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是一種有利的氣候條件,日晴夜雨,對於農業生產是有利的,既保證了土壤有足夠的水分,又保證了白天有豐富的太陽輻射,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太陽照射還提高了地麵、植株的溫度。夜雨的雨水蒸發損耗比日雨少,可以多滲透到土壤中去,有利於作物根係慢慢吸收。在日晴夜雨條件下,作物有光,有熱,又有水,非常有利於作物產量的提高。青藏高原的小麥等糧食作物高產,蔬菜個兒大、質量好,都和這種日晴夜雨、太陽輻射有關。四川盆地多夜雨,不影響農民白天的工作,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
4.3.11日光城拉薩
去一趟拉薩,你才會對那裏充足而強烈的陽光感同身受。那裏雲量極少,即使冒出朵朵白雲,也是羞答答地在天邊徘徊。待不了幾天,你白皙的皮膚便被曬黑了。日光城,實在名不虛傳。
布達拉宮據統計,拉薩的相對日照為68%,年平均晴天為108.5天、陰天為98.8天,年平均雲量為4.8,年太陽總輻射量為8160兆焦/米2,比全國其他省區和同緯度的地區都高。
以前,常有人把拉薩“日光城”的成因僅僅歸結為日照時數長,實際上,僅此還不夠全麵,因為拉薩遠不是中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方,比方青海冷湖,其日照時數就要比拉薩多不少。冷湖年平均日照時數3550.5小時,比拉薩多545小時。除冷湖外,還有不少地方的日照時數比拉薩多。例如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西藏等許多地方,每年都有3000~3500小時的日照。在全國基本台站的日照時數排序中,拉薩隻名列第81位。看來,拉薩能贏得“日光城”的雅號,肯定還另有一層原因。
除日照時數長外,由於拉薩海拔高,空氣稀薄幹結,大氣透明度好,到達地麵的太陽輻射明顯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刺眼的太陽在暗藍色的天空中簡直就如大火球,令人不敢仰視,即使在日出日落時也不能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
4.4中國氣候資源的分布
氣候資源是指廣泛存在於地球大氣中的光照、熱量、降水、風能等可以為人們直接或間接利用,能夠形成財富,具有使用價值的自然物質和能量,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已被廣泛用於國計民生的方方麵麵。氣候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是未來人們開發利用的豐富、理想的資源,隻要保護好這種資源,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4.4.1光能資源
(1)日照時數分布
日照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氣象要素,影響著氣候的形成,而且在能源緊缺的今天,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自然能源。它和風能一起,並列為兩大氣象自然能源,利用前途無量。
中國年日照時數的分布狀況和雲量分布相反,東南少而西北多,從東南向西北遞增。大致秦嶺、淮河以北和昆明準靜止鋒位置以西的高原地區,都有2200小時以上的年日照時數;從青島到蘭州一線約36°N以北地區,除了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以外,還可多到2600小時以上;西北內陸的年日照時數普遍在3000小時以上,是中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方。中國日照時數最多的氣象站是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中的冷湖,平均每年日照時數3550.5小時,平均每天有10個小時的陽光照射。
淮河、秦嶺以南,昆明準靜止鋒以東地區,每年日照時數大都少於2200小時,其中,103°~115°E之間,廣州、南寧以北,西安、武漢以南地區,年日照時數少於1800小時;四川盆地、貴州大部地區為少日照中心,年日照時數不足1400小時。日照最少的地方是四川盆地西部和滇東北地區,不到1000小時。例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946.8小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的馬邊彝族自治縣951.5小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邊緣與四川交界處的鹽津縣952.1小時,位於長江上遊、四川盆地西緣的雅安1005.0小時。這些地方平均每天的日照時數不足3小時。
日照時數隻是反映了當地實際日照時間的長短,並不能表示由天氣造成的日照時數減少量。因為日照時數除了受雲、雨、霧等天氣條件的影響外,還受天文條件的影響。比如緯度越偏北,冬季日照時數越少。因此,隻有實際日照時數和天文日照時數之比的百分率指標,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天氣條件對日照時數的影響。日照百分率越大,表明天氣(雲、雨、霧、塵、沙等)條件對日照時數影響越小;反之,則越大。
