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除了要善於抓住時機,懂得運用必要的技巧之外,還需要保持一顆平常人的心態。這種平常心,對於一名高效能人士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說來,人的心往往不能以常理來衡量。理論上,或許認為某種做法是對的,但人心往往朝著相反的方向走。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仍有某種法則可循。如果你有一顆平常心,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工作,心平氣和地生活。
所謂平常心,就是既能不甘人後、壓倒一切,又能虛懷若穀、大度包容,麵對各種紛爭,以從容平淡的心態麵對。
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冠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保持了平常的心態。的確,在競技場上保持平常心態,就能使競技者超水平發揮,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在工作中更是這樣,隻有保持平常心,我們才能保證自己高效能的工作。
實際上,很多人並不是被自己的能力所打敗,而是敗給自己無法掌控的情緒。在現實工作中,在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烈的成功欲望的雙重壓力下,從業者往往會出現焦慮、歡喜、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等等困擾工作的情緒,這種情緒一齊發作,常常會讓人喪失對自身的定位,變得無所適從,從而大大地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古人所雲:“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誌”,不管我們身在何種職場,隻要能夠遠離職場浮躁,常保一顆平常心,就自然能夠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三伏天,某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徒弟說。“別等天涼了。”
師傅揮揮手說:“隨時。”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疾起,草籽飄舞。“草籽被吹散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師傅說道。
“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徒弟又嚷。
師傅說:“隨性。”撒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師傅翻著經書說:“沒關係,隨遇。”半夜一場大雨,弟子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說:“隨緣”。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從小和尚和師傅對外界變化的不同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而師傅的平常心卻是成熟而理性的。
“師傅”的理性與平常心,尤其值得患得患失、在狂喜與頹廢之間震蕩的職場中人思量。從預備撒草種到長出綠苗,“徒弟”的情緒大起大落,而師傅卻平和地麵對。這種心態差別,源於兩種人的閱曆與素質。禪學中的平常心是指以平常心看透徹宇宙一切事情,確確實實地把握住目前的一切,實實在在平平淡淡地去過有意義的生活。
對一名高效能人士來說,保持一顆平常心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好處:
首先,平常心可以增添自身的個人魅力。
有平常心的人,會和別人述說自己的童年往事。任何人都可以雙眼發亮地暢述自己少年時代的種種,如再能加—些肢體語言,那就更能加深戲劇性效果。無須算計,無須掩飾,隻要據實而說,你就可以把你深不可測的魅力發散給四周的人。
其次,平常心可以讓人更容易接近。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有些人喜歡張揚自我,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替自己的言行做各種粉飾。尤其利祿、得失之心較重的人,更喜歡處處顯得自己比別人強。這樣的人是讓別人很難接近的。保持平常心的人是不會有上述特征的。他們那種寵辱不驚,真誠待人的態度更讓人樂意接近。
第三,擁有一顆平常心,可以讓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擁有平常心的可以更清楚地認識自我,把自己的內心從身體中分隔出來,再從外界仔細地審視。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無私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