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人物,即便沒完整看過小說的人,也都會知道曹操與袁紹。畢竟官渡之戰太過於盛名。
古代也是有高幹子弟這一說法的,比如袁紹和曹操。不過曹操應該比袁紹低著一等,畢竟是宦官之孫。連他自己都說“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善哉行》)
話說曹袁二人年幼,富家子弟,不學無數。估計整日也就溜溜鳥,鬥鬥蛐蛐。換做今日,說不定也有個什麼主播嫩模之類的桃色新聞。畢竟阿瞞好色世人皆知,比如著名的銅雀台。據非文學類曆史記載(史書也未必是史詩,故此說),阿瞞還搶過關羽看上的一個少婦,此是後話。
再好玩的東西玩多了也是會膩的。有一天,阿瞞和本初百無聊賴,正在亭子閑聊。
本初:“阿瞞,閑來無事,去聽聽曲子如何?”
“聽曲有什麼意思,我知道今夜有一家喜事,不如我們去偷新娘如何?”
本初:“頗為新奇,甚是妙哉。”
於是一行人便琢磨著幹起了壞事。也許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將來也未必不成大事。
根據當時的風俗,在新郎官入門之前,新娘或許應該是獨自一人呆在閨房。他們二人想找打聽新娘確切位置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不巧的是由於年少緊張,偷新娘的時候動作不夠利索,動作慢了些。迎親團隊已到了門口,三人大驚失色慌忙逃竄。一起幹這壞事的除了本初和阿瞞以外,還有一個好友叫做許攸。許攸阿瞞偏瘦,從灌木叢裏鑽了過去,本初卡在了中間。
此時阿瞞突然變作無事人一般,指著本初大喊,“偷妻賊在此!”
許攸聰慧,料定這是阿瞞的棄卒保帥之舉,至少能保住兩個人,不虧。
本初雖是豪門,但此時對方人數眾多,自己也是初次經曆大場麵,低頭認錯,“在下袁本初,年幼無知,再加上飲酒少許,做出比下作之舉,願諸位恕罪。”說完便深深鞠了一躬。
眾人耳語,片刻,新郎:既已喝酒,現又認錯,就此作罷。隻願將來兄台,做一有德之主。”
本初再次拜謝之後,不理阿瞞,獨自回府。
許攸與阿瞞同行時,看到了藏在皮膚之下隱隱的笑意。頓悟,阿瞞之舉,和舍少保眾相比,也許更為下作,僅僅是自私又想調侃本初而已,試探到,“阿瞞,我們一起決定幹了此事,如今本初一人抗下罪責,實在過意不去。你也看到了,本初憤憤離去。我們明日登門道歉如何?”
“一人抗下罪責?”阿瞞大笑,“你果真認為抗下罪責的人是袁本初?”
“你我當時都在場,不是他還能是誰?反倒是你,不講情義,陷害本初。
“許攸,你天資聰慧,怎會連這都看不明白?”阿瞞似乎在為自己辯解,“本初當時,道歉不先道歉,反而說出自己叫袁本初。而那新郎,放了我們便放了我們,卻最後又說一句做一有德之主,還不明了?”
許攸不知是真傻,還是心裏對曹操抵觸,“這又如何?”
“世人誰人不知袁氏家族幾世豪門?本初先報名號是為了大事化小,新郎最後一句做有德之主是為了賣個人情,日後好有個照應。而本初憤憤離去,僅是臉上掛不住罷了。”
許攸聽得阿瞞這一解釋,不僅沒有理解阿瞞,反而覺得這人心計甚多。而對於敢於擔當的袁紹,反而增了幾分好感。
興許是因為這件事,也興許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增長。曹袁二人開始結交豪傑名客,儲備自己的政治資源。
袁紹知自己智力不如曹操,利用家族威望,廣進人才,招待名流。顏良、文醜、田豐、沮授文成武將一應俱全。
並不是全靠家裏,袁紹待人真誠謙卑,不論來者名氣大小,同樣禮數。否則世家大族這麼多,為何在董卓進中原之前,袁紹門生故吏遍布四海,又能為十八路諸侯之主?
而此時的曹操,由於討伐黃巾有功,官職不過一個騎都尉。實乃身單力薄,那些朗朗上口的謀士,也沒有納入麾下。
曹操壯誌難愁之時,長江以南,荊州以東,醒了一隻猛虎。
且看下章:智取海賊大展身手,太平道人憾留真言