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平均氣溫-20.6℃;嶺南的安康1月平均氣溫3.2℃,極端最低平均氣溫-9.5℃。東部平原的北部徐州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平均氣溫18.9℃;南部揚州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平均氣溫-17.7℃。由此可以看出,東部平原上由於沒有山脈阻擋,冷氣團南侵一瀉千裏,南北相距200千米的徐州和揚州,1月平均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僅分別相差2.4℃和1.2℃,明顯低於秦嶺南北1月平均氣溫差4.2℃和1月平均極端最低氣溫差11.1℃。也就是說,秦嶺山脈阻擋了寒潮南侵,使嶺南最低氣溫比東部同緯度地區高得多。相當於把安康南移到350千米以外的洞庭湖,可見秦嶺對冬季氣溫影響之大。

由於秦嶺對冷空氣的阻擋,陝南極少出現對亞熱帶作物致命的低溫,因此柑橘、油桐、枇杷、竹子等亞熱帶植物都可以在這裏良好生長。-7~-11℃的低溫持續稍久,柑橘就會有嚴重凍害和凍死的危險。因為與陝南同緯度的東部平原每3年總有兩年最低氣溫低於-10℃,所以一般不能栽種柑橘。秦嶺以北地區更是柑橘絕跡,盛產的是蘋果和梨等溫帶水果。秦嶺成了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界線。

從秦嶺往南,翻過大巴山就進入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南沿的瀘州市記錄的極端最低氣溫是-0.6℃。而東部地區由於沒有高山屏障,比瀘州偏南7個緯度、相距約800千米的廣東、廣西沿海,在強大寒潮南下的日子裏,曾出現過比瀘州低的氣溫記錄,其中,廣東陽江和廣西欽州,曾分別出現-1.4℃和-1.8℃的最低氣溫紀錄。

瀘州地區雖然也有雪,但很少見,每年平均不到1天,也就是說有些年份並不下雪。而同緯度的湖南常德,平均每年都要出現11天的降雪日。瀘州寒冷日數平均每年不到0.6天,而湖南常德每年有24.4天之多。瀘州每年平均有霜日為2.3天,而常德卻為28.5天。

四川盆地重山圍繞,阻滯了北方和東方的冷空氣入侵,使冬季氣候比東部平原要溫暖得多,即使強冷空氣南下,也沒有像東部平原那樣大幅度的降溫天氣出現。有時寒潮把霜凍區南界南推到了廣東、廣西南部沿海,而四川盆地卻依然存在無霜區。四川盆地冬季溫暖,冰雪、霜凍、寒冷日數少見,作物幾乎全年都能生長。旱澇災害也較東部輕,又極少大風災害,加上都江堰的水利灌溉條件,使四川盆地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由於盆地內冬季十分溫暖,所以在中國氣候區劃中屬中亞熱帶氣候,而同緯度東部卻是北亞熱帶氣候,相差一個等級。

除了秦嶺還有南方的南嶺山脈,南嶺山脈位於江西、湖南兩省和廣東、廣西之間,大庾嶺是南嶺山脈之一。南嶺山脈雖然支離破碎,也不算太高,最高峰也隻有海拔2000米左右,但因為這裏緯度較低,冷空氣到此後勢力已大大減弱,所以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還是很顯著的。嶺南的廣東韶關,1月平均氣溫10℃,比嶺北郴縣(距韶關不足120千米)竟然高出3.8℃。東部地區1月每向北120千米,氣溫平均降低1.5℃。從郴縣往北,由於沒有高大山脈的阻擋,一直要到武漢以北,1月平均氣溫才降低3.8℃。而這兩地的距離足足要比韶關到郴縣的距離多5倍。南嶺也是中國一條明顯的氣候分界線。

4.3.5四季如春的雲南

中國一個地方四季如春,從氣溫指標上看,不僅3~5月是春天,就連盛夏的7月、隆冬的1月也是春天,這個地方就是雲南中南部。

按照氣溫指標,10~22℃之間為春季。赤道海平麵上平均氣溫終年在28℃上下,按照每向上100米溫度遞減0.6℃的梯度,大約地麵1000米以上3000米以下的高度,便是氣溫終年在10~22℃之間的四季如春區域。隨著緯度的增高,四季如春區的高度帶逐漸變窄並下移,在25°~30°N以北就不再有四季如春區。

四季如春的雲南月色雲南省位於21°~29°N,中南部海拔在1000~1500米高度帶內。雲南中南部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東坡,地形屏障了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入侵,保證了雲南中南部地區冬季能有春天的氣溫。夏季氣溫低於22℃,盛夏而無夏熱;冬季又因為緯度低,熱量豐富,東部重重高山又阻滯了來自東北方的冷空氣入侵,冬季氣溫高於10℃,無隆冬之感。於是中國雲南中南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雲南的省會昆明,也贏得了“春城”的美名。

