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大自然敲響的警鍾(2 / 3)

5.2.1古埃及文明的消亡

位於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的古埃及文明,形成於公元前5000年,消亡於公元641年。也有學者認為,古埃及文明存續於公元前4245年至公元332年。古埃及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幹旱的沙漠。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畔,是尼羅河的賜予,歸根結底是古氣候的賜予。豐沛的雨水,適宜的冷暖,使得古埃及文明得以發展。埃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巨大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生動的象形文字都給人們留下了回憶,但4500年前,古埃及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神秘地消失了。

曾幾何時,每到夏季,雨水彙入尼羅河中,上遊地區的富含無機物礦物質和有機質淤泥隨著河水漫溢到古埃及,給古埃及土地留下一層薄薄的沉積層,以補充從田地中收獲作物所吸收的養分,近乎完美地滿足了農田對於有機質的需要,從而使這塊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來養育古埃及的人口。正是這樣無比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長而輝煌的文明。然而由於尼羅河上遊地區的森林不斷地遭到砍伐,以及過度放牧、墾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尼羅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加之雨水逐漸減少,幹旱頻繁發生,昔日的地中海糧倉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沙漠幹旱葬送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創造者們留給子孫後代的遺產,除了古老的文明外,還有90%完全沙漠化的土地。

5.2.2巴比倫文明的消亡

巴比倫文明距今6000~2500年,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附近一係列城市文明的總稱,後人稱為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是曆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但直到近代,輝煌的巴比倫城才由考古學家發掘出來,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

兩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創造了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學校﹑最早的圖書館,出現了最早的寓言﹑格言﹑諺語和愛情詩,甚至還流傳下來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第一部《農人曆書》等。古巴比倫盛行星宿崇拜,觀測天象、預測吉凶的習俗促進了占星術的發展。巴比倫文明時期的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那時間已經知道如何區別恒星與行星,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衝現象,有了太陰曆,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生活在那個時期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憑借著智慧和勞動,將這個地區燦爛的文明一步步推向頂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古代的兩河流域並不是一片安寧的土地,這塊沙漠中的新月形綠洲是各個遊牧民族部落覬覦的對象,因此戰爭此起彼伏,朝代不斷更迭,曆史便在這刀光劍影中演繹。連年征戰,加上巴比倫人在創造燦爛文化、發展農業的同時無休止地墾耕、過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隨著氣候變化,雨水減少,幹旱加劇,使這片沃土最終淪為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漫漫黃沙使巴比倫王國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巴比倫文明消亡於生態惡化。

5.2.3古印度河文明的消亡

大約距今5000年,也就是在華夏的五帝時期,印度河流域就出現了真正的城市,農業後來逐漸擴張到印度河邊低地,從而使古印度河流域成為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河文明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此前卻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知。

印度河有充沛的雪水,夏季有季風帶來的雨水,多條支流從喜馬拉雅山區流出,流過旁遮普和幹燥的拉賈斯坦低地,進入信德的沙漠後在卡拉奇附近入海。印度河流域的下遊是沙漠,低地少雨,因而農業必須依靠灌溉。一年一度的洪水既提供了水,又帶來了極肥沃且容易耕種的衝積土壤,再加上長而溫暖的生長期,終年不斷的日照,構成了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是名符其實的糧倉。印度河流域曾是氣候宜人、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的肥沃良田,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和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穀,此外還有果樹和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遺址中還發現了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物品,說明當時的商業也很活躍。

距今4000年前後,灌溉的土地和城市占地麵積在逐漸縮小,印度河文明開始衰落。距今3900年前,洛塔爾港口被放棄,其他較大居住中心維持的人口也比原先大為減少,且擁擠在衰敗城市的某個小區域中。在逐步走向沒落的日子裏,居民們又遭到了異族入侵或匪幫殘忍的燒殺搶掠。任何文明存在很多世紀後,都有可能出現衰退跡象,但古印度河文明卻是由沙漠或半幹燥環境引起的短期快速衰敗。

古印度河流域幹旱地區長期依靠灌溉,經蒸發後因無雨水有效衝刷而留下了大量的鹽堿。灌溉使地下水位提高,甚至作物根部被淹,當積累的鹽堿達到對作物有害的水平,農業也就宣告完結。印度河流域古代耕種過的地區中,有大片地塊看來就是由於這些原因而被放棄的。

由於人類無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毫無顧忌地開墾,破壞了生態結構和生態平衡。一再發生的洪水和江河改道,直接威脅城市,溫德亞山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所攜帶的淤泥淤塞了河道,堵塞了農田供水的灌溉渠道,灌溉區失去水源,使肥沃的土地變成了不毛之地。印度河文明的瓦解,沒有氣候變化的證據。印度河文明瓦解後,成就了今天的塔爾沙漠,居民區開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恒河流域。

5.2.4瑪雅文明的消亡

瑪雅文明約形成於距今4500年,屬於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瑪雅人最早分布於南墨西哥、危地馬拉、巴西、伯利茲、洪都拉斯及薩爾瓦多等地。瑪雅文明在物質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麵有很大成就。當時的瑪雅人興建了規模巨大、功能完備的城市,並有著複雜的宗教體係,有極為先進的數學體係和天文曆法。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對木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大片森林被砍伐殆盡,森林受到無節製破壞,當地的環境也逐漸惡化。國王和貴族所關注的是征戰擴充地盤和掠奪,向農民勒索足夠的食物,使自己更加富裕,以維持自己為所欲為的活動和糜爛的生活,並且還要建立彰顯自己功勳的紀念碑。城市人口超過了可支配資源,森林的砍伐增加了環境破壞的程度,水土流失更減少了可用耕地麵積。更多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在被過度利用的土地上種植更多的莊稼。