日照百分率自川黔低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煙台、石家莊、蘭州等36°~37°N以北地區,年日照百分率往往升到60%以上,僅東北東部和北部山區因雲霧稍多而降到50%~60%之間。中國西北內陸除山區外,一般都高於70%,青藏高原也大都在60%以上。中國年平均日照百分率最高的地方,也正是日照時數最多的冷湖,達80%。
(2)太陽能資源分布
中國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南部、甘肅、內蒙古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遼寧、河北東南部、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吉林西部、雲南中部和西南部、廣東東南部、福建東南部、海南東部和西部以及台灣的西南部等廣大地區,為太陽年輻射總量高值區,其中,青藏高原為高值中心,因為這裏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大氣層薄而清潔,透明度好,緯度低,日照時間長;四川和貴州兩省及重慶市為太陽年輻射總量的低值區,四川盆地為低值中心,因為這裏雨多、霧多、晴天少;其他地區的太陽年輻射總量居中。
中國太陽能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是: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處在22°~35°N一帶,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陽年輻射總量,西部地區高於東部地區,而且除西藏和新疆兩個自治區外,基本上是南部低於北部;由於南方多數地區雲多雨多,因此在30°~40°N地區,太陽能的分布不是隨著緯度的升高而減少,而是隨著緯度的升高而增加。
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科研人員根據各地年接受的太陽總輻射量的多少,將全國劃分為五類地區。
一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3200~3300小時;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為6680~8400兆焦/米2,相當於225~285千克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包括寧夏北部、甘肅北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與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太陽能資源相當。其中,西藏西部的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全年日照時數達2900~3400小時,年輻射總量高達7000~8000兆焦/米2,僅次於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
二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小時;接受的太陽能輻射總量為5852~6680兆焦/米2,相當於200~225千克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西藏東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為中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區,相當於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一帶。
三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200~3000小時;接受的太陽年輻射總量為5016~5852兆焦/米2,相當於170~200千克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包括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河北東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遼寧、雲南、陝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廣東南部、福建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天津、北京和台灣西南部等地,為中國太陽能資源的中等類型區,相當於美國的華盛頓地區。
四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1400~2200小時;接受的太陽年輻射總量為4190~5016兆焦/米2,相當於140~170千克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包括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廣東北部、陝西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以及黑龍江、台灣東北部等地,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較差地區,相當於意大利的米蘭地區。