雲南中南部的四季如春是地形保證了冬暖,拔海高度造成了夏涼,地形和海拔兩者綜合的影響,使中國雲南中南部四季如春。而中國東部與雲南同緯度同高度的高山地區卻並非四季如春,這主要是因為那裏冬季常常受南下冷空氣入侵,冬季氣溫低於10℃。看來,雲南中南部“四季如春”的氣候是大自然的恩賜。

由於雲南中南部不是平原,那裏地形起伏,山巒重疊,特別是西部地區,更是高山大河並排南下的橫斷山區,因此氣候變得複雜起來。例如,紅河河穀(元江)中的元陽城,海拔1493米,屬於“四季如春”的氣候;而海拔1200米以下地區,則是“長夏無冬”氣候;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頂地區,卻又是“長冬無夏”了。在雲南北部更高的山上,還有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全年皆冬”的氣候。

1974年2月25日,受冷空氣影響,雲南東部的貴州、湖南、廣西都出現了明顯的寒潮天氣,而雲南卻是一片晴空。資料記載,昆明這天的最高氣溫達22℃。可是僅僅過了一夜,冷空氣翻過了烏蒙山脈,進入雲南境內,一下子使昆明的最高氣溫降到了5℃,最低氣溫達到0℃,使全省突然由“夏天”轉入“冬天”,令人猝不及防。這是因為,雲南所處的緯度低,太陽熱力強,隻要天晴,氣溫總是比較高。一旦陰雨,沒有了強烈的陽光照射,加上雨水蒸發又消耗了大量熱量,氣溫便會急劇下降。

因此,雲南真正四季如春的氣候範圍其實很小,隻有在雲南中南部地區的山頂或山脊、終日有春秋氣溫的氣流吹拂、氣溫晝夜變化很小的地方,才是四季如春的氣候。

4.3.6中國哪裏最冷

中國哪裏最冷?實際上是一個很籠統的話題。一個地方極端最低氣溫值,決定於所處緯度、氣流的方向(風向)、地形和天氣狀況等。比如緯度偏北,多北風,地形凹窪,天氣晴朗,就可能出現很低的極端最低氣溫值。

漠河廣州位於23°N,1934年12月8日清晨,這裏曾出現過-0.3℃的低溫,這是廣州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極端最低氣溫。位於31°N稍北的上海市,一個世紀以來記錄到的最低氣溫是1893年1月19日的-12.1℃。位於40°N的北京市,極端最低氣溫是1966年2月23日觀測到的-27.4℃。再向北到46°N的哈爾濱,1931年1月曾出現了-41.4℃的低溫,這是哈爾濱有觀測以來的最低氣溫記錄。位於49°N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免渡河,1922年1月16日曾觀測到-50.1℃的氣溫,是新中國成立前氣溫記錄中的最低值。新中國成立後,位於新疆北部47°N的富蘊氣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溫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記錄,1月21日又以-51.5℃再創全國新記錄,加上1月22日清晨-50.7℃的最低氣溫,富蘊氣象站連續3天最低氣溫低於-50℃。此外,突破-50℃氣溫紀錄的氣象站還有位於50°N內蒙古大興安嶺上的圖裏河,於1966年2月22日測到-50.2℃的低溫;大興安嶺北麓、黑龍江上遊南岸、位於53°N、中國版圖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氣象站,1969年2月13日誕生了中國現有氣象資料中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52.3℃。

漠河和富蘊所以能出現這麼低的氣溫,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緯度高,冬季陽光斜射熱力微弱,黑夜又極為漫長,地麵向宇宙空間輻射散失了許多熱量;二是它們都處在河穀地形之中,夜間高山上冷卻的嚴寒空氣沿坡下沉,加上凹窪地形的穀底本身同時也在輻射冷卻,因此這裏的氣溫比同高度平原上又低了許多;三是這些嚴寒天氣都是晴天,隻有在晴夜中地麵才能強烈向太空輻射冷卻,從而降到更低的溫度。當然,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們都在東亞冷空氣影響之下,基礎氣溫已降得特別低。如果在溫暖的西歐,即使緯度再靠北,地形再低窪,天氣再晴好,也不會出現這樣低的氣溫。

西安-鄭州-青島一線極端最低氣溫大約在-20℃;南京、武漢等長江中下遊沿岸極端最低氣溫都在-10℃上下,僅四川盆地因四周重山屏障,冷空氣不易進入,才和廣東、廣西北部、福建沿海一樣,一般不出現低於-5℃的氣溫。中國曆史上從不出現0℃以下氣溫的區域很小,大致隻有華南大部分沿海、雲南南部、台灣大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了。相應地,中國極端最低氣溫的最高值也就發生在這些地方,例如西沙珊瑚島為15.3℃,東沙群島為11.2℃,台灣南部恒春為8.0℃。