750~850年,正是瑪雅文明消失的年代,由於連年發生旱災,摧毀了瑪雅文明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幹旱成為瑪雅文明崩潰的重要原因。西方學者研究發現,瑪雅地區發生的旱災有著明顯的周期性,大旱災每隔208年就發生一次,與太陽的周期性活動增強有關。大的旱澇災害,全球幾乎會同時發生。785年,中國關中大旱,春耕無法進行,至八月,河流枯竭,井皆無水;790年,中國大旱,關中無法進行春耕,江南、福建井水和泉水枯竭,疾病橫行,死者眾多。

800年,大洋彼岸的瑪雅幹旱達到了頂峰。鎖鏈就怕打開缺口,一旦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修複卻不是容易的事情,造成了惡性循環。連年發生旱災,河流湖泊幹涸斷流之後,瑪雅人又沒有打井築渠的水利知識,農業的歉收引起了一係列連鎖反應,巨大的都市文明最終分崩離析,文明高度發達的古瑪雅人解體成中美洲叢林中若幹支印第安部落,最終導致瑪雅文明的消亡。氣候、環境、生態直接關係著人類文明的興衰存亡,地球人類應當以史為鑒,引以為戒。

5.2.5樓蘭古國的消亡

說到古文明的消亡,需要提到樓蘭古國,樓蘭古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與漢朝關係密切,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為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曾經是西域一個強悍部族生息繁衍的樂園。那時的樓蘭古國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古城周圍建有雄偉城牆,是邊境重鎮,絲綢之路的南北兩條路從樓蘭分道,中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馬、葡萄、珠寶,最早都通過樓蘭交易,許多商隊經過時,都要停下休息。

樓蘭古國遺址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古國。《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人口四萬四千一百。”玄奘在其旅行末尾做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古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古國毗鄰煙波浩淼的羅布泊,當年城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裏狩獵,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此後盡管樓蘭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嚐試,但樓蘭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630年,樓蘭古國延續了800多年最終消亡。

樓蘭的消亡與人為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密切關係。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漢、匈奴及其他遊牧國家經常在樓蘭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物受到嚴重破壞。3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裏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在曾經的歲月裏,從恐龍稱霸到猛獁消失,直到人類古文明的消亡,曆史長河無數次湮沒了星河燦爛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改變了山河,又是什麼悄悄地改變著地球的容顏?這裏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有一個重要原因不能忽視,這就是氣候變化、環境破壞、生態惡化。如果說類人古文明的消亡距離我們太遙遠,那麼就讓我們看看發生在眼前驚心動魄的現實吧!

5.3驚心動魄的現實

5.3.1亞馬孫雨林燃燒

位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其幹支流蜿蜒流經南美洲7個國家。亞馬孫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沿亞馬孫河兩岸,形成了一道不宜穿越的林牆。

亞馬孫河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國。熱帶雨林的生存條件很苛刻,它要求一年四季12個月幾乎不間斷地是雨季,如果中間有一個旱季的話,就不叫熱帶雨林了。

亞馬孫雨林燃燒2005年夏天,南美洲傳來驚人消息:亞馬孫河不是僅僅水位降低,而是它的支流幹涸了,亞馬孫的熱帶雨林也奄奄一息。空前的幹旱,巴西不得不用直升機向災區送水,以避免在那裏以河水為生村民因幹旱而死亡。這場幹旱對於亞馬孫雨林來說更是致命。

高溫幹旱,森林下麵的枯枝落葉水分就會減少。水分減少,無疑就容易引起火災。極端的高溫加上幹旱,引發了2005年夏天的亞馬孫雨林大火,超過2500平方千米的亞馬孫雨林被燒毀。如此大範圍的燃燒,讓儲存在森林中數億噸的碳排放到空氣中,其影響波及到了整個南半球,甚至對全球氣候變暖都會有正能量的貢獻。大火之後,森林中許多植物的葉子停止了光合作用,紛紛枯萎凋零。

正常情況下,森林是抵禦溫室氣體的第一道防線,它們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出氧氣。特別是位於赤道地區的熱帶雨林,它們一年四季都在生長,而且溫度高,水分多,光合作用能力強。但在那個極端酷熱的夏天,一些植物停止釋放氧氣,而向空中釋放二氧化碳,這將給生物圈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2010年4月,西班牙鳥類學家米格爾·費雷爾在一場有200名鳥類學家出席的高層國際會議上,展示了一個令所有與會者瞠目結舌的現象:過去幾十年來約占全世界候鳥總數70%的200億隻候鳥,改變了它們的遷徙習性,長途遷徙的候鳥現在隻進行短途遷徙,而短途遷徙的候鳥已經不再遷徙了。這樣的改變對它們的繁殖習慣、進食習慣和遺傳多樣性無疑產生了重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反過來又對它們食物鏈上的生物造成了衝擊。

2009年8月2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表公報稱,由於受到包括氣候變暖在內的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世界上6000多種兩棲動物中有1/3麵臨滅絕的危險,成為當今世界生存形式最為嚴峻的動物群體。

氣候變化還使蘇格蘭赫塔島上的綿羊越長越小,在過去的24年中,它們的體形平均縮小了5%。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赫塔島的冬天不僅越來越短,而且變得相對溫暖。這延長了綿羊的吃草時間,但也降低了綿羊積累厚重脂肪的需求。它們的變化,再次證明了全球變暖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