五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1000~1400小時;接受的太陽年輻射總量為3344~4190兆焦/米2,相當於115~140千克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包括四川、貴州、重慶等地,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相當於歐洲的大部分地區。
一、二、三類地區,年日照時數大於2200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高於5016兆焦/米2,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豐富或較豐富地區,且麵積較大,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3以上,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四、五類地區,雖然太陽能資源條件較差,但是也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其中有的地方是有可能開發利用的。總之,從全國來看,中國是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具有發展太陽能利用事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中國的太陽能資源和美國類似,比日本、歐洲條件優越得多,特別是青藏高原的西部和東南部的太陽能資源尤為豐富,接近世界上最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
為了減少碳排放,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趙春紅自製了太陽能發電係統,並於2006年12月15日投入使用。初步計算,該發電係統每年可以發電3000千瓦時,等於為國家節約標準煤1140千克,從而減少3.6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利用太陽能發電、實現自我供電,正從夢想變為現實。
4.4.2熱能資源
我們爬山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即使是烈日炎炎的夏季,當爬到一定高度後,就會感覺到一陣陣愜意的涼氣襲來,特別是攀爬華山、峨眉山、黃山、堯山等較高的山峰,往往需要租用棉大衣,不然便不能抵禦山頂上那刺骨的寒意。有人曾在6月從四川北部阿壩出發下山,當他經過海拔3600米的地方時,那裏的山溝裏還有冰雪。下山走到海拔2700米的米亞諾地方,那裏小麥已經返青。繼續往下到達海拔1500米處時,地裏的小麥將近黃熟。而在海拔1360米的茂汶縣,小麥已開鐮收割。當晚間到達海拔780米的川西平原上的灌縣時,小麥已收割完畢。一天之中,竟然走過了小麥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部季節。
在中國西藏、雲南等許多地形落差很大的地方,由於氣溫差距懸殊,會形成非常有趣的高山氣候帶,山穀到山頂猶如兩重天:穀底是亞熱帶或熱帶,生長著熱帶森林;往上是山地暖溫帶,生長闊葉林;山地溫涼帶,生長針葉林;再往上是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隻生長高山草甸;而最上麵則是常年積雪、積冰的高山寒帶。
在山體龐大、氣候複雜的低緯高原,這種現象常見,植被、農作物、經濟作物以至家畜,從下到上均有顯著差異,就像一個大型的自然博物館。
比如西藏南部邊境縣之一的亞東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與錫金、不丹等國毗鄰。境內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水源充沛,物產豐富,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美譽。亞東氣象站的所在地帕裏鎮,海拔高度4300多米,4月青稞剛剛出苗。而驅車往南過45千米到海拔2000米的亞東縣城,青稞卻大都已經成熟了。巨大的地理落差,簡直形成了兩個世界。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鬱鬱蔥蔥,繁茂密集;一簇簇映山紅鮮豔奪目,招蜂引蝶。藏族同胞在田間耕作,一派詩情畫意的景象。
再如河北省的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而最高處竟達3061.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4℃,7~8月最熱,分別為9.5℃和8.5℃;1月最冷,平均氣溫-18.8℃。台懷地區比台頂早1個月入春,遲1個月入秋,氣溫相差6℃左右,全年平均氣溫為2~3℃,最低氣溫為-30℃,最高氣溫為30℃,溫差竟達60℃之多。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4.4.3降水資源
中國的年雨量分布極不均勻,大體規律是南多北少,並從東南向西北減少。如果在地圖上按400毫米畫一條年雨量線,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以東北大興安嶺西坡為起點,向西南一直到達西藏拉薩附近,雖然有一些局部彎曲,但基本上把中國分成了東南和西北兩部分。線的東南部年雨量多於400毫米,而且越往東南越多,淮河、漢水以南,年雨量普遍在1000毫米以上,東南沿海在1500毫米以上,自然植被多為森林景觀。線的西北部雨量明顯減少,而且越往新疆吐魯番附近雨量越少。