極端最低氣溫和作物分布有很大關係。例如-25~-28℃以下的嚴寒低溫會大量凍死越冬的冬小麥,所以長城以北一般不種冬麥而種春天播種的春小麥;柑橘害怕-7~-9℃的低溫,氣溫低於-9℃就會被大量凍死。例如中國曆史上1654年和1676年兩次強寒潮,曾把建於唐朝、經營近千年的江西省柑園和桂園完全摧毀;熱帶作物橡膠甚至害怕5℃的溫度,1973~1974年和1975~1976年的兩個冬季中,兩次寒潮低溫,導致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縣的極端最低氣溫降到3℃以下,橡膠樹大約40%受凍死亡。

中國民間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後第三個九天,在1月10~18日。果然不錯,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最冷的旬是1月中旬,有時雖然也發生在1月上旬或1月下旬,但這3個旬的氣溫相差都不太多。

從各級寒冷日數的比較可以發現,最低氣溫≤0℃和-10℃的日子以青藏高原為多,最低氣溫≤-20℃、-30℃和-40℃的嚴寒日數仍以東北北部為多。這也證明了青藏高原上全年中冬季雖不太寒冷但冷期很長;而東北大小興安嶺、北疆阿爾泰山區冬雖嚴寒,但冷期較短,且還有暖熱的夏天。因此,中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在最北部,而夏季最涼的地方則在青藏高原上。

4.3.7獨特的華西秋雨

中國大部分地區秋季的雨日和雲量都比較少,顯得秋高氣爽。淮河以南,南嶺以北,9~10月的雨量、雨日和雲量也都相對較少,天氣不冷不熱,涼爽舒適。“月到中秋分外明”,“十月小陽春”,就是對秋天的讚譽。重陽節登高遠眺,假日郊遊,觀賞紅葉,都是人們喜愛的秋季活動內容。

華西秋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的時節,中國西南地區卻正下著綿綿秋雨,四川、貴州兩省的一些地區更是天無三日晴。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來形容四川盆地陰雨多、日照少的氣候特色。成都市1951~2005年的55年中,就有33年中秋之夜陰雲低垂,夜雨霏霏,有11年雲厚天暗,星月隱蔽;有7年雲天稍開,月光熹微,隻有4年雲淡天高,皓月生輝。因此,四川盆地多秋雨傳言非虛。峨眉山上9~10月總雨日50天,也就是10天中有8天都在降雨,9~10月總降雨時間772小時,但強度在一年四季裏是最小的,是中國最明顯的秋雨連綿之地。

華西秋雨天氣的形成無疑是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年進入9月以後,華西地區5500米高空,正處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西地區,使華西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中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中國西部地區頻頻交會,使鋒麵活動加劇,從而產生較長時間的陰雨,平均來講,降水量一般多於春季,僅次於夏季,於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當冷空氣勢力較強時,冷暖空氣交水比較激烈,降雨強度也會隨之加大,同樣也可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在水文上則表現為顯著的秋汛。

4.3.8連綿的江淮梅雨

每年初夏,正值江淮梅子黃熟、梅林飄香的季節,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天空卻陰沉得像一塊灰色的幕帳,連綿陰雨,數日不見太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江淮梅雨。

梅雨是東南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其範圍相當廣大,大致在110°以東,26°~34°N的廣闊區域,梅雨帶直達韓國和日本南部。每年盛夏前後,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的幹冷氣團與來自海洋上的暖濕氣團在這一區域相會,致使冷鋒麵不斷出現在這一區域,形成梅雨的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梅雨鋒往往穩定少動,造成持久的梅雨天氣,結果陰雨連綿,暴雨頻繁,洪水泛濫。

中國梅雨區的範圍北起淮河,南至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中部地區,梅雨期以梅雨區中部的時間最長。上海多年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持續25天;武漢6月10日入梅,7月9日出梅,持續30天。梅雨區南北界附近,梅雨期一般持續20天左右。每年的梅雨情況不盡相同,入梅始日最早和昨晚可相差40天,出梅始日最早和昨晚可相差45天;最長梅雨期可以持續60天,極個別年份也會沒有梅雨,出現空梅。1954年是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梅雨期總雨量超過多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

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很大,水汽常常吸附在衣物、書籍、家具及食品上,使得黴菌滋生,所以有人又把梅雨叫成“黴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黴也。”1931年、1954年、1991年,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就是梅雨持續時間特長梅雨量特大而造成的。由於降水來勢猛,強度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致使農田受淹,鐵路中斷,工廠停產,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如果梅雨期間雨水過少,甚至空梅,則會造成嚴重幹旱。

梅雨天氣的確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但也應該看到,充沛的天然降水,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梅雨時節,氣溫較高,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種作物的生長。無垠的稻田,蒼翠的林木,青青的茶樹,交錯的港汊,哪一樣也離不開梅雨季節雨水的滋潤。這一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成就了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

