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不會任自己永遠徘徊在失敗的陰影之下。相反他們總是把所有的“失敗”都看作“尚未成功”,在遭遇一次次失敗的時候,他們會始終以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麵對。不論多麼困難,他們都要鼓勵自己再試一次。
一、把失敗看成尚未成功
一位成功人士說得好:“失敗意味著你尚未達到追求的目標,或者至少是離目標遠了一些。就像在追求過程中摔了一跤,或在登攀的山路上打了個‘滑兒’,摔跤和‘打滑兒’並不能說明全部,隻說明前進暫時受阻,但這種受阻很可能隻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它隻會使你未來的勝利和成功更刺激、更有價值罷了。”
然而,許多失敗者的悲哀,常常在於失敗後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跳不出習慣性的誤導,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一條路上前行,這些人一想到改變,同時就會想到一係列可能出現的困難,甚至很棘手的困難。於是,就在老路上越走離成功越遠了。
其實,失敗是打破習慣觀念的最好武器,它的無情和冷漠,逼迫著你不得不變,不得不改,再艱難也得改。
從某種意義上講,失敗不會成為你生活的絆腳石,它亦遠非你所想像的那麼可怕,經受一次就永無翻身之日。
卡耐基先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愚。
所以,如果你天真地認為每一位成功者都隻有成功的經驗,那就錯了。沒有人能比成功者擁有更多失敗的經驗,也沒有人比成功者更重視失敗的寶貴教訓和啟示。
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分野,就在於前者珍惜失敗的經驗,他們善於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努力戰勝一時的失敗,反敗為勝,獲得更大的勝利;後者一旦遭遇失敗的打擊,即墜入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每天悶悶不樂,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毀滅。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究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宣稱他發現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人具有一種反敗為勝的力量。”
湯普森太太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戰時,我丈夫駐防加州沙漠的陸軍基地。為了能經常與他相聚,我搬到那附近去住,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我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我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我就隻好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裏。熱得要命——仙人掌樹陰下的溫度高達華氏125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所有我吃的、呼吸的都充滿了沙、沙、沙!
我覺得自己倒黴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好可憐,於是我寫信給我父母,告訴他們我放棄了,準備回家,我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了,我情願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我父親的回信隻有三行,這三句話常常縈繞在我心中,並改變了我的一生: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
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
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我把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好幾遭,我覺得自己很丟臉。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我要找尋那一片星空。
我開始與當地居民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我心動。當我對他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我。我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我試著多認識土撥鼠,我觀看沙漠的黃昏,找尋30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麼帶來了這些驚人的改變呢?沙漠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隻是我自己。因為我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我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我所發現的新天地令我覺得既刺激又興奮。
湯普森太太所發現的正是耶穌誕生前五百年希臘人發現的真理:“最美好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
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標示著一個新的起點,它是你通向成功道路上的一道絢麗風景,是失敗者東山再起的一塊基石。失敗更是一種良好的興奮劑,能激發一個人沉睡的激情,錘煉人的意誌;就好似鑿子和錘子,能把兩個人的生命雕琢得更美麗:它又如同攪擾牡蠣的泥沙,會變成珍珠一樣。許多人就是在遇到失敗後,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使自己內部貯藏的力量得以爆發出來。
二、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
心理學家認為,潛意識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在上麵播種成功的種子,就會野草叢生,一片荒蕪。一名高效能人士在失敗麵前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自動地把成功的種子和創造性的思想播入潛意識的沃土裏。經常進行積極暗示的人,在挫折麵前看到的是成長的機會和希望。而經常進行消極暗示的人在希望和機會麵前看到的卻是問題和困難。
自我暗示所形成的意識,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就不要忘記自我暗示這個法寶,運用它使自己鼓足勇氣,超越失敗,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