中國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台灣省北端基隆南側的火燒寮,1906~1944年38年的平均年雨量達6557.8毫米,1912年曾出現過年雨量8409.0毫米的記錄。火燒寮之所以雨量特別多,主要原因就在於它位於中央山脈的北坡,冬半年麵迎從東海上來的潮濕季風,氣流稍被地形抬升便大雨傾盆。其次是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遊河穀中的巴昔卡,1931~1960年30年平均降水量達4495毫米。以下是台灣省的東興2646.7毫米,瓊中2340.9毫米,雲南省的金平2267.3毫米。
線的西北部年雨量少於400毫米,大約在105°E以西的西北內陸地區,大都出現在西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年雨量還不到100毫米。其中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塔裏木盆地和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等,是中國氣候最幹燥的地方,年雨量一般在25毫米以下。例如塔裏木盆地南緣的且末,年雨量為18.6毫米;若羌為17.4毫米;吐魯番16.4毫米;塔裏木盆地中的冷湖17.6毫米。新疆天山東端靠近中蒙邊境的伊吾淖毛湖,年平均雨量隻有12毫米。但這還不是中國氣象站中雨量最少的地方,最少的地方在吐魯番盆地西側的托克遜,年雨量平均隻有6.9毫米。據報道,在吐魯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卻勒塔格荒漠等地區,幾乎終年無雨,是中國也是亞洲年雨量最少的地方。
這些地方幹旱缺雨,重要原因是遠離海洋,東邊由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鞭長莫及,南邊由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又被高大的青藏高原所阻擋,而西從大西洋或北從北冰洋來的氣流,經過了萬裏跋涉,水汽早已經消失殆盡,再加上帕米爾高原和天山的屏障,致使這裏成了“四不管”的地方。但天無絕人之路,極度幹旱的吐魯番盆地,因為有天山雪水的滋潤,加上大溫差、長日照,居然瓜果飄香。
年雨日和年雨量分布比較一致,也是南多北少,即從西北向東南增加。年雨日80天(相當於年雨量400毫米)的等雨日線,將中國西北和東南分為兩部分。線的西北部年雨日都在80天以下,塔裏木、柴達木和吐魯番等盆地不但年降水量少,也是中國年雨日最少的地方,一般都不到20天,最少的地方甚至隻有10天左右。例如柴達木盆地北緣的冷湖為11.8天,塔裏木盆地南緣的民豐安得河隻有9.6天;吐魯番盆地西緣的托克遜,年雨日也不到10天。
中國東南部的年雨日都在80天以上,淮河、秦嶺以南以及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年雨日大都在100天以上,30°N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甚至達到150天。但年雨日超過200天的地方並不多,像以“天漏”著稱的四川雅安,年雨日為219.4天。中國年雨日最多的氣象站多數在山上,海拔3099米的四川峨眉山,每年有雨日264天,幾乎三天兩頭下雨,是中國年雨日最多的地方。
4.4.4風能資源
(1)中國的風能資源分布
風能資源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響。中國冬季盛行氣流來自高緯內陸,嚴寒而幹燥;夏季盛行氣流來自南方海洋,濕潤而多雨。炎熱時風能可降溫解暑,但嚴寒時大風能助寒為害。風大的地區風能資源比較豐富,但過大的風速則會使莊稼、樹木、通訊設施和建築物受到破壞。
氣象部門表示風速一般有兩種指標,一種是平均風速,另一種是大風日數。平均風速是每天4次定時氣象觀測風速的平均;大風日數則分幾個等級,一般為8級,就是說,一天中隻要有瞬間風速超過17米/秒(8級),便將這一天記為大風日,不管大風刮的時間長短。
中國年平均風速和年平均大風日數的分布形式比較相似,大多數地區年平均風速在1~4米/秒之間,年平均大風日數為5~20天。
中國有三個地區風速最大,大風最多。第一個是中蒙邊境地區,這裏年平均風速高達4~5米/秒,甚至更大,大風日數多達50~75天甚至更多。這個地區因地形平坦,寒潮大風、氣旋大風暢行無阻。第二個地區是青藏高原,地形也較平坦,由於冬半年更位於高空西風急流之下,午後地麵熱,對流和湍流加強,高空大風動量下傳,因而地麵午後常多大風,因而年平均風速高達4米/秒以上,年大風日數多達100天甚至更多,是中國平均風速和大風日數的高值區。第三個大風地區是東南沿海和台灣海峽,因為海麵平坦,摩擦力小,年平均風速也多在4米/秒以上,其中台灣海峽及沿岸因為氣流狹管效應,風速可達5~6米/秒以上,大風日數也有超過100天的地區。
中國風速最小的地方在川、黔、滇和西藏東南部等西南地區。因為這裏地形崎嶇,寒潮大風到此已大為削弱,甚至寒潮冷空氣根本到不了,加之無台風侵襲,尤其在河穀盆地等凹窪地形之中風速更小,年平均風速僅有1~2米每秒,年平均大風日數也多為5~10天。例如鄂西南山區的恩施,年平均風速0.5米/秒,年大風日數僅0.9天;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年平均風速0.5米/秒,年大風日數6.1天;四川平武年平均風速0.7米/秒,年大風日數1.4天;四川萬州年平均風速0.7米/秒,年大風日數1.9天。