4.3.9罕見的台北冬雨

台北市位於25°N附近,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受幹冷的蒙古高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壓交互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但也受東北季風影響。東北季風就是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的風,此風也是在冬季帶給台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另外台北主要位於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台北市夏季不易使熱氣排出,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1~2℃。進入冬季後,台北市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台灣的東北部正好背倚台灣中央山脈,麵迎登陸的東北季風。東北季風挾帶著大量暖濕氣流來到台北市後,在山脈迎風坡被抬升,在抬升過程中,暖濕氣流體積膨脹冷卻凝結成雲致雨,使台北市形成了獨特的冬雨氣候。台灣絕大部分地區,因處在西南季風盛行區,雖與台北一山之隔,降雨情況卻迥然不同。

衛星雲圖顯示,中國版圖上冬季的晴陰區域十分明顯。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陽光明媚,一片燦爛;而在秦嶺、淮河以南,貴州和四川盆地以東,也就是104°E以東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卻是中國冬季大麵積陰沉多雨的地區,但降水強度卻不大。譬如湖南郴州從當年11月到來年2月,總雨量為152.4毫米,總雨日60.4天,平均每個雨日隻有2.5毫米,所以一般不會引起洪澇災害,並且冬雨時氣溫都在0℃以上,因此對越冬作物和蔬菜的生長反而有好處。中國台灣東北部與郴州可就大不一樣了,台灣東北部是中國冬季雨量最多的地方。基隆港從當年的11月到來年的2月,4個月時間總雨日多達85.8天,平均每月有雨20~22天,總雨量1108.3毫米,平均每月晴天隻有1.7天,平均每天日照時數僅有1小時46分鍾,基隆便因此獲得“雨港”的雅號。

4.3.10奇妙的拉薩夜雨

7~8月間,西藏拉薩白天常常藍天白雲,晴空萬裏,驕陽似火。到了傍晚,天空的雲就慢慢多起來,雲層變厚,雲底降低,繼而烏雲密布,雷鳴電閃,雨聲瀝瀝。黎明之前,夜雨常常最大,但天一亮,就漸漸停息,雲也很快消散。

拉薩夜雨這種典型的夜雨,不僅發生在拉薩河穀,楚河穀中的日喀則、西昌盆地中的西昌、元江河穀中的河口等地都是夜雨多發地,夜雨量要占年雨量的80%以上,而午後幾個小時中則罕見有雨。

河穀盆地太陽下山之前,坡上地麵熱量就已經入不敷出開始變冷,坡地的冷卻使它上麵的空氣溫度也隨之降低。低溫空氣密度大,沿坡下滑,下滑氣流在穀底彙合,將穀底暖濕空氣抬升,雲層就在上升氣流中迅速生成發展並致雨。這種夜雨與由地形形成局地熱力環流有關,故稱地形性夜雨。典型的地形性夜雨即使在高氣壓控製下也能照常發生。中國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地有許多河穀都可形成夜雨。並非凡是山穀中都會有典型的夜雨發生,隻有山穀的寬度和高度成一定比例,而且山穀地形比較完整的情況下夜雨才有可能發生。而且,即使山穀對前述條件統統滿足,如果空氣太幹,穀中上升氣流不能發生大量水汽凝結時仍不能形成夜雨,這就是為什麼幹旱地區河穀幾乎全年無夜雨的原因,拉薩等地半幹旱河穀中幹季也沒有夜雨。

中國四川、雲南等地也常常出現夜雨,白天又雨過天晴。四川盆地多夜雨,主要是因為盆地內空氣潮濕,天空多雲,雲層遮住了部分太陽的輻射,白天雲下氣溫不容易升高,對流不易發展。夜間由於雲層吸收來自地麵輻射的熱量,而後以反射輻射的方式把熱量輸送給了地麵,所以雲層對地麵就有了保暖的作用,因此夜間地麵和雲底溫度下降不明顯,而雲層上部因輻射散熱而無熱量補償,溫度迅速降低,使雲層中氣溫直減率增大,形成不穩定層結,對流形成並發展,出現夜雨。四川盆地的夜雨,多出現在冷暖空氣交鋒頻繁的春季,譬如北碚春季的夜雨率要比夏季高23%。成都、重慶、達縣、樂山、瀘州5個地方,20時到08時的夜雨量占到日總雨量的72%,而且午後12~17時6個小時的雨量僅占日總雨量的10.5%,可見夜雨典型程度和拉薩相差不多。四川盆地夜雨和拉薩夜雨主要不同點是拉薩日晴夜雨,而四川盆地是日陰夜雨,中午前後6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也就是實際日照時數和晴天可照時間的比值,拉薩高達70%,而四川盆地隻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