(2)風力隨高度增大
邊界層(自地麵至1500米高度)中,風速是隨高度增加而增大的。下墊麵的摩擦作用,將減少風速。由於離下墊麵越遠(垂直方向上),地麵摩擦作用對氣流流速的影響越小,因而風速隨高度升高而增大。1500米以上的氣流速度不再受下墊麵摩擦作用的影響,因此稱自由大氣。比如江西廬山,山腳下的九江,海拔高度32米,平均風速僅2.7米/秒,每年大風日數13.1天。但海拔1164米的廬山氣象站,年平均風速5.4米/秒,比九江大了1倍;年平均大風日數120.8天,比九江多了8倍之多。
中國風速最大的氣象台站也大多位於高山之上。如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天池氣象站,海拔2623米,年平均風速高達11.7米/秒,年大風日數267.8天(最多的1969年,曾達304天之多),均居全國第一。第二是山西五台山,年平均風速高達9.0米/秒,年大風日數也有181.9天之多(最多年220天)。
在這些風力既大、大風日數又多的高山氣象站,大風天氣進行氣象觀測非常危險。例如五台山氣象站在1959年安裝粗壯木欄杆之前,每次大風時,都要腰係粗麻繩,低頭彎腰前進。進入觀測場門後,還要像在激流中遊泳一樣,斜著身子向上風方向衝去,方能到達百葉箱跟前。打開百葉箱門時稍一疏忽,箱門就會被大風吹掉,即使百葉箱門用鐵鏈子保護也無濟於事,每年都要吹壞好幾次。
長白山天池氣象站冬季風速比五台山更大,不但百葉箱經常被吹壞,就連鐵製的雨量筒、百葉箱前的腳踏小梯也經常被大風吹跑。
(3)地形影響風速
地形影響風速,即使是海拔很高的氣象站,如果其上風方有更高的山係阻擋,風速也不會很大。例如,新疆天山北坡的天池氣象站,海拔高達1943米,但因為它位於三工河穀之中,年平均風速隻有2.9米每秒,年大風日數甚至隻有1.9天。海拔更高的拉薩(3658米),也因位於拉薩河穀之中,因而年平均風速僅2.3米/秒,年大風日數26.7天,與東部平原上的北京、上海差不多。
也有這種情況,即使氣象站建在海拔很高的高山頂上,風速也不見得很大,例如,四川盆地海拔3047米的峨眉山,但年平均風速也隻有3.2米/秒,比東北平原上哈爾濱的還要小,年大風日數也隻有43.1天。究其原因,是峨眉山位於比它高得多的青藏高原的東側,盛行西風時,峨眉山就好像躲在高高的擋風牆背後。而往東400千米、比峨眉山低得多的金佛山(海拔1906米),年平均風速已增加到5.0米/秒,年大風日數甚至多達107.7天。
地形影響風速最顯著的作用是隘口地形。在這種地形下,氣流進入隘口時流線密集,風速可以成倍增大,民間把這種現象叫做“穿堂風”。
新疆西部的阿拉山口就是一個著名的風口,其兩側都是數千米的高山,而隘口海拔僅200~370米之間,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中亞地區氣流擴散的主要孔道之一。由於這裏隘口特窄,所以風速特大。中國境內的阿拉山口市(國務院於2012年12月17日正式批準設立)氣象站位於該隘口東南端附近的艾比湖畔,每年平均8級以上的大風有160.5天,年平均風速高達6.1米/秒。氣象站建站後,多次出現風向器超過最大刻度(40米/秒)的大風,曾經刮倒風向杆,吹壞風速儀,發報的天線也被吹跑,因此艾比湖有了“風湖”的外號。此外,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疏勒河畔的安西,北有海拔2583米的馬鬃山,南有海拔3000多米的野馬山,極大風速34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80天,有“安西風庫”之譽。
新疆天山山脈東段的達板城,是天山南北氣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冷空氣常常經此蜂擁南下。達板城風口海拔1100米,氣象站位於風口之中,年平均風速5.7米每秒,年平均大風日數133天。1977年5月,一場12級大風,吹得飛沙走石,不僅把經過這裏的一列列車車廂玻璃全部砸碎,還掀翻了9節車廂。
雲南洱海西南端的下關市,處在西洱河穀的洞口,洱海水正是通過東西走向的西洱河流入漾濞江的。它西寬東窄的地形,使冬春季節沿河穀東進的西風氣流流線密集,風速加大。一旦風起,便連續幾天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導致下關城內沒有建築物屏蔽的樹木都成了偏形樹,迎風西側的大樹枝幹稀疏,並且從下關至大理公路兩旁延伸了幾千米之遠,所以古來這裏便有“下關風”之說。
(4)風能的利用
風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從科學的角度看,風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風向和風速;但對於飛行來說,還包括垂直運動分量,即所謂垂直或升降氣流。風存在於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是一種重要的綠色能源。根據風能資源普查最新統計,中國陸域離地麵10米高度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為43.5億千瓦,其中可開發量約為3億千瓦,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中國風能資源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
風能是一種清潔、安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對環境無汙染,對生態無破壞,環保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今調整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環境汙染、加強能源安全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別是風能開發利用給予了高度重視。
據估算,全世界的風能總量約1300億千瓦,中國的風能總量約16億千瓦。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世界風能資源多集中在沿海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和北歐一些國家,中國的東南沿海、內蒙古、新疆和甘肅一帶風能資源也很豐富。中國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的風能密度可達300瓦/米2以上,3~20米/秒風速年累計超過6000小時。內陸風能資源最好的區域,是沿內蒙古至新疆一帶,風能密度在200~300瓦/米2,3~20米/秒風速年累計5000~6000小時。這些地區適於發展風力發電和風力提水,新疆達阪城的風力發電站已於1992年裝機5500千瓦。
如果你旅遊或出差去大西北,沿途就可以看到,在廣袤的戈壁灘上,風力發電機成排成行的高大風杆和緩緩轉動的風葉,正在利用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為人們創造著不可估量的效益。
海上的風能資源更為豐富,近海風力發電技術已成為近來研究和應用的熱點。多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在近海風力發電場的商業化運行是國內外風能利用的新趨勢,海上風力發電場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中國海上風能資源儲量遠大於陸地風能,10米高度可利用的風能資源儲量超過7億千瓦,而且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上海已開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的建設,到2010年,上海的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200~300兆瓦。中國第一座長距離跨海大橋東海大橋兩側,也將建成中國內地首個海上風力發電場。
海上風力發電在未來30年內將會得到大力發展,中國計劃在近海岸大規模建造水上風力發電站,這些發電站可能建在巨大的浮體上,也可能建在水下大陸架上。鑒於海麵上風力通常比地麵上大,因此海上風力發電更具有發展前景。未來海上風力發電量將能夠實現750億瓦,幾乎達到中國所有發電站裝機容量的70%。
如果陸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5000億千瓦時電量;海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5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1.8萬億千瓦時電量,合計2.3萬億千瓦時電量,相當於2006年發電量2.83萬億千瓦時的81%。
按照熱量的豐富程度,將中國的氣候帶從南到北劃分。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北,西部青藏高原以北,是溫帶氣候區。寒溫帶是溫帶中最冷的氣候帶,位於大興安嶺北部和黑龍江最北段河穀地區。這裏生長期短,地下還有島狀永凍土存在,因此隻能種植土豆、蕎麥、穀子等耐寒的農作物。中溫帶是中國氣候帶中麵積最大的一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一般隻有季節性凍土。玉米、高粱、小麥是中溫帶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在本帶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暖溫帶分東西兩大塊,東塊在中溫帶和亞熱帶之間,主要位於華北地區和黃淮之間;西塊主要是塔裏木盆地、吐魯番盆地等南疆地區。本區是中國冬小麥和溫帶蘋果、梨、葡萄等水果的主產區,棉花生長良好。亞熱帶氣候北界在淮河秦嶺一線,南界在廣東雷州半島北部,幾乎包括了中國整個東南地區,柑橘等怕寒亞熱帶經濟作物可以廣為種植。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帶分布主要決定於海拔高度,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隻能長草類,基本上無人居住。緯度稍南、海拔稍低的高原寒溫帶,牧場廣闊,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更低一些的高原溫帶,可以種植青稞、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藏東南地區是高原亞熱帶氣候,因高原屏障阻擋東亞冷空氣而冬季沒有嚴寒低溫,玉米、水稻等喜暖作物生長良好,亞熱帶經濟作物柑橘、茶葉等